淺議海豐方言特點
佚名
摘要方言是語言的地方變體,是語言在時間和空間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作為從屬于閩南語系統,具有鮮明地域特點的海豐地方語言,主要有福佬話、客家話、軍話、尖米話四種。本文試從這幾種方言的語音特點和詞匯特點進行闡述。 關鍵詞海豐方言 多元化 語音特點 詞匯特點
海豐地處廣東省東南部沿海,北倚蓮花山脈東南麓,東接揭陽,西連惠州,北隣河源,南臨南海的紅海灣和碣石灣,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東、西、北三面群山高聳,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中部平原,東南臺地丘陵起伏,境內河流縱橫,海域遼闊,氣候宜人,風景秀麗。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流下了沙丘、貝丘遺址。東晉、宋末、明末清初幾次移民高潮,大量中原漢人遷入海豐,原住民百越土著則或遷徙或同化。中原移民帶來了各地的中原文化和語言,因此形成了海豐地區方言多元化的特點。海豐地區使用的方言主要有福佬話、客家話、軍話、尖米話,另外還有白話和畬語。流行于海豐地區的語言,主要是福佬話,海豐講福佬話的居民占全縣人口的80%,分布在縣中部、東南部和沿海地區,如海城、鲘門、赤坑、大湖、可塘、赤坑等地。講客家話的居民占全縣人口20%弱,主要居住在縣東北部山區,如黃羌、平東,此外,西部的赤石、鵝埠、小漠也有講客家話的。軍話則只流傳于平東的龍吟塘這個方言島。至于講尖米話的居民不到1萬人,分布在海豐與惠東交界處的梅隴鎮南山管區和鵝埠兩地。 1 福佬話 在1500年以前,黃河、洛水一帶的中原漢民族為了躲避戰亂,輾轉到河南光州,此后再遷至閩南,再接下來,閩南漳州人大量移民廣東的海豐地區,漢民族的中原文化也就這樣由其子孫帶到此處,并形成了獨具一格又很接近于漳州話的福佬話,也稱河洛語。福佬話,又稱閩南語,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最復雜的一個方言,它來源于閩南話而又自成體系。保留了較多的古漢語詞,與潮州話的詞語基本相同,受官話(中州語音)的滲透而有差異性變化。 1.1 語音方面 海豐福佬話有18個聲母,72個韻母,8個聲調,其語音構成比北方話復雜。 1.1.1 聲母18個(包括零聲母) 海豐福佬話的聲母直接繼承上古漢語的聲母系統,沒有受到中古時期漢語系語音演變的影響。現在普遍認為上古漢語有19個聲母。按照福佬話的18音分析,福佬話的聲母有18個,就是說上古漢語的19個聲母福佬話保留了18個。 [p(b)]包飛诐[p‘(‘p)]皮馮標[m(m)]毛務麻 [b(一)]無米撫[t(d)]刀竹茶[t‘(t)]他丑痔[n(n)]拿女人 [l(l)]來你內[ts(z)]精主責[ts‘(c)]秋楚慈[z(一)]若兒唯[s(s)]四師細[k(g)]高經滑[k‘(k)]開起宏[(一)]五議岑[g(一)]吳玉牛 說明:(1)海豐話的[ts、ts‘、s]三個聲母發音部位比普通話的平舌音z、c、s靠后,與廣州話的舌葉音[t∫、t‘∫、∫] 較接近。(2)[b]、[g]、[z]是全濁音聲母,普通話沒有。[b]和[m],[g]和[]常常反映為文白異讀。如“霧”文讀為mu4,白讀bu6,“餓”文讀為o4,白讀為go6。 上古漢語有一些特點:古無輕唇音、 古無舌上音、古多舌音。這些重要的古代漢語語音現象,福佬話保存得很好。 福佬話沒有齒唇音聲母[f]。古代非、敷、奉三個聲母的字在今天海豐話的白讀音中念雙唇音[p]和[p‘]。如“飛富分幅斧父吠肥房放”聲母為[p],“浮帆馮縫藩捧芳紡”聲母為[p‘]。保存了上古時代這些字的“重唇音”(即雙唇音)音值。 福佬話沒有翹舌音聲母彩繽紛。