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事件中受眾心理淺析與電視媒體報道策略
段寬
摘 要: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電視媒體有著較高的媒介公信力,其視聽兼備的傳播方式也使其具有其他傳播媒介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長期以來,我國電視新聞媒體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沿襲傳統謹慎的報道方式,缺乏對受眾心理的分析和關注,而受眾心理與媒介的交互影響正是影響突發事件報道質量的重要方面。若在突發事件中電視新聞報道忽視了對受眾心理的探求,沒有對節目進行科學的策劃,不但會影響傳播效果和媒介形象而且會加劇社會危機的劇烈程度。電視新聞媒體只有對突發事件發生后受眾產生的心理類型做出科學準確的分析和歸納才能有效引導輿論,化解危機,提升自身的媒介競爭力。
關鍵詞:突發事件;受眾心理;應對策略
突發事件的報道是我國新聞界的一個敏感話題。在報道實踐中,由于種種限制我國電視新聞的報道長期處于被動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西方傳播學家提出了“魔彈論”。它的核心內容是:傳播媒介擁有不可抵抗的強大力量,它們所傳遞的信息在受傳者身上就像子彈擊中身體,藥劑注入皮膚一樣,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應;它們能夠左右人們的態度和意見,甚至直接支配他們的行動[1]。事實證明,受眾不但不是被動的消息接收者,而是積極能動的群體。突發事件發生后,人們會把注意力集中于此,并產生興奮情緒。而受眾的心理和情緒也對媒體產生著影響,受眾會根據電視新聞節目報道所提供的信息做出自己的預測和判斷。媒體想要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就一定要注重對受眾心理的分析和把握。然而當媒體把各種有關突發事件的信息密集的傳播給受眾時,會在一定程度放大事件的風險程度,加劇公眾的恐慌。
一、準確把握受眾心理
(一)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當某事物被禁止時,受眾的好奇心最容易被激起,就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尤其是在只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釋的情況下,濃厚的神秘色彩極易引起。如果受眾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制,那么其視野就會變得狹隘和短視。它使受眾無法進行正確的思維和判斷,讓思想僅在“對著干”的軌道上前進。
(二)隨意性心理
在突發事件發生后,電視新聞媒體會投入了大量精力進行報道。然而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受眾選擇哪個電視頻道,關注些什么內容,主動權在受眾手中。在收看新聞時,受眾傾向于選擇那些最易獲得,最易吸收的內容。勒龐在他的《大眾心理學研究》中這樣描述群體心理:“群體只知道簡單極端的感情,提供給他們各種想法,意見,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全盤拒絕”。群體總是傾向于把復雜的問題轉化為口號式的簡單觀念,如果所傳內容充斥著專業術語那么受眾則很可能隨意舉起手中的遙控器轉換頻道向其他節目尋求信息了。突發事件對于媒體來說是難得的良機,各電視臺都想在這場報道中提高自身公信力。由于受眾在看電視的時候有很大的隨意性,拿著手中的遙控器瀏覽起來很方便,如果媒體在進行突發事件報道時不發出自己的聲音,不花心思使受眾更簡單明了的接收信息,這屬于新聞媒體的“良機”就會被錯過。
(三)好奇性心理
心理學家認為,好奇心是“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產生的注意、操作、提問的心理傾向。人們面對突然發生的重大事件,有著了解和探索的本能。受眾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首先要弄明白,所發生的事件與自己的利益和人身安全有沒有關系。就算是沒有利害關系,由于事件的突然性和非常規性,受到好奇心理驅使,希望最大限度的得到相關信息,急于想要了解事件的規模,發生時間以及發展趨勢等。此時的電視新聞媒體不能及時提供相關信息那么強烈的好奇心會驅使受眾從其他渠道獲得信息,而其他渠道的信息是不可控制的,不夠客觀的信息會對受眾產生不正確的引導。從這一點來說我國的電視新聞媒體有責任有義務在第一時間做出報道,不給流言以可乘之機。電視新聞媒體缺位,則很容易導致受眾出現群體性恐慌心理,使事態復雜化。
(四)對比心理
受眾在認知某種事物時都喜歡做比較,這是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自然而然會對“弱者”,而對于“強者”則顯露出打擊排擠等不友好情緒[3]。在新聞報道的重大突發事件中有許多能激發起大眾同情心的報道,比如7.23動車事故中的“奇跡女孩”小伊伊,突發公共道德事件中倒在車輪下死于漠視中的“小悅悅”。電視新聞往往在報道此類事件時把基調定在同情弱者的基礎上,將鏡頭對準了受傷女孩的慘狀和家屬的悲痛,這也是為了滿足受眾的對比心態。通過對比,體會到當事人的悲慘境遇繼而產生同情心和正義感,但這種同情心和正義感不一定都是理性的。如果電視新聞媒體把鏡頭都聚焦在陰暗面,就會誘使受眾產生消極心理,悲觀厭世,對國家、社會失去信心。進而發表一些極端言論,造成不良的輿論影響。如今的中國社會貧富差距日益增大,民眾對法律的信任度降低,一旦事件被貼上“官二代”、“富二代”的標簽則會立即引起廣泛關注,且罵聲居多。媒體會為了迎合受眾的這種心理,在報道時制造輿論向司法人員施壓。媒體這種做法既有失公正又干預了司法獨立性,是不可取的。
