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電視新聞評論的形態創新和語態創新
李敏 譚天
電視新聞評論從最初借鑒報紙媒體新聞評論的“移植期”,發展到今天的“獨立期”,憑借其獨特形式和輿論引導功能,已經成為我國電視屏幕里最具魅力和影響力的節目樣式。目前,電視新聞評論逐漸進入一個“多態并存”的時代,其輿論引導的效果和力度越發顯著,在推動社會轉型和發展的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形態創新
隨著媒介融合,電視新聞評論的傳播機制不斷變化,在新的觀念與理論的帶動之下,一些新的節目形態也悄然出現并取得不錯的成績。
(一) 深度報道+評論員模式——《新聞1+1》
2008年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改版之后,推出了時事新聞評論直播節目《新聞1+1》,每期節目從時事政策、突發事件、公共話題等焦點問題中選取當天最新、最熱、最快的話題展開評論。“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聞觀察員的雙人談話模式。
《新聞1+1》在形式上既借鑒了《時事開講》的“主持人與評論員談話”模式,又借鑒了《焦點訪談》深入報道新聞事實的方式,兩者結合,改變了傳統電視評論節目的刻板說教,大膽觸及關系國計民生的敏感話題。自2008年3月24開播以來,節目收視呈現穩步上升趨勢——每期首重播收視率0.7%左右,最高收視率達1.09,躍升為新聞頻道日播欄目收視率第1位(除并機直播的《新聞聯播》和《焦點訪談》)。
CSM提供的數據顯示,《新聞1+1》在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神七發射等重大新聞事件周期內收視率均上揚3-5倍。在受眾方面,該欄目的定位更偏重于“25至54歲、高學歷、高收入、管理層的男性”。具體分析,這檔節目的成功經驗在于:
1、時效性強
《新聞1+1》每期所選擇的話題大部分是當天所發生的熱點新聞事件,或是短時期內的社會敏感話題。如2010年7月的選題,有廣州強拆富人區別墅、中國觀看世界杯人數全球最多、河南伊河橋垮塌事故等,都是時事熱點。一個典型案例是,2008年9月1日晚上8點半左右,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突然宣布辭職,《新聞1+1》在一個半小時之后,率先對此進行了報道解析,讓觀眾及時掌握訊息。憑借央視的雄厚實力,《新聞1+1》表現出了時效上的優勢。
2.節目言論突出
《新聞1+1》的欄目宗旨是“給您不一樣的解析”。他們的做法是不搶“第一落點”,只搶“第二落點”,也就是注意區別于其他評論類節目,形成自己的言論立場,有效地引導社會公眾思考。
如2010年5月17日播出的《新聞1+1》之《問題疫苗:處理“從重”難“服眾”!》,背景是此前江蘇曝出問題狂犬疫苗事件,國家藥監局對生產問題疫苗的兩家藥企罰款三千萬元。
主持人(李小萌):“三千萬,作為一筆罰金來講,從絕對數字上來說也許不算少了,相關部門也說,三千萬是按照從重處罰的一個處理結果,但是這一起處罰涉及到的是與我們生命健康相關的疫苗,同時三千萬也僅僅是涉案企業一年銷售收入的十分之一,三千萬究竟是多還是少?”