北京話里的翹舌音字在海豐話里一部份變成平舌音[ts][ ts‘][s][z],如壯ts‘a5 、唱ts‘ia5、時si2、日zit8;另一部分北京話念和聲母的字,海豐話念成舌尖音[t]和[t‘], 如“豬中置展治竹兆召宙陳茶除沉池唇”聲母為[t],“恥超徹丑持澄錘窗斥滯柱痔”聲母為[t‘],保存了上古時代這些字的“舌頭音”(即舌尖音)值。 1.1.2 韻母72個 單韻母5個:[a]亞[e]啞 [o]窩[I] 衣 [u]污 復韻母12個:[ai]哀 [ei]鞋 [au]歐 [ou]烏 [ia]爺 [io]腰 [iu]優 [iau]要 [ua]蛙 [ue]畫 [ui]威 [uai] 歪 鼻韻母2個 : [m]唔 []嗯 鼻尾韻14個: [am]庵[om]掩[im]音[iam]鹽[uam]凡[in]因[un]溫[a]安[o]翁[e]英[ia]央[io]容[un] 汪[ue]宏 鼻化韻11個: []敢[]耗[e]楹 []丸 []營 []羊 []閑 []碗 []關[]黃[]高 手聲韻28個:[a]鴨[o]學[e]呃[au]福[i]噎[ia]益[io]約[iu](-) [iau](-) [u](-)[ua]話 [ue]劃[m](-) [](-) [ap]盒[op](-)[ip]邑 [iap]葉 [uap]法[it]壹 [ut]笏 [ak]惡 [ok]握[ek]億 [iak]越[iok]育[uak]挖[uek]獲 說明:音標后的‘‘(-)’’表示沒有合適的字,這類韻母都是在口語中出現的。 福佬話沒有撮口呼韻母。北京話的撮口呼韻母?黣、?黙n、?黱在海豐變為齊齒呼或合口呼。如魚[hi]、月[gue]、元[ia]、云[hun]。 福佬話保留了古代陽聲韻(鼻音韻母)和入聲韻兩套尾的對應,即[-m、-n、-]與[-p、-t、-k]的對應。如心(-m)/濕(-p);新(-n)/失(-t);生(-)/色(-k)。 福佬話有一大批字存在著文白異讀。有的是韻母不同,如“變”念[pia5]是讀書音,念[p5]是說話音;有的是聲韻調都不同,如“飯”文讀為[hua4],話音為[p6]。海豐話的文白異讀現象主要反映在韻的不同。如:“毛逃號抱稿道寶倒好草高告”讀書音韻母是[au],說話音韻母是[o];“東通同桐籠叢公工空烘翁動送孔”讀書音是[o],說話音是[a]。 福佬話的聲母有豐富的鼻化韻母,且大多數具有相應喉塞入聲韻。海豐話的鼻化韻母有十一個之多,其中八個與入聲相配,它們是:(敢~甲),(毛~學),(楹~厄),(圓~噎),(羊~約),(營~益),(碗~話)。 1.1.3 聲調8個 調類: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調值:3355 5135213 11255 例字:詩分時云死粉是混世訓示份閃忽蝕佛 1.2 詞匯方面 粵東地區的海豐,過去比較閉塞,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因此語言文字的發展變化較小,而原來在中原帶來的河洛話也就相對保留得比較多。在海豐福佬話中能找到大量的古漢語和古文字。 例如: 古漢語福佬話普通話 扁食扁食餛飩 屣屣拖鞋 蕹菜蕹菜空心菜 福佬話中有一些屬于本方言區常見而其他方言少見的方言詞,這些方言詞中,繼承古代的語詞較多,也較多地保留了古義。單音節詞也多。例如 “涂”(泥土)、“曝”(曬)、“拍”(打)、冊(書)、箸(筷子)、習(翅膀)、粟(稻谷)、目(眼睛)等等,都是單音節詞,都可以從古籍中找到出處。 2 客家話 客方言不是一種獨立的語言,而是漢語的一個支派。原來居住在中原一帶的客家人祖先,因躲避戰爭、災荒等原因,經過六次大遷徙,從北方流離轉徙至廣東,不但帶來了北方的文化,也帶來了北方的語言。這些語言后來被稱為客家話(又稱客話、客家語、客語)。客家人大都聚族而居,而且定居的地點大都是在偏僻的山區,與外界交往較少,因而更容易保存原來的語言和文化習俗。海豐客家話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