(五)選擇性心理
大眾傳播的選擇性心理是受眾對信息的接受、理解和貯存而言的。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受眾對于那些和自己看法相吻合的觀點更易接受,而對于和自己看法相悖的信息則傾向于采取回避的態度,此種傾向稱為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是指受眾總要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對接觸到的信息做出獨特的個人解釋,使之與自己固有的認識相互協調而不是相互沖突,電視新聞媒體在進行突發事件的報道時應注意減少選擇性因素的干擾。媒體應該去“質疑”,提出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但是在突發事件發生的初期,受眾在此時的心態不穩定,容易沖動恐慌,如果此時新聞媒體的立場一會兒一變那會使受眾更加無所適從。“質疑”是必須的,但是要根據受眾心理狀況選準時機。而選擇性記憶就是指人們根據各自的需求,在已經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出對自己有用、有利和有價值的信息,然后儲存在大腦中。在收看有關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時,受眾積極地尋求信息為自己所用,并形成深刻的記憶。例如在收看有關自然災害性突發事件的報道時,受眾想要了解一些在災難中急救知識的欲望比平時強烈很多。
二、突發事件中媒體的報道策略
(一)注重平衡報道內容
電視新聞媒體在報道突發事件的時候不能只注重報道量而忽視了報道內容的平衡。報道面狹窄不利于受眾全面了解事態發展,并根據所得到的信息做出正確的決斷。中央電視臺在報道7.23動車事件的時候,著重對事發后中央領導的重視做了報道。這種“行政本位”的報道模式并沒有任何問題,也是我國電視新聞媒體的職能所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把重點放在這一方面是不符合突發事件傳播邏輯的。政府領導的重視無疑給受眾吃了一顆“定心丸”。然而政府也不是萬能的,無法包攬所有的事務。新聞媒體也要把鏡頭多對準群眾,讓群眾多出鏡,多發聲,多表達看法。電視新聞媒體有責任有義務隨著事件的進展進行議程設置,協調社會各方面力量來度過危機。所以媒體要豐富報道內容,本著客觀,全面的原則,為受眾提供多元化的思考脈絡,協助政府,調和大眾,平穩度過危機。
(二)注重新聞背景介紹
想要使受眾快速明了的了解突發的新聞事件,對事件的背景的介紹至關重要。因為受眾的年齡以及受教育程度都是不同的,對新聞事件背景的詳細介紹可以幫助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受眾像知識淵博的受眾一樣了解新聞事件。例如在報道2008年3月14日在西藏發生的打砸搶燒事件時,就要注重對事件背景做出詳細的報道,要交待西藏的歷史,藏獨勢力的形成及發展,以及藏獨勢力與西方世界的關系等。因為并不是所有受眾都對西藏問題了如指掌,多數不關心政治的受眾看到此報道時很可能認為這只是單純的暴力活動而不能看到事件的全貌,在看到報道的時可能會感到一頭霧水,然而在了解這些背景之后會對報道做出更合理的反應。
(三)抓住話題性新聞
電視新聞媒體在進行突發事件的報道時,往往把鏡頭對準了對現場場景的記錄。然而一些事件中的事件更能夠折射出問題所在。在進行突發事件的報道時要抓住話題性的新聞使報道的內容更加豐富。關注話題中的話題,這樣的新聞報道所提供的內容是豐富而深刻的。
(四)增加服務性信息
電視作為大眾傳播媒介,對受眾而言,本身就具有服務功能。在突發事件發生后要注重對突發事件所涉及的相關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和報道。比如說在報道日本大地震的時候,要結合我國境況向受眾提供有關地震發生時自救的信息。同時也要及時向我國受眾提供我國在日本的華僑,留學生的相關信息,利用便利提供“尋蹤”,“報平安”服務。在報道有關公共衛生方面的突發事件如重大疫情時要注重對未染病的受眾提供權威的預防知識。要派出專門的記者到有關部門采訪專家或者權威人士,得出權威的結論準確的信息。
(五)做好后續報道
后續報道就是跟蹤報道,它是對已經報道的新聞進一步追蹤。對處于發展變化中的新聞事件,或者說某些社會現象、社會問題進行的持續報道。我國電視新聞媒體在進行突發事件報道的時候通常“后勁不足”。突發事件具有突然性的特點但是其影響有可能是深遠的。受眾好奇心不僅僅停留在突發事件的初期階段,人們對事件帶給社會和人類長遠的影響更具好奇心。然而,這是種好奇心理的滿足時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受眾的好奇心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不那么強烈但卻不會消失。電視新聞對突發事件的后續報道的能力往往更能體現一個電視臺,一檔欄目的專業水平和實力,彰顯媒體的社會責任,感提升欄目形象。
三、結 語
有調查顯示,突發事件發生后,在初期人際傳播發揮的作用較大,到了平穩期后電視新聞媒體將取得主導權。我們的電視新聞媒體要更新觀念,完善報道策略,辯證地看待突發事件所帶來的負面新聞信息,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掌握主動權。只有全面了解受眾心理,明確受眾心理與電視新聞報道的交互影響,進行科學的節目策劃,調整報道內容,才能有效引導輿論。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 鄭興東.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3] (美)伯格著,陳會昌譯.人格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