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電視臺國際頻道品牌樹立和經營策略分析
鄧君洋 鄭敏 夏哲璇
摘 要:為了實施國家廣電總局提出的“走出去工程”,提高我國的對外傳播軟實力,我國多個省市電視臺都成立了國際頻道,對外播放精彩的節目。廣西臺基于立足東盟,面向全球,宣傳廣西的理念,于2010年初成立了國際頻道。目前廣西臺國際頻道匯聚了臺內各優秀節目,傳播內容以文化類節目居多。綜觀廣西臺的經營狀況和節目安排,筆者提出政府應加大重視力度、國際頻道做好受眾分析、在節目內容制作上下功夫,打造特色主持以及向兄弟省級臺學習的建議等。為國家的對外傳播貢獻精彩篇章。
關鍵詞:廣西臺;國際頻道;走出去;對外傳播
一、我國加強對外傳播活動
1.國家廣播電視“走出去”戰略的提出。為把中國的聲音傳向世界各地,使世界各國特別是北美和西歐主要國家的聽眾、觀眾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了解我國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的立場、態度和觀點;力爭我國廣播影視在國外能夠具有同西方大媒體競爭能力。在經過多年探索,積極貫徹“大外宣”思路的基礎上,2001年,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正式啟動廣播影視“走出去工程”。在我國實力影響力空前增強的有利環境下,“走出去”工程抓住機遇,主動出擊,取得很好的成績。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通過海外租機、租時段落地播出方式進一步加強,使每天對外播出的43種語言1000多個小時節目,其中用29種語言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城市直接落地。與此相配套的,節目形態也推進本土化,以適應當地聽眾接受習慣。
2.提高對外傳播文化軟實力。從1992年至今,中國內地電視對外傳播取得了歷史性的發展。1991年以前,中央電視臺的對外傳播以免費寄送的方式進行。從1992年起,在北美、西歐、東南亞、澳洲以及我國的臺灣、香港等地區先后建立了中國電視節目錄像帶銷售網絡。提高對外傳播的的能力是構建國家軟實力,提升國家形象的重要渠道。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綜合國力的提高,世界了解中國的欲望將進一步增強。面對新時期國際傳媒事業的發展,國際傳播觀念的轉移和國際傳播一體化的加速形成,我們必須提高對外傳播的能力,進一步做好對外宣傳工作,以適應新時期對外傳播工作的環境,更好地為做好對外傳播工作創造良好條件[1]。
二、地方電視臺對外傳播的歷史回顧
1.我國地方臺國際傳播的發展。1994年1月1 日,浙江衛視就開始利用衛星覆蓋周邊40 多個國家和地區。2006年8月,浙江衛視國際頻道成立并首先在法國落地,2008年1月18日又通過艾科斯塔衛星平臺上的中國電視長城(美國)平臺正式開始對美國播出。1997年黑龍江衛視節目信號通過亞洲2號衛星傳輸,覆蓋亞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在美國洛杉磯等22個城市以及澳大利亞的墨爾本、悉尼、布里斯班和新西蘭首都惠靈頓都能收看到黑龍江衛視的節目。2002年1月1日,上海東方衛視正式在日本落地。上海東方衛視與日本STV——JAPAN株式會社簽署協議,成為既中央電視臺之后第二家獲得日本政府許可在日本全境可以播出節目的中國電視媒體,它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得到廣電總局批準在日本落地播出的省級電視臺。上海東方衛視向海外進軍的步伐十分迅速,繼成功落地日本、澳大利亞之后,2004年10月在美國ECHOSTAR公司“長城”衛星電視平臺上正式開播[2]。2009年5月,湖南衛視國際頻道成立,并隨后通過長城平臺進入美國、歐洲和亞洲國家市場。
2.區域性國際傳播的作用。國際頻道是國際傳播的主要介質,其作用主要有兩個:傳播政策和服務經濟。國際頻道對于全國、全省乃至全地區、全市,不僅有利于經濟發展,而且會給整個區域內的政治、文化甚至人們的思想產生深遠影響。它加快了世界認識此地區的步伐,縮短了因語言溝通不便的進程,也讓本土人民順應國際化潮流。因此在新環境下,更加應該辦好國際頻道,充分發揮宣傳作用,結合各地情況,為我國的發展做出貢獻。
三、廣西臺國際頻道的實踐探索
