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微博:電視新聞回傳的快速通道
孫海明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2011年上半年,我國微博用戶數量從6331萬增至1.95億,半年增幅高達208.9%;微博在網民中的普及率從13.8%增至40.2%;手機微博在網民中的使用率比例從15.5%上升到34%。
當人們認為微博僅僅是互聯網上的一個工具時,一件事情的發生讓電視人對其有了更多的關注。
2011年5月17日下午,高曉松醉酒駕駛案在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全國各大媒體記者紛紛趕來報道這一備受關注的新聞,中國網絡電視臺(CNTV)調查記者安瑛也來到現場采訪。為了保持現場秩序不混亂,法院方不允許太多的攝像機進入法庭,只有央視、北京電視臺等幾家媒體的記者可以帶著攝像機進入,CNTV的攝像機被拒之門外,記者可以進入旁聽。網絡沒有了視頻就失去了它的特點,更談不上什么吸引力。安瑛非常清楚這一點,用電話連線把消息發回去又不甘心,她想到了微博,立即給值班主任打電話請示。值班主任認可了她的想法,并立即注冊了新浪微博,及時收到了安瑛在現場發回來的有畫面、聲音、圖片、文字的報道。在CNTV隨后的“穿越旱區”、“七一微博聯播”報道活動中,微博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條微博可以發布500M視頻,完全可以滿足突發事件的拍攝流量,微博給電視新聞回傳提供了一個快速通道。
在使用微博回傳電視新聞時需要注意一些事項:
1.把握時機,適時使用
使用微博回傳電視新聞的情況一般有兩種,一是記者遇突發事件卻沒帶攝像機,或是不便攜帶攝像機,這樣手機就成了關鍵的采訪設備。用手機拍攝下來的視頻,配上解說通過微博傳回,就像CNTV調查記者安瑛的做法,可及時、快速、真實、準確地完成采訪報道任務。二是在異地采訪時使用,比如鎮江臺的全國“兩會”報道,早期是在北京租用衛星將當天的采訪傳回臺里,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災區采訪是采用QQ傳輸采訪視頻,耗時耗力,如果使用微博,視頻加文字,速度會更快。
2.掌握技巧,熟練應用
用微博傳回的視頻和文字不宜太長,語言凝練,畫面工整,抓住關鍵性的詞語和畫面,組織起來,這要求記者的基本功要扎實。選擇是記者的基本功,這一點在使用微博時更加重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抓住事件特點,指出事件要意,還要熟練掌握手機和電腦的操作,才能應用自如。
3.引導輿論,服務公眾
微博的即時性和互動性最為人津津樂道。一條微博信息會出現“滾雪球”式轉發,一傳十,十傳百,可以在幾分鐘內獲得成千上萬次的閱讀,這是傳統媒體難以比擬的,這使得微博成為引導輿論的有效平臺。我們在使用微博回傳電視新聞的同時,要把握新聞事件的準確性,掌握新聞報道的度,維護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在使用微博回傳電視新聞的同時,還要關注轉發和評論的信息,為下一步的深度報道尋找切入點,以便更好地引導輿論,服務公眾。還要注意避免過多使用網絡語言,因為我們面對的畢竟是電視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