節目一開始,主持人便拋出了“三千萬”和“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這兩個數據,讓之后的評論有了具體的切入點。之后是特約評論員、法學博士王錫鋅從法律的角度分析國家藥監局對這起事件的定性。
評論員(王錫鋅):“是否從重關鍵是涉及到定性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處罰這一塊兒,處罰是按照銷售收入乘以一個倍數,最高倍數可能就是叫從重了。我們看到這里面是違法所得的三倍來進行處罰,三倍系數或者說這個標準,顯然是把這一批次問題疫苗認定為是劣藥,而不是假藥,如果是假藥,處罰會更加嚴重,處罰的最高倍數應該是五倍以上的罰款。所以我覺得這里面很難說是否從重了,關鍵在于這種有問題的疫苗到底是假藥,還是劣藥。”
這里又引出一個專業性的話題——“假藥還是劣藥”。節目組電話連線北京協和醫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黃建始教授,分析問題疫苗的定性。接下來,特約評論員王錫鋅的評論從對企業的處罰拓展到對監管部門是否存在瀆職的追究。節目的最后,由“罰款三千萬”處罰,進一步推導出“監管部門不僅要事后處罰,還要懂得事前控制風險”、“公眾為什么對監督部門不信任”、“在藥品生產銷售過程的利益鏈條中,政府不能扮演某種功利角色”等更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在電視媒體上傳播意見性信息,言論突出,角度獨特,絕對是取勝之道。
3.構建公共話語平臺
《新聞1+1》的選題大多采用網絡上熱議的話題,利用網絡平臺的造勢,著力對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議題進行探討,并且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群體的話語權訴求。
還是來看《問題疫苗:處理“從重”難“服眾”!》這一期節目,記者在電視新聞片中加入了網民的聲音。
“(網民評論一)三千萬聽起來很多,但對于此前獲利頗豐的大企業來說恐怕只是‘毛毛雨’吧。
(網民評論二)2008年江蘇延申的一年銷售收入就是1.88個億,河北福爾當年產值是1.3個億,2500萬和500萬的罰款對他們來說太小意思了。給人的感覺是,監管部門對兩家違(犯)法企業的處罰依然是‘心太軟’。
(網民評論三))國外都是會罰得企業傾家蕩產,下次重手,對企業才有威懾力。
(網民評論四)兩家藥企是罪魁禍首,受罰天經地義,但監管部門也難辭其咎,監管人員怎么就無人被問責?”
通過網絡話語和官方話語互搭的方式,讓草根階層的觀點走上公共議題的舞臺,構建公共話語平臺,讓觀點的發表得到平衡,同時又通過輿論引導,讓偏激或者非理性的網絡語言得到修正。
(二) “隨口說式”——南方電視臺《馬后炮》
這個詞語引申自“STAND-UP COMEDY”,這是一種美國流行文化,意指站在沒有任何布景和擺設的舞臺上講笑話。香港演員黃子華將這種表演文化移植到香港,開始被稱為“是但噏”(廣式語言,“STAND-UP”的諧音),就是普通話“隨口說”的意思。
鳳凰衛視楊錦麟的《有報天天讀》“剪刀+口水”的電視新聞評論欄目成了熒屏熱門。這種模式,又引申出了南方電視臺《馬后炮》這種“隨口說式”的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主持人馬志海每天挑選五條民生熱點話題,進行深度評論,早期還有“你來我網”環節,讀取部分網友的觀點,有時候主持人還會對這些觀點進行針鋒相對的辯論。現在則換成了“名人快語”——讀取名人微博的一些觀點性信息。《馬后炮》于2005年開播,三年之后,也就是2008年,主持人馬志海獲得了全國金話筒獎。在領獎現場,有評委私下對馬志海說,“中國就需要多一些這樣的評論節目”。
來分析一下《馬后炮》的優勢。
1.主持人的語言能力
主持人馬志海對自己的定位是“中年氣盛的資深憤青”,他曾經說過“年齡和閱歷同樣會令我有一個理性的大腦,但我不愿意放棄那種酣暢淋漓的表達”。一方面是其經歷——當過工人、做過廠長、曾經是電臺DJ,也一度加入到記者行列——讓他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另一方面他自幼喜愛評書、曲藝并從中吸收了獨特的講故事手法,因而,“有理有趣”成為了他的話語標簽。
例如2010年8月18日的《馬后炮》節目,主持人對于《奶粉竟然“沒事”,公眾為何擔心?》的評論:
“衛生部公布調查結果,湖北3例嬰幼兒單純性乳房早發育與食用圣元奶粉沒有關聯。這個調查結果,可以說是夠權威,可以讓人信服了吧,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我發覺,這兩天,好多家長更加不安,怎么回事呢,來看相關的評論:奶粉竟然‘沒事’,公眾為何擔心?