1.廣西臺國際頻道踐行國家戰略的道路。廣西在中國版圖上有著獨特的地緣優勢,大多城市與廣東、湖南、云南、貴州相接壤,桂南一些城市頻臨北部灣,桂西南一些地市與東南亞國家相接壤,廣西是北部灣、東南亞國家與中國進行政治、經貿往來的鏈接通道。
2010年1月1日,全球第三大自貿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標志著該貿易區開始步入“零關稅”時代。南寧成為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城市。“中國—東盟”區域經濟合作加大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有效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綜合實力。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加大力度把廣西打造成連接多渠道的國際通道、交流橋梁、合作平臺。與此同時廣西電視臺國際頻道正式開播,這標志著廣西電視臺第一個立足東盟,面向全球,對外宣傳中國、宣傳廣西的外宣電視頻道由此誕生。廣西電視臺國際頻道的開播,是廣西、廣西臺踐行國家戰略道路的重要一步,增強了我國向東盟國家、向世界對外傳播的軟實力。
劉云山同志曾在2010年的全國對外宣傳工作會議中指出,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和對外開放擴大,國際社會對我國政策主張更加關注,對我聲音更加重視,迫切要求我們進一步提升對外宣傳水平,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廣西電視臺國際頻道的成立,對我宣傳廣西,擴大與東盟國家、以及世界各國交流,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2.廣西臺國際頻道的傳播方式。在廣西臺國際頻道成立之前,廣西臺就已經通過各種方式與東盟國家媒體進行交流與傳播。
2007年,廣西臺舉辦了許多影響重大的國際電視活動,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鳳凰衛視、廣西電臺、廣西電視臺聯合舉辦的廣播電視聯合采訪活動——“中國—東盟合作之旅”,到達東盟10國的30多個城市進行系列采訪報道。再兒,廣西臺在印尼國家電視臺、越南最大的城市開展電視展播周,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3]。并且在印尼巴厘島錄制“山水之約 美在巴厘——《尋找金花》巴厘島美麗聚會大型文藝晚會”。每年十月,在廣西首府南寧舉行一年一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廣西臺以各種形式進行全方位報道,包括現場新聞、快訊、深度新聞、新聞評論,以及采編播與博覽會有關的各項活動事宜。如今,廣西電視臺國際頻道通過中國衛星電視長城平臺,第一步將面向東南亞播出,并逐步擴大覆蓋范圍,分別向美洲、歐洲和亞洲等地區播出。頻道節目首播為6小時,24小時滾動播出[4]。2011年元月,廣西臺國際頻道加盟麒麟電視落地北美[5],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副總裁魏平先生表示:“長城平臺是中國頻道向海外播出的最重要的平臺,是海外觀眾通過電視了解中國最重要的窗口。此次長城平臺與麒麟電視再度牽手,將廣西電視臺國際頻道帶給北美觀眾,將會進一步豐富海外觀眾的電視娛樂生活。”麒麟電視是北美首創、全球最大的 IPTV 中文電視頻道平臺,這是廣西電視臺國際頻道依托中國電視長城平臺實施“走出去”工程又邁出的重要一步。
3.廣西電視臺國際頻道近期節目分析。廣西臺國際頻道匯集了廣西臺各頻道的優秀節目,目前自己制作有《大美廣西》節目的一些紀錄片、旅行體驗片。通過網絡搜索引擎和長城(加拿大)平臺可看到廣西電視臺國際頻道的節目表,當前的節目安排可分為幾大類:新聞/時事、文化、娛樂、電影/戲劇,其中文化類下還分有民俗/文化、藝術/文化等小類,娛樂類下還分有娛樂/時尚等小類。根據節目表對其各個時長等信息進行統計,得出如下數據見表1。
各節目每周播出頻次和各節目一周總時長的排序比較、節目所占周時長百分比餅圖可見圖1、圖2、圖3:
由圖可見,播出頻次較高的節目基本上都是電影/戲劇和文化類節目,娛樂類節目緊隨其后也相對持平。播出節目中除了電視劇因其性質特殊所占時長相對較多外,其他節目也都由其節目特點有相對合理的時長安排。但在頻次上可看到,可以反映廣西國際頻道“東盟特色”的節目,如“尋找金花”、“中國—東盟新觀察”等,播出并不頻繁,這或許和該類節目制作相對困難,題材相對匱乏,每周可播出內容少,出于循環多次容易造成觀眾厭煩和抗拒心理的考慮等有關。過高的節目播出頻次反映出頻道節目資源過分單一,自創節目不足的弊病。關于各類型節目所占比重的分析,可見表2和圖4。
由圖可見,文化類節目的時長比重最高,電影/戲劇類和娛樂類節目總體上所占比重持平,新聞/時事類節目因其節目性質等原因所占時長相對較少。可見在國際頻道中主打“文化”牌的策略依然十分通用。文化類節目一則寓教于樂,可以把帶有獨特東盟文化氣息的信息傳達給受眾,二則也在外宣方面起到文化“軟廣告”的作用,“廣告”打出去,頻道所屬區域招商引資的潛在愿望才會逐漸得到實現,促使本地區的旅游資源、生產資源更有效地得到開發。
4.廣西臺國際頻道的經營狀況分析。鑒于上文所述的各種情況,現對廣西電視臺國際頻道經營現狀進行SWOT分析,詳見表3。此外,廣西臺國際頻道,作為一個外宣頻道,主要是向國外、尤其是東南亞國家宣傳我國,特別是廣西的風土人情,發展概況,主線是“求同存異”。在經營費用方面,廣西臺國際頻道主要服務于國家戰略,需要政府支持,政策引導。目前的經營支柱主要以政府撥款為主。在長城平臺上,廣西臺國際頻道與其他省臺國際頻道一起,把節目打包賣出,節目內容以廣西臺自制的優秀中文節目為主。因為這是外宣節目,不插播商業廣告,所以廣告收入不在收入來源之內。
四、對廣西臺國際頻道發展的建議
1.政府加大對廣西臺國際頻道的支持力度。作為一個外宣頻道,承擔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播資訊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宣傳中國廣西,讓更多的人認識廣西。地方政府應積極響應國家發展中國與東盟各國政治、經濟、生活各方往來的要求,加大對東盟以及全世界宣傳廣西的力度,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廣西臺國際頻道這個窗口上。讓東盟及世界各國加大對中國國廣西的了解、對廣西風土人情、經貿發展概況的了解。地方政府加大力度對廣西臺國際頻道的支持,就是為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添磚加瓦。與此同時,政府協助廣西臺國際頻道,加深與國外政府、媒體的溝通聯系,擴大落地面、增加收視率。除此,通過官方網絡新媒體(網站、博客、播客)的正面健康傳播,視頻廣告牌宣傳,擴大廣西臺國際頻道的國際影響力。
2.做好受眾細分,明確市場定位。深化受眾細分,仍然是國際頻道下一步需要加強和堅持的方向。只有明確所要面對的受眾,明確他們的需求,才能對制作節目的大方向有清晰的認識與定位。李長春同志曾在中央對外宣傳工作會議指出外宣工作要堅持貼近中國發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就廣西國際頻道的現狀而言,面對的受眾則依然主要是東盟八億觀眾、海外華人華僑及部分懂中文的國外觀眾。
據有關學者在海外的實地調研結果顯示,海外華人華僑對電視劇的收視要求是強烈而巨大的。長城平臺的美國合作方艾科斯塔公司、麒麟電視和法國陳氏傳媒也多次反映:各國際頻道的電視劇播出跟不上海外觀眾的要求。鑒于此,筆者拙見,應該謀求與東盟國家中媒介影視作品制作能力較強的媒體合作(如當下崛起的泰劇),拍攝出更貼近東盟人民文化需求的影視劇作品。早在2005年,時任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副司長王衛平就曾表示,鼓勵合拍是推進“走出去”戰略的又一舉措。“這是最快捷、最有效的辦法,一旦國外資金參與,他們對于作品在他們本國的播出將比我們更著急,這樣我們的作品將更有可能在當地主流電視臺播出[6]”。
3.內容制作下功夫,用實力打造品牌。從當前國際頻道的節目單來看,還存在節目品種過于單一的軟肋,導致只能將相同節目不斷循環。這也是當前大多數 省級國際頻道的通病,即頻道自創節目的不足。下表是廣西電視臺有關東盟的節目和國際頻道節目資源情況對比:
如表所示,國際頻道中很多節目是同臺其他頻道優秀節目的選播,這樣容易使國際頻道變成同臺其他頻道拼盤而成的結果,特意開設一個“國際頻道”的本意不是為了推出一個所有頻道節目的展播平臺。做好節目,最高的目標就是創出品牌。如何創品牌,在這個媒介同類型內容極易同質化的時代,最需強調的就是獨特[7]。傳媒學者喻國明曾在他提出的數字化時代的媒體U化戰略中指出,在U化戰略5個U中的一個U就是unique(獨特),即指資源、能力的獨特性是支撐未來媒介價值的最為重要的兩大支點。獨特資源的價值,不僅在于擁有別人之所無,更在于擁有別人所不具備的充分開發利用已有資源的能力。如何尋求與東盟媒體更深一步的合作,將合作關系穩定化、長期化、持續化,在此基礎上找到新的契機策劃幾次更具影響力的主題活動,或許是國際頻道自創節目乃至廣西電視臺在東盟節目板塊方面應當考慮的問題。在地方電視頻道“走出去”的過程中,開始基本上只能靠政府撥款扶持,沒有廣告資金來源,幾乎難以實現自我造血的能力。但是必須堅信,做好被市場接受和認可的品牌欄目,在當地觀眾中形成影響力之后,廣告價值也會得到應有的增值,帶來一定的贏利空間。
4.塑造名牌主持人。主持人是欄目品牌的代言人,頻道的象征。如鳳凰衛視,陳魯豫主持的《新聞早班車》以“說新聞”為主持風格得到觀眾認可,又主持了《魯豫新觀察》、《魯豫有約》等。如今,廣西電視臺的特色、知名主持人不多,我們要抓住打造廣西臺國際頻道這個機遇,推出一些個性主持人。亞熱帶的風格是是熱情、奔放的,東南亞一帶的風格是自然、質樸、熱帶氣息呼之欲出[8]。介紹中國及東盟各國發展情況的活動紀錄片時可以打造這種充滿了亞熱帶風情的主持人。廣西是多民族聚集地,名族元素豐富、厚重,主持人若能從語言、服裝、造型、行為上都能汲取本地特色民族元素,加以現代風格的整合,或許可以增加吸引力,擴大廣西民族的影響力。
5.借鑒其他省級臺國際頻道的成功案例 加強交流合作。云南衛視是中國首家進入東盟國家有線電視網的省級電視臺。云南衛視將定位從“立足云南、面向全國、放眼世界”改為“立足全國、面向東盟、走向世界”的戰略調整[9],由塑造亮點品牌欄目—《看東盟》開始,包括《云南新聞》中的子板塊《東盟瞭望》,主打東盟牌,在新挑戰、新壓力下,走出了一條適宜自身發展的創新之路。浙江國際頻道于2006年8月28日搭乘中國電視國際傳播主陣地長城歐洲平臺,通過IPTV網絡,首站在法國播出。在國際傳播實踐中,頻道始終堅持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意識,以人為本,為華人華僑服務,使收視率和影響力不斷攀升。江蘇電視臺國際頻道自開播以來,全力打造“長江國際聯盟”,該聯盟吸引了來自長江流域的40多家電視臺加入,甚至吸收了西藏電視臺入盟,足見其影響和輻射之廣。這樣的聯盟有助于整合外宣力量,充分發揮集團作戰的優勢,調動各市級臺的外宣積極性,優化資源,提升節目品質。
總而言之,上述的省級國際頻道成功案例,都無不是在頻道自創節目欄目上著手,欄目創品牌,進而頻道品牌化;或抱團聯合,實現資源優化整合。這些成功經驗都十分值得尚處于起步期的廣西國際頻道借鑒學習。在學習的同時,經常交流經驗,主動與其他省級臺國際頻道聯系、“上門”取經,在不斷學習與摸索中逐步前進,提高國際傳播能力。通過依靠地緣優勢、國家戰略支持、打造品牌節目、貼近受眾喜愛來做好國際傳播。
[1] 郭可.國際傳播學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2] 陳日濃.中國對外傳播史略[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3]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培訓中心.東盟廣播電視發展概況[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4] 立足東盟面向全球 廣西電視臺國際頻道開播[OL].廣西新聞網1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00102/newgx4b3e8a9c-2554748.shtml,2010-01-01.
[5] 央視紀錄片頻道登陸麒麟電視平臺 向多國華人開播[OL].中新網,http://www.chinanews.com/hr/2011/02-17/2850219.shtml,2011-02-17.
[6] 蔡幗芬.國際傳播與對外宣傳[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7] 喻國明.傳媒影響力[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3.
[8] 楊武.東盟文化與藝術研究[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7.
[9] 賀圣達.東南亞文化發展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