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模式的語言學視角
李 慧
摘 要:認知模式是一個出現在各領域的高頻率的術語。從語言學的角度探討和認識認知模式,以期對其在這一領域有較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認知模式;命題形式;隱喻和轉喻;心理空間理論;概念整合理論 認知模式這一概念頻繁出現在各領域中,如哲學、醫學、經濟學、法律學、認知科學、認知心理學、認知語言學。因此,對其定義也不一,但總的來說認知模式是一種涉及心理的信息加工模式或處理模式。本文從語言學視角探討認知模式的定義、本質和組成,希望能科學地認識認知模式。 一 認知模式的語言學定義及組成 1 定義 Lakoff(1987:126)指出認知模式是對世界的一種總的表征,它提供一種規約化的、過于簡單的方式理解經驗,這些經驗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擬的。Lakoff認為,人的認知模型是以命題和各種意象的方式貯存在大腦中,認知模型在人與世界的交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貯存信息,而且還對輸入的信息進行重組。理想化認知模型的價值在于它對我們生活的經歷和行為方式高度概括,為我們認知世界提供了一個簡約的、理想化的認知框架。也就是說,它能為我們的言語活動和行為提供一個參照,告訴我們世界是什么樣,我們要怎樣行事。交際雙方只有擁有相同或相似的ICM,交際才能順利進行。 2 組成 認知模式的觀點主要來源于一下四個方面: 框架語義學(Fillmore ), 認知語法(Langacker’s cognitive grammar ),隱喻和轉喻理論(Lakoff and Johnson ), 心理空間理論(Fauconnier )。 (1)命題形式(Fillmore’s frame semantics ) 它表明概念與概念之間關系的知識結構屬于命題模式,如一個描述關于“火”的知識的命題模式包括“火是危險的”這一命題。這些知識包括特定對象的成分、屬性及其之間關系的認知,數個認知域中的知識形成知識網絡。人類一部分知識是以命題形式存在的,這也是以前的語言學研究最多的。(趙艷芳,2001) (2)意象圖式模式(Langacker’s cognitive grammar) 意象圖式最初是在概念隱喻理論中提出來的(Lakoff and Johnson,1980)。Johnson(1987)定義其為一種感知互動及感覺運動活動中的不斷再現的、我們的經驗以連貫和結構的動態結構。它是在對事物之間關系的認知的基礎上所構成的認知結構,是人類經驗和理解中的一種聯系抽象關系和具體意象的組織結構,是反復出現的對知識的組織形式,是理解和認知更復雜概念的基本結構,人的經驗和知識是建立在這些基本結構和關系之上的。Johnson(1987)提到了20多種意象圖式:部分-整體圖式、連接圖式、中心-邊緣圖式、起點-路徑-目標圖式、上-下圖式、前-后圖式、線性圖式、力圖式等。 既然意象圖式是從概念隱喻理論中提出來的,Brugman(1988)的研究表明OVER的意義可用意象圖式及意象圖式圖式來解釋,且這些意象圖式間是基于相似關系的,即基于隱喻,所以意象圖式和隱喻兩認知模式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3)隱喻和轉喻(Lakoff and Johnson) 隱喻和轉喻都是認知模式的基本類型,兩者都以經驗為理據,并用于某些語用目的。把隱喻和轉喻作為“模式”強調了它作為穩定的“認知裝備”(cognitive equipment)的一部分,即隱喻和轉喻應是我們人類范疇系統的穩定成分。認為轉喻和隱喻都是人類重要的思維方式,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手段。它們根植于人們的基本經驗之中,構成我們日常的思考和行動方式(Lakoff & Johnson, 1980:37)。 (a)隱喻模式 隱喻是一個認知機制,在這一機制中,一個認知域被部分地映現(mapped)于另一認知域上,后者由前者而得到部分地理解。前者叫來源域(source domain), 后者叫目標域(target domain)。也就是說隱喻是從一個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或稱認知域,cognitive domain;Ungerer & Schimid 稱之為“認知模型”)向另一個概念域(或認知域)的結構映射。 Argument is war(論爭是戰爭) 1)敵對雙方的初始位置:They drew up their battle lines. 