評論說了,如果沒有新的更有說服力的案例以及更為科學的說法,這個事情就算是告一段落了。無論你我是否還心存狐疑,接下來的事情是對各個品牌奶粉用人民幣投票的問題,而不可能是以公權力所能決定的問題。但是,回顧這件事情,詭異的是‘雌激素奶粉’何以如此迅速地發展成為公共事件?這是我們必須拷問的。
評論說了,雖然說圣元奶粉的這次安全著陸看上去虛驚一場,但不能說就此可以高枕無憂了。無論是奶粉廠家還是權力部門,都需要反思事情發展的整個過程,要看到‘無事變有事,有事變大事’的社會背景并積極彌補監管機制上的缺陷,以此修正自身行為來重建公眾信任。
我們說,社會誠信缺失,政府公信力差,這才是最要命的問題。誰都信不過,都活得戰戰兢兢的,又何來幸福感可言呢。”
可以看到,評論中只有調侃沒有說教,只有層層深入的邏輯分析而沒有一錘定音的結論性表達。主持人僅僅是跟觀眾分享自己的想法,提出問題讓大家思考,并且歡迎各種反對的聲音。
馬志海曾經說過:“觀眾對我有各種各樣的稱呼,有老馬馬大爺馬大叔馬哥小馬,惟獨少有人稱我做馬老師,我覺得這就是我的成功之處。”
2.積極構建“電視新聞評論的個人門戶”
《馬后炮》從一開始便善于利用網絡媒介,一來,節目挑選話題的“陣地”就是網絡,二來,節目依靠互聯網搭建與觀眾和政府有關部門溝通的平臺,運用豐富的媒介符號和廣泛的參與,使這個節目成為群體輿論的陣地。早期設有“你來我網”的環節——節目組在南方電視臺官方網站的BBS和橙色驛站的留言板塊里設置了專屬版面,主持人與網民直接互動,為節目培養了不少忠實的“炮兵”,如“珠海老周”、“潮州老農”,這些網民成為了網絡名人。隨著微博的興起,《馬后炮》將辯論的陣地搬到了便捷性更強的微博這一新媒介,繼續保持互動性。節目改版后設置了“名人快語”環節,從微博中挑選“加V”名人的觀點來讀取,一方面廣開言路,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節目的宣傳推廣。《馬后炮》還出版了同名書籍匯集節目的部分精彩內容,利用紙質媒介拓寬受眾面。主持人馬志海還會不定期舉辦一些沙龍講座,如2010年兩場走進廣州大學校園的見面會。無論是利用網絡平臺,還是舉行沙龍講座,都屬于欄目的輔助延伸,改變了以往電視評論“上行下達”的單向傳受關系,使傳受雙方的角色在平等交流中不斷自由轉換,這些都是構建新聞評論個人門戶的積極嘗試。
(三) 新聞資訊雜志式——南方電視臺《今日最新聞》
南方電視臺的《今日最新聞》是國內第一檔在民生新聞中加入純評論環節并有融媒體特征的新形態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今日最新聞》一開始的“今日最爭議”環節,約3分鐘,選取每天最有爭議價值的一個民生話題,由主持人介紹兩三個選項,觀眾可以通過短信或網絡平臺進行投票,并表達自己的看法;之后是新聞資訊節目,內容多為公共話題、突發事件以及民生新聞,主持人會對每條新聞進行簡短的評論。節目播出過程中,走馬字幕不斷顯示觀眾發來的短信內容,節目最后會預留3至5分鐘,由主持人讀出當晚的投票數據并對事件進行分析評論。
《今日最新聞》開播短短半年,收視率最高達到3.7%,平均收視也有2.6%左右。主持人彭彭的微博粉絲截至2011年2月已經超過12萬。節目的成功之處在哪里呢?
