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傳統電視新聞的新關系、新表達、新體系
荊雷
面對新媒體格局,電視媒體還是要堅持內容為王。在不同的平臺上重新定位媒體內容,做適應型變化,通過轉變生產方式,改變傳統表達方式,電視新聞可以創造一個新的時代。一、構建媒體與觀眾的新關系
電視新聞媒體嘗試通過跨媒體方式吸引觀眾,讓觀眾參與到節目中來,實現“長尾效應”,并讓“長尾”變得更粗、更長,不斷擴大粉絲群人數,提高品牌影響力。
1.創新渠道和產品,創造參與性文化
美國XTRANMAI.COM網站推出了這樣一個產品:在網上提供用以制造視頻格式的軟件,普通人在幾分鐘內就能制作出高效、專業的視頻。
電視新聞媒體不妨嘗試開拓類似的全媒體新平臺,讓觀眾參與進來。通過網上設定的專區,利用可輕易上手操作的軟件,觀眾就能把自己拍攝的視頻或圖片制作成新聞,供電視新聞欄目使用。媒體還可利用這一制作平臺,推出如“誰家的客廳最有味”、“我的寵物最可愛”等活動,給觀眾更直接、更新穎的參與機會。多樣而深入的互動,有利于觀眾進一步支持品牌和節目內容,從而增大受眾群。
2.營造“社區感”,讓觀眾來找新聞
“如果新聞這么重要,自然而然會讓我們知道”——這是目前青年人對待新聞的態度。朋友說重要,他們才覺得重要。
因此,作為傳統媒體,電視新聞應主動和新媒體進行新的合作,嘗試引導觀眾采取多種方式收看節目。如,利用類似FACEBOOK的新聞社區,設置新聞話題,受眾一旦實現了觀點表達和價值共鳴,進而通過社區的渠道在朋友之間傳遞,我們就尋找到了全新的受眾渠道。這種社區感更適應年輕人的口味,能讓觀眾主動去尋找新聞節目。
3.創新方法,創造新聞節目線上線下互動
針對受眾對體驗性和主觀性互動方式需求的增強,電視新聞的推廣、宣傳活動必須創新方法并與新媒體廣泛合作。
美國的一些電影公司會在電影放映現場請電影主創人員到場,或擺放電影中的道具,以讓觀眾獲得獨特的收視體驗。電視新聞的推廣可以借鑒這一做法,讓合適的新聞人物到現場與受眾進行更直接的互動。
替換性游戲也是可以嘗試的電視新聞與觀眾互動的新手段。如:與網站合作設計角色扮演類的實境游戲,推出我是《有一說一》(江蘇臺公共頻道的一檔新聞評論節目)記者的虛擬游戲,通過參與節目調查方式獲得編碼,利用代碼加入設定網站找線索,參與游戲。制作一個IPAD互動軟件,推出《我是有一說一主播》,受眾可以通過自己的視頻與虛擬新聞演播室直接對接,體驗播新聞的感覺。
找不同的觀眾群,而不是同一時間的觀眾群,通過不同的模式去積累觀眾群。這些特別的互動渠道,有助于提升受眾與新聞欄目的親近度,也是獲得新受眾群的好方法。
二、創新節目內容和新聞表達形態
1.搭載新媒體,讓新聞觸角更豐富細膩
移動、聯通目前開發的多終端發布系統,完全可以為電視新聞所用。利用公眾發稿、發片系統,電視新聞欄目可以增設“全民記者”新聞來源。當然,重大新聞仍然由記者制作完成。“全民記者”新聞源的引入,可以擴充媒體的記者數量和信息庫,通過后期整合,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充實新聞選題源。
聯通的“360度全球眼”在國內許多關鍵點,移動在重要城市的交通要道口都設有探頭,電視新聞與他們的合作關系一旦確立,這些探頭都能為我所用:惡劣天氣、交通情況、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能成為電視媒體的臨時機位。
利用這一系統,我們還可以在國內尋找新聞評論員,利用筆記本電腦上的攝像頭,就能不受地域限制,與各類權威、專家實現視頻連線。
2.通過新媒體平臺,改變傳統電視新聞的播報形態
電視新聞節目開展網上直播的同時,還應主動在網上設置對新聞話題的調查和討論,適時公布觀眾調查指數,引入微博觀點,全程字幕呈現,易于受眾對新聞產生共鳴。
3.轉換平臺,定制化滿足不同受眾群的內容需求
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新聞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受眾的需要,在電視頻道這個傳統平臺之外,還可以有更精彩的表現。
利用社交媒體,讓觀眾與節目互動、投票,給觀眾不同角度的展示。
把長版本的新聞故事放在網上,邀請觀眾上傳與新聞相關的視頻。
參照美國電視臺(BBKING)的做法,利用電子地圖,讓大家一起去尋找新聞事發地。在全新的平臺上,電視新聞可以完成傳統電視平臺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三、創新電視新聞運作體系
1.適應型改造,記者運作流程面臨變革
當電視新聞走上多樣化之路,記者工作流程的再造顯得尤為重要,傳統電視媒體對記者的要求也在發生著改變,美國一些地方電視臺對年輕記者的要求是,具備在多平臺發布不同類型稿件、視頻節目的能力。
以NBC記者制作一檔關于總統的新聞為例,一般流程是:完成現場直播——向有線電視新聞網提供內容(與直播內容可能不一樣)——加入分析發到因特網上——在因特網上針對問題做解答——傍晚黃金時段對事件綜述。
與此同時,NBC改變了記者蹲守固定條口的做法,由不同的人負責不同的興趣區。NBC一個合作電視臺將采訪組分6到8個團隊,每個團隊都由制片人、記者構成,節目類別分為健康類、精明消費者、當地環境、社區好消息、生活方式等,不同的團隊成員都逐漸成為各自領域的專家,制作的節目要適合在不同傳輸平臺上播出。
NBC的實踐經驗為我們的電視新聞流程再造提供了思路。為了進一步提高生產力,適應新媒體格局,我們目前的電視新聞條口分割的格局可以適當進行調整,改變一個記者只向某一個平臺和欄目供稿的現狀,進一步提高記者的工作效能,提升新聞整體運作效率。
2.節目評價標準應增加參與度指標
隨著電視新聞表達方式的多樣化,考核一個欄目的得失成敗就不能僅僅依靠收視率指標,適時引入參與度考核,是多平臺發布的衡量體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邀請觀眾網上答題、對電視節目的討論、熱點話題測量、新聞價值、回復率和評論量,等等,都應納入對電視節目是否成功的考量標準。
3.地方電視臺,術業有專攻
美國一些地方電視臺不再報道其他臺正在報道的內容,只針對觀眾感興趣的話題。比如,某臺專門報道“政府如何花錢”,向觀眾推廣他們的報道話題,其他各檔新聞都有這個內容的故事,夜間新聞中,每天花半個小時來討論此話題。
我們的電視新聞,特別是地面頻道,也應思考——究竟報道哪些新聞給受眾,才能形成人無我有的特色?
地方電視新聞關注的焦點可以更集中,百姓關心的物價、市政公用項目、醫療、教育、天氣、交通,只要設計得當、調查深入,應該能夠在媒體集聚效應中脫穎而出。做到新聞類別的獨樹一幟并不難,難在成為某一特定領域的專家,塑造權威性。
我們甚至可以把社區新聞做到極致。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新聞完全由市民主播、市民記者完成采制和合成,在導向正確、質量過關的基礎上,受眾DIY的節目也能做到特立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