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2010’文化中國游·黃河口”—中國石油大學對外漢語教學別開生面的嘗試
羅蕾
論文關健詞:中國文化對外漢語教學國際教育
論文摘要:行與知、游和學的相輔相成對于古今中外萃萃學子概莫能外," 2010,文化中國游·黃河口”游學活動即在此思考下,為中國石油大學的外國留學生提供了一次身臨其境學習中國語言、考察中國文化的好機會。通過對黃河口文化五種色調的了解,極大地提高了外國留學生學習中國語言、讀懂具有典型意義的中國地域文化課本的興趣。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日益加深和“漢語熱”的風靡全球,對外漢語教學被推到語言交際和文化傳播的前臺。正如語言學家Sapir所說:“語言交際有一個環境,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語言文化是統一的,兩者相互依存。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沐們只有通過語言才能掌握人類社會知識,人們在學習一種民族語言的同時,也就是在學習這一民族的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對外漢語教學就是對外國學生進行中國文化的導人,因而對外漢語教學不僅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漢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即使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們也可以順利地進行交際。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種行與知、游和學的相輔相成,對于古今中外萃蘋學子概莫能外。"2010’文化中國游·黃河口”活動方案就是在這樣的思考和背景下設計出來的。“文化中國游”系列游學活動將首站選定在黃河口,時間擬定在2010年暑假期間,整個活動持續五天左右;參加人員主要由在中國石油大學求學的外國留學生和參加中美暑期文化交流的美國大學生自愿報名組成,組織管理主要以中國石油大學外事處及對外漢語教學部領導和教師為主;游學活動付諸實施前,力爭取得校黨委宣傳部、勝利油田相關單位、東營市外事旅游等部門及主要景點的大力支持;如有可能,爭取納人東營市正在大力開展的黃河口旅游系列活動,以使游學活動花錢少、效果好、安排合理、確保安全。
2009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以此為起點,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省政府已經提出“十一五”期間規劃投資1.5萬億元左右開發我國最后一個待開發的大河三角洲,黃河三角洲開發已經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熱點。應該說明的是,《規劃》所說的黃河三角洲主要屬于一個新界定的經濟地理上的新地名,與傳統地理上的黃河三角洲(有古代、近代、現代之區分)有著不同的含義。《規劃》所指的黃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黃河人海口沿岸地區,包括山東省的東營和濱州,濰坊北部寒亭區、壽光市、昌邑市,德州樂陵市、慶云縣,淄博高青縣和煙臺萊州市等6個市區的19個縣(市、區),總面積2.6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985萬人。
如果與經濟地理上的黃河三角洲相對應,本文所說的黃河口也與傳統地理上的黃河口有著不同的含義。1998年,北京交通大學旅游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王衍用在為東營市做規劃時提出,東營市為什么不能改稱黃河口市?他甚至提出,東營市改成黃河口市之后,當地那些東西走向的街道,完全可以按照黃河沿岸的城市來命名;那些南北走向的街道,則可以按照黃河支流的名字來命名,如汾水路、渭水路等;另外,街上的商店、標志建筑甚至社區等,都可以按照黃河文化來進行包裝規整,那么這個城市就會變成一個弘揚黃河文化的旅游城市,這個城市名字的巨大價值也就體現出來了。本文所指的黃河口就是指黃河人海口所在的東營市,包括墾利、利津、廣饒三縣和東營、河口兩區,面積7923平方公里,人口181.8萬,屬于黃河三角洲上的核心地區。
作為黃河三角洲上最重要的教育、科技和文化載體,中國石油大學不僅被各界人士寄予厚望,而且與黃河三角洲開發有著愈來愈密切、愈來愈不可分割的作關系。筆者認為,身在石油大學,身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不僅要具備“世界的目光”,熟知西方近年來出現的持續不斷的“漢語熱”的趨勢,立志成為一個在21世紀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有所作為的友好使者;同時,要具有“透析的目光”,關注、了解和研究當代中國以及自己周邊的文化現象,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學科研型教師,才能真正勝任“中國文化輸出”的職責。所以,舉辦“2010’文化中國游·黃河口”游學活動,不僅為外國留學生提供了一次身臨其境學習中國語言、考察中國文化的好機會;同時,也為從事跨文化交流和國際化教育的青年教師提供了一次身臨其境觀察社會現實、導引中外文化碰撞融合的好機會。
