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探究—以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為例
佚名
【摘要】隨著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在各大高校的迅速增加,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問題越來越突出,地方高校開設的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畢業生更處于劣勢地位。本文以玉林師范學院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為例,提出以運用團隊教學法,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加強職業規劃教育和鼓勵自主創業四條建議,以便地方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畢業生突破困境、突出優勢、立足地方,走出自身就業的道路。 論文關鍵詞:地方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就業 一、我國新聞傳播新聞專業就業現狀 (一)新聞傳播類專業畢業生供大于求 新聞傳播學類包括四個專業: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和編輯出版學。近年來,這些專業被考生稱為文科錄取中最熱門的專業。截止2011年新增專業,新聞傳播專業現已有十幾所高校設有博士點,近百所高校設有碩士點,開設在各類學校的本科點近千個,每年超過3萬畢業生。這是招生規模擴大和該專業屬性所得結果。 傳媒業作為當今世界增長最快的行業,報紙、電視、網絡、廣播、多媒體、影視公司都是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的主要就業源。而在我國“控制規模,優化結構,提供質量,增進效益”的新聞媒體市場化運作方針的指導下,部分傳統報刊媒體的停辦,電臺媒體等對人員隊伍的控制,這些因素都影響著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的就業。 (二)新聞傳播類專業畢業生質量欠佳 新聞傳播類專業培養具有廣播電視新聞學基本理論和寬廣的文化科學知識,能在廣播電視新聞宣傳部門,從事編輯、采訪、節目主持與管理等工作的新聞傳播學高級專門人才。根據其培養目標,我們可以得知新聞傳播類專業畢業生應具備扎實的理論和較強的實踐能力,而后者更是畢業生能夠敲開單位大門的重要砝碼。但是新聞傳播類專業作為“熱門”專業背后的事實,卻是大批高校在實際辦學條件不足的情況下開設的專業,這就造成了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就業時身上最大的“硬傷”。回顧十幾年前,很多學校在師資、教材、設備等辦學條件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開設此新聞傳播學專業,勢必造成基本專業課和實踐課的開設不足,從而影響畢業生的質量下降,導致大部分畢業生質量欠佳。 新聞傳播類專業雖然以實踐動手能力著稱,但是傳媒行業是一個大包容的行業,需要各行各業的才人加入,如經濟、管理、法律等,用人單位在選擇畢業生時,畢業生在憂慮新聞傳播類專業質量不佳的同時,更傾向于選擇專業背景較好的畢業生。這使得雖然部分實踐能力較好的畢業生就業競爭增加,而那些因實踐課少,動手能力不強的畢業生更加無立足之地。 總之,在社會環境、行業環境和高校培養的畢業生質量等多方面影響下,新聞傳播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令人堪憂。 二、我院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困境 玉林師范學院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設立在文學與傳媒學院,從2004年開始招生至今,共有6屆畢業生,將近300人。培養目標為培養具備廣播電視新聞學基本理論和寬廣的文化科學知識,能在廣播電視及其他新聞宣傳部門,從事編輯、采訪、節目主持與管理等工作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聞傳播學高級專門人才。師資力量方面,設有傳媒教研室,專任教師8人,其中博士教授2人,在讀博士2人,副教授1人,共有兩個非編實驗室。2009年成立由師生共同組建的實踐教學平臺——文傳學院視頻新聞中心,中心共制作播出了《新聞周報》、《文傳新聞》和《教育中路的日子》等視頻節目近70多期,成為新聞專業教師與學生教學實踐的理想平臺。 我院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近三年就業率均達98%以上,雖然就業率高,但專業對口的不多。現列舉2012屆畢業生58人就業去向:在報社、電視臺、網站等傳媒行業就業的24人,占畢業生人數約41.4%;升學2人,考取公務員、社區黨建組織員和村官6人,教師(含特崗)5人,其余則在企事業從事文秘相關工作。這是我院歷屆畢業生從事對口專業工作的最高比例,不足一半畢業生從事專業對口工作。而在這不足一半的數據中,能夠在崗位上堅持至今,不到三分之二。高就業率說明了我院畢業生就業能力頗強,但低專業對口率,卻顯示出一系列的問題。那么,我們需要分析低就業專業對口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調整策略,使得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得到長足發展。 (一)專業能力不夠突出 就業能力是人們從事某種工作所需具備的能力,包括特殊就業能力與基本就業能力。畢業生想在就業之爭中取勝,過硬的專業能力是重要法寶。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其中一項基本專業能力,如熟練地使用攝像機拍攝,用非線性編輯設備進行后期編輯處理等各個環節,大部分畢業生能獨立完成這些專業技能,但還需加強。在此基礎上,只有少部分學生擁有較好的主持、播音、攝影、寫作等特殊就業能力。因此,雖然大部分學生對該專業相關的工作感興趣,但在求職過程中卻屢屢碰壁。 (二)就業期待值過高 作為地方院校,玉林師范學院以服務地方經濟為辦學宗旨之一。因此,我校大部分畢業生在區內外基層單位就業。而我院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因專業背景緣故,較多畢業生傾向于一線城市或大城市就業,以便專業得到更大的發展。這種想法固然不錯,但是與學生實際不相符。一是自身專業能力欠缺,二是地方就業機會較多,競爭較小。如2011年,到我院招聘的各縣市廣播電視局不下十家,招聘人數近20人,但是大部分畢業生因地域因素或其他因素放棄機會。 (三)就業途徑多樣化 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作為一個文理兼招的專業,考生在高考志愿填報時不夠謹慎,甚至部分考生只看專業名稱即填報,完全不顧其他。 