1.傳播模式突圍——二元化傳播模式
《今日最新聞》借鑒了英國Channel4的經驗。在主管Channel4的亞當?吉(Adam Gee)看來,“新媒體=互動媒體”。《今日最新聞》從環節設置到確定選題,再到評論內容,實現了與受眾之間良好的互動,呈現出專業內容制作和普通受眾內容制作并存的二元化傳播模式。
2.形式突圍——雜志式的節目形態
如今,受眾對新聞的訴求,不僅要有事實性信息,還要有包括意見性信息。傳統的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要么重評輕述,要么重述輕評,很難做到觀點與內容的平衡。《今日最新聞》則在民生新聞節目的基礎上,嫁接了一個時事評論環節,滿足電視新聞受眾對意見性信息的訴求。
3.內容突圍——有爭論性的民生話題
傳統的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話題通常走兩種路線:一是高端宏大化,一是揭黑調查。《今日最新聞》則著力于民生話題,而且是富有爭論性的話題,例如“你會否生二胎”、“老公你會挑嘴甜的還是嘴笨的”、“干部美國掛職你怎么看”等,這些未必是當天的新聞熱點,但卻是茶余飯后非常給力的三姑六婆話題,極具貼近性。
4.主持人詼諧幽默
《今日最新聞》主持人彭彭,走街坊路線,致力于以詼諧幽默的語言點評民生瑣事。如對于一單“保安毆打記者”的新聞,很多評論都會落在“保護知情權”上面,但彭彭的點評卻是:“如果你真覺得自己很能打,建議你到那些治保會去比拼一下。”這句話輕松幽默又不失道理,讓人回味無窮。
二、語態創新
當媒介環境及傳播理念發生變化時,電視新聞評論的話語方式也在改變,表現出了鮮明的個性特點,促使中國電視新聞評論走上創新之路。
1.個性化
對節目進行準確定位,讓形式、內容和主持人形象都跟著定位走,凸顯個性。《今日最新聞》,節目口號是“最新最熱最吸引、同聲同氣自己人”,從題材上多找貼近性強、本土化強的話題,主持人的形象也塑造成“鄰居家的死胖子”這樣一種親切的感覺。《新聞1+1》,它的受眾定位是“25至54歲、高學歷、高收入、管理層的男性”,在話題選擇上偏重政治經濟法律、重大時事、生活壓力等,評論員的選擇以專業和高端為標準。
2.平民化
所謂“平民化”,包含兩種意思:首先,即便是高端節目,宏大議題,也要找到平民化的視角和切入點,拉近和目標受眾之間的距離,避免說教式的傳播意見性信息。第二,盡量選擇平民化的議題,特別是地方電視臺,在辦評論節目時,要走差異化道路,關注受眾身邊的事,通過對日常生活的提煉,發表觀點見解,進而達到大眾傳播廣泛教化的功能。
3.思辨性
以往的新聞評論,講究“政論性”,往往過于嚴肅,很容易產生距離感。如今,電視新聞評論講究的是“思辨性”,一方面,所選取的話題要有爭論感,在“是”和“非”之間存在灰色地帶,而不是一竿子就能打死一方的傳統說教式話題;另一方面,在節目中把觀點的產生和對撞過程展現出來。以前《實話實說》邀請觀眾參與討論的模式,在當時是非常新鮮和有創意的,雖然已經停辦,但它所帶來的啟示還是非常值得參考。
目前,中國仍然有很多“沙龍式”的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如鳳凰衛視的《一虎一席談》和南方電視臺的《全民議事聽》,這些節目所挑選的話題都是具有思辨性的,電視談話場內的正反雙方勢均力敵,唇槍舌戰,熒屏外的觀眾也各有傾向,隨著電視談話場的傳播,受眾之間也可以形成談話場。這類節目改變了以往“舞臺式”的現場環境設計,變為“中心式”的環境,主持人在中心,以他/她為圓點四周環坐嘉賓,觀眾也分為正反兩方,這種編排使得辯論的氣氛更加濃厚。針鋒相對的談話場,成為節目吸引眼球的地方,也很適合多元化意見的表達。
4.話語表達多樣化及互動性
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應該注重話語表達方式的多樣化和增強互動性。例如通過對網上跟帖進行討論,或者在節目中邀請不同類型的觀眾參與發表意見,尤其是利用手機3G技術、QQ視頻連線和SKYPPE等方式進行直播,讓更多受眾參與其中,使更多意見性信息得到呈現和交流并延伸到電視以外的輿論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