2)進攻:S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3)防御:They defended their position ferociously. 4)撤退:He withdrew his offensive remarks. 5)反攻:I hit back at his criticism. 6)勝/負/停戰:OK, you winHe had to succumb to the force of her arguments.Let’s call it a bruce. 由此可知人們通常把較為熟悉的、具體的概念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概念域上,這樣有助于對后者的理解。隱喻是一種認知模式,其認知力基于相似或相關而創造相似,創造途徑是從來源域向目的域的單向映射。 (b )轉喻模式 傳統的修辭學和認知語言學都認為轉喻是基于鄰近性的。Ullmann(1962)認為轉喻基于三種鄰近性:空間鄰近性、時間鄰近性和因果鄰近性。Lakoff 和Johnson (1980)提出鄰近性的認知觀。Gibbs(1994: 319)指出人們能推斷出有關整個情形的一些東西的能力依賴于相關的轉喻模式。Gibbs還提出了轉喻表達式加工理解的兩個重要原則:意義構建(sense creation)和意義選擇(sense selection)。這兩個原則都是與鄰近性相關的。Radden & Kovecses(1999:21)把轉喻定義如下: 轉喻是一個認知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一個概念實體或載體(vehicle)在同一ICM內,向另一概念實體或目標(target)提供心理可及。也就是說轉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認知模型中一個概念實體為另一個概念實體提供心理通道的認知操作過程(李勇忠,2005)。如: One waitress says to another,“The ham sandwich just spilled beer all over herself.” (Lakoff,1980) 例(2)中,名詞ham sandwich代表的是吃ham sandwich的人,用轉喻的定義就可解釋為:三明治的意義提供了對吃三明治的人的心理可及。 Kovecses(2002)根據同一認知域或理想化認知模型中轉體與目標的關系,將轉喻分為兩大類:一是整體ICM與其部分之間的轉喻關系ICM有:實物模型、構造模型、等級模型、復雜事件模型、范疇-屬性模型等;二是一個ICM中部分與部分之間的轉喻關系是以整個ICM為背景:行為模型、感知模型、使役模型、產品模型、控制模型、鄰屬模型、容器模型、地點模型、修飾模型等。 (4)心理空間理論(Fauconnier) 心理空間理論是Fauconnier (1985)在其著作《心理空間》中提出的,該理論系統地考察人類認知結構和人類語言結構在認知結構中的體現。心理空間理論是意義建構的理論,它研究自然語言意義的構建過程的一種新模式,包含句子意義是如何被分割成心理空間。心理空間是心理空間理論的核心概念,它指人們進行交談和思考時為了達到局部理解與行動的目的而構建的概念集合(conceptual pocket),它不是語言形式本身或語義結構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語言結構中相關信息的“臨時性容器”,是語言使用者(話語雙方)在語言交際過程中分派和處理信息的虛擬概念框架。這些虛擬概念框架就是研究言者或聽者在語言交際中所構建的域, 即心理空間。當我們思維和談話時,在語法、語境和文化的壓力下,隨著話語的展開,我們創造出一個心理空間網絡。由于每個空間都來自于一個母空間(parent space), 而每個空間又有許多子空間,所以空間網絡將是個二維點陣(two dimensional lattice)。在這個空間網絡中,我們可以從子空間到母空間,也可以從母空間到子空間。心理空間的各種連接或映現可使我們使用詞語作為觸發詞(trigger)去指稱其它心理空間中的另一目標實體,這些連接或映現包括語用功能(pragmatic function),轉喻、隱喻和類比等。語用功能可把兩個心理空間連接起來,例如作者名字可與該作者所著的書對應起來。 由此可見,心理空間理論(虛擬概念框架)與理想化認知模式緊密相連,因為理想化認知模式為我們認知世界提供了一個簡約的、理想化的認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