入學后,一部分學生通過對專業的接觸,逐漸對其感興趣。而仍有一小部分學生雖然經過一到兩年的學習,仍無法增加專業興趣,則根據所處的學院的其他專業,如師范類專業漢語言文學或非師范類漢語言文學(現代文秘方向)選擇了教師或秘書等崗位。實際上,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在競爭秘書等崗位時,其專業背景在一定程度吸引了用人單位,而該專業畢業生的掌握基本專業技能也能較好地滿足用人單位在文案等方面的工作。這是就業專業對口率低的原因之一,也是就業途徑多樣化的表現。 三、解決廣電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對策 在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解決新聞傳播類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刻不容緩。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從畢業生自身、高校教育、政府政策及用人單位等多方面入手,通過運用團隊教學法,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加強職業規劃教育和鼓勵自主創業四條策略,以提升地方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 (一)運用團隊教學法 隨著新聞報道對社會經濟、政治、民眾生活等各個方面不斷地深入,對新聞傳播類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根據形勢變化來調整課程內容,使學生在校時學習最新的專業知識,成為了必要。除了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局面外,更需要團隊教學法。目前使用較多的團隊教學模式有團隊合作模式、聯合學習社區、共同研究模式和團隊分散型四種。這些模式既可以整合不同課程之間的內容,又可以發掘和鍛煉學生的興趣特長。從點、線、面三維角度幫助學生掌握專業技能,這樣,就能增加畢業生的專業技能,既可以訓練和加強就業基本能力,也能強化特殊就業能力。 (二)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在高校電視新聞教學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方式不外有三種:一是傳統的通過課堂上的演示操作教學;二是通過與校外媒體進行實習基地的合作,讓學生在假期等課余時間進行實習鍛煉;三是利用已有的校園平臺如電視臺、校報、記者團等,讓學生在校內進行課堂外的實踐活動。在以實踐動手能力為媒體從業是否合格的標準的形勢下,創新實踐教學模式,使得學生掌握如攝像機操作和后期編輯處理等更為重要的技能。我院傳媒教研室運用視頻新聞中心這一平臺,把教學課程與實踐平臺掛鉤,以任務驅動方式進行教學,并通過以老帶新、一對一輔導的創新模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動手和創新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其中,在任務驅動方式中,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固定的欄目制作,并讓學生負責校內公開課程、講座、國培、會議等重大教學活動的攝像工作。此外,選送能力較強學生到市內各大傳媒機構實習。 (三)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在決定其職業生涯的主觀因素和客觀環境進行測定、分析和總結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結合時代特點,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我院近三年來開始注重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形式上,低年級集中授課,高年級以講座、座談等方式。在低年級集中授課中,按照培養方案學時,由就業指導師和學科專業教師授課。在高年級講座或座談形式中,主要邀請傳媒行業相關人士或剛畢業校友從不同角度進行介紹求職和就業情況。這是根據學生不同階段進行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另外,我院配以學生個人學涯規劃記錄表。新生入學后,經過班主任和年級主任的談話,建立學生個人學涯規劃記錄表,除學生基本信息外,記錄表中有幾項重要的信息,如興趣、特長、專業潛質、目標、缺點等,并每個學期進行更新。這些表格將由各任課教師使用,并進行討論,與課程教學相結合,有目的訓練學生專業技能。這樣,形成了每個老師都是學生的職業導師,每個老師均進行著就業指導工作。另外,由學科專任教師和就業指導教師組成的就業服務團隊,既能在就業觀念引導學生,又能給予學生個性化指導。地處桂東南的玉林師范學院,培養的畢業生均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因此,我們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更加注重教育和引導學生“眼光向下”,以基層鍛煉來求得發展。 (四)鼓勵自主創業 大學生自主創業是大學生通過個人及組織的努力,利用所學到的知識、才能、技術和所形成的各種能力,以自籌資金、技術入股、尋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環境下,努力創新、尋求機會,不斷成長創造價值的過程。大學生自主創業既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又能使畢業生謀求生存和實現自我價值。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畢業生具備自主創業的條件。地方高校服務地方,地市級地方攝影攝像公司尚未形成產業,而且高水平不多,但是需求量大,因此市場環境較好。畢業生可以利用以掌握的攝影攝像等專業技術進行自主創業。我院利用學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園項目,由專業教師擔任指導老師,涉及各年級學生的創業團隊,除了包攬校園各種攝影攝像業務外,以開始面向社會。該創業項目成立至今,已開始盈利,這是立足地方,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 四、結語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地方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要定位準確,既緊抓專業技能,增強就業能力,也應審視自身優勢,定位準確,轉變畢業生就業觀念,大膽創新服務地方的創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