"2010’文化中國游·黃河口”游學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讓學生了解黃河口文化的“溫暖黃色”—黃河、黃土、黃種人一脈相承的關系。長長的黃河,橫貫九個省區,跨越千山萬水,誕生和養育了古老的中華民族,黃河流域始終是中國遠古文化和近代文明的發展中心。萬里黃河流到了黃河口,黃色的河流在黃色的大地上坦蕩人海,給200萬東營人留下了一個河海相戀的夢。一年16億噸泥沙被黃河從黃土高原“搬運”而來,造就了8000平方公里新老移民的家園,也讓勝利油田的主戰場從浩瀚的渤海灣里“長”了出來。還要讓學生了解黃河文化與石油文化的緊密聯系,黃河一路流過了青海油田、四川油田、玉門油田、長慶油田、中原油田、勝利油田等,華北大平原廣裹的黃土地也是黃河塑造的。所以,華北油田、大港油田以及正在大規模開發的冀東油田也與黃河息息相關。 "2010’文化中國游·黃河口”游學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二是讓學生了解黃河口文化的“厚重黑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地上是綿延萬里、奔騰人海的黃河,在1000至數千米的地下,潛藏著另一條黑色的石油河。地底下有石油,河底下有石油,海底下也有石油,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那些沉睡地下的黑褐色石油,被聚攏而來的數十萬石油工人從大地深處“請”出來,在黃河三角洲上成就了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幾乎與此同時,在聲勢空前的石油大會戰時期,北京石油學院這所來自首都的石油高校,選擇的不是沉默,不是旁觀,而是到最火熱、最富激情的石油勘探前線去,把高校直接開辦到工地上、管線前、鉆機旁。了解石油文化,重點是讓師生了解勝利油田的開發史—要精心選擇展覽館、發現井、叢式井組、孤東油田、海上鉆井平臺等景點;重點讓師生了解我們的學校—中國石油大學的發展史,了解石油大學的人文資源和文化環境為黃河三角洲經濟和社會發展所提供的重要價值導向。
"2010”文化中國游·黃河口游學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三是讓學生了解黃河口文化的“炫彩藍色”—東營市350公里長的海岸線,以黃河口為軸心向兩翼張開的濱州、濰坊曲折漫長的海岸線,正如《多彩東營》一書中所描寫的那樣:“黃河……在這里與大海相接相融的時候,倏忽便凝成了靜靜的藍,淡淡的藍,藍的清澈,藍的深沉,藍的鐘靈,藍出了一座新興的石油城。眼前渤海藍猶綠,腳下黃河黃變藍。處女地邊緣是大海,大海的邊緣是油田。”勝利油田的開發和東營市的成立,結束了讓東營人倍感痛心的“有河無航,有海無港”的歷史:東營和油田正在走向藍色的海洋,東營港正在向渤海灣伸出長長的臂膀。1995年12月,國家批準東營港為一類開放口岸,到2010年東營港吞吐能力將達到3000萬噸。目前,通過7公里棧橋進人深水區擴建3萬噸級碼頭順利施工,在此基礎上,東營港將再行建設集裝箱碼頭、礦石碼頭和煤碼頭等。與港口配套的船塢、東營港物流園、海員俱樂部、海上度假村、海濱浴場、通港高速公路等相繼建成。氣勢磅礴的東營海堤,則是油地攜手、花費20多年持續建設的宏偉工程,堤路一體的圍海長堤,如一條巨龍般透逸盤旋在黃河口南北200多公里海岸線上。
"2010’文化中國游·黃河口”游學活動的重要內容之四是讓學生了解黃河口文化的“紅色記憶”—在當今的世界上,似乎很少聽到宣傳中國革命史的聲音了,其實文化輸出最重要的就是意識形態的輸出.就是胡錦濤總書記所說的“決不改旗易幟”。90多年前,一本紅色經典《共產黨宣言》從歐洲流傳到上海,再經濟南輾轉流傳到廣饒縣大王鎮劉集村,猶如古希臘神話傳說中普羅米修斯從天庭盜取的火種,星火燎原,終于燃遍了廣襄的黃河口大荒原。今天,當我們的雙腳踏上墾利縣永安鎮的熱土,回眸八年抗戰那難忘的歲月和浴血的戰斗,依然可以看見那永遠挺立的一座座紅色豐碑。百里荒原,幾度滄桑,幾多征戰,程柳樹下吹響過戰斗的號角,蘆葦蕩里飄揚過血染的戰旗。遙想當年,墾區根據地是一個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它是山東境內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大本營,墾區黨政軍機關駐地八大組(今永安鎮),則被革命青年和人民群眾親切地稱為“小延安”。東營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血肉之軀抗外辱、戰內患的革命歷史永難磨滅。
"2010’文化中國游·黃河口”游學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五是讓學生了解黃河口文化的“綠色營造”—生態之城,濕地之城。具備“天地之大美”的中國東營,隨處可見綠水透遒,四野都有綠色觀光農業,最引世人矚目的是位于黃河人海口兩側、綠滿天涯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主辦、全國34家媒體協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中,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光榮當選為“中國最美的濕地”。《中國國家地理》給出的上榜理由是“這里黃河人海,造就了著名的黃河三角洲;而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更是國際重要濕地之一,以保護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是亞洲東北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及越冬、棲息和繁殖地,所到之處,一派大自然的原始風景”。得天獨厚的東營擁有10多萬公頃濕地。這兒是鳥的大地和天空,是野花野草的家園和故鄉。綠色是原生態濕地的基調:“就說眼前這許多的草吧,何處的草比得上黃河三角洲草地之草呢?一眼望過去,淺淺淡淡,搖搖曳曳,透逸著綠過來了,不知綠從何起;透逸著綠過去了,又不知綠終何處。誰又能丈量綠色的長度呢?黃河三角洲大草原就這樣如煙、如絨、如氈地向前方綠過去了……”如果說濕地是原生態的,那么10萬畝黃河口刺槐林則是人工營造的,黃河三角洲上一座座園林般的城市、一處處生態農業觀光園,也是人工營造的。萬畝桃園、萬畝冬棗、蓮葉接天、蘆葦覆地,還有大面積的湖泊水面,東營人在營造綠色,營造生命,營造一種精神。
曾有人用“黃河口、大油田、孫子故里、呂劇故鄉”來概括東營的神采,也曾有人試圖用五種色調來標注黃河口文化的五個方面。但這都是遠遠不夠的,對于我們,東營是一部無字的大書。對于學生,讀懂東營就讀懂了具有典型意義的中國地域文化課本。
"2010’文化中國游·黃河口”游學活動是中國石油大學對外漢語教學別開生面的嘗試,如果能夠成功舉辦,就可以持續不斷地一期期舉辦下去。可以中國石油大學三所校園駐地(北京、青島、東營)為基地,舉辦“2011’文化中國游·青島”、"2012’文化中國游·北京”等游學活動;也可以一條河流(黃河),以一條古老道路(如絲綢之路),以一道文化載體(如萬里長城)作為游學線索,注意把特色文化貫注其中。這樣一來,可以在成功導人中國文化的同時,極大地提高外國留學生對于學習中國語言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