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電視民生新聞發展現狀及其發展對策分析
佚名
論文關鍵詞: 電視民生新聞問題發展策略
論文摘 要: 當今電視新聞的發展越來越追求平民化、故事化和娛樂化,平民化手法更是各大電視媒體爭相采用的一種方法。取材平民生活,再現平民生活,應該是電視民生新聞報道風格形式的主要途徑之一。“人情味”,貼近百姓、貼近社會、貼近生活,是電視民生新聞報道風格的基本特點。本文就電視民生新聞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進行了探析,以待商榷。
自從2002年1月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的《南京零距離》開播以來,全國各地的電視臺爭相推出自己的民生新聞欄目,如安徽臺的《第一時間》、湖南經視的《都市時間》、福建臺的《現場》等。這些新聞欄目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觀眾的普遍歡迎。2009年的央視兩會報道在欄目設置、嘉賓選擇、節目表現形式上都體現了“平民化”的特點,使觀眾覺得平實親切。
關于“民生新聞”的定義,目前尚無定論。雖然如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民生新聞是從群眾日常生活中采制而來的新聞,在內容上關注群眾的生存狀況、喜怒哀樂,在形式上充分運用先進的傳播手段,以期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和互動性,進一步拉近電視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民生新聞是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趨向。民生新聞不是一個有關新聞體裁樣式的具體概念,而是一個新聞形式的綜合概念[1]。
民生新聞的迅猛發展要歸功于它獨有的特點和優勢。首先,關注民生現場,貼近百姓生活,平民化色彩濃厚。其次,服務性強。民生新聞是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下,以服務化的理念來關注民眾生活,使新聞變得可看、管用。再次,報道領域寬廣。民生新聞報道的內容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可以說是對社會生活的全方位掃描。最后,地域性強。民生新聞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由于各地域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經濟發展不同,民生的具體內容也不同。
一、電視民生新聞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總體上說,目前電視民生新聞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節目同質化現象嚴重,內容缺乏深度。
目前以“直播”、“快報”等命名的民生新聞節目占領了晚間新聞部分時段,以至于“千臺一面”的現象日益突出,致使新聞節目從框架到策劃思路,從內容到主持風格與表現形式都似曾相識。大量可以創新形式、挖掘題材、拓寬領域的新聞素材沒有被真正被發掘。某些“民生欄目”只是一味地報道天災人禍、鄰里糾紛等瑣事,往往僅僅滿足于對事件進行簡單的記錄,使新聞流于表面,缺乏思想深度。長此以往,勢必會使受眾產生“審美疲勞”。
(二)內容庸俗化、娛樂化現象突出。
為了吸引觀眾眼球,一些民生新聞對色情、暴力、兇殺內容趨之若鶩,在制作手段上存在娛樂化傾向。為追求視覺刺激,常常采用過程實拍、細節展現的報道手法,從而使低級下流、污濁不堪的東西充斥熒屏。更有甚者,在利益的驅動下,不惜歪曲事實真相,曲解新聞事件,甚至將新聞事件庸俗化,而置媒體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于不顧,過度炒作,一味追求轟動效應。
(三)缺乏求實精神,干預事件。
在人文關懷理念的引領下,媒體在報道新聞時,感情的天平往往傾向于弱勢群體,帶上了鮮明的感情色彩。一些媒體的輿論監督缺乏“與人為善”的寬容態度,陷入一種狂熱偏執的狀態,經常處于激動或者浮躁情緒的狀態下,只聽信當事人的片面之辭,常常在沒有調查清楚之前便迫不及待地發出報道,或者打著人文關懷的旗號,不問青紅皂白對當事人大加討伐,犀利尖銳卻缺乏冷靜細致的思考。“富士康訴記者案”便是一典型事例,我們應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媒體應該具備人文關懷,但是前提是保持頭腦清醒,具有嚴謹的態度。
樂于傾聽老百姓的心聲,堅持片面“為民代言”的報道立場,而不善于尋找能夠解決問題和困難的辦法,這樣勢必會使“民生新聞”主客體之間缺乏實質性的溝通。在一些輿論監督事件的報道上,一些媒體以煽情的語言激起公眾對一方憎恨,對一方同情;或者諸媒體聯合片面地宣傳,有意識地壓制相反意見。這種“權力”的濫用,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公眾對政府、立法、司法的態度。
二、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策略
電視民生新聞誕生至今,有如破竹之勢迅速發展,基本上占據高收視率和高市場份額,一時的市場追捧使民生新聞難免會出現上述一系列問題。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以上問題的話,將嚴重制約民生新聞發展。我認為,電視媒體應該抓好民生新聞“平民視角、民生內容、人文關懷”的本質,結合地域實際情況,走出一條符合發展趨勢的“人文關懷”之路,這樣才能使民生新聞蓬勃發展。具體說來,主要應該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致力于民生,提升節目品位,創新節目形式。
電視民生新聞要突破同質化、形式化的障礙,應該主要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1.抓好節目定位,培養優秀的節目主持人。
民生新聞區別于其他新聞的特點就是它關注“民生”,因此,其節目的定位也是關注人民生計,關注市民生活,因此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應該注意在語言中體現人文關懷。要培養出優秀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首先要真正樹立服務民眾的傳播觀念,提高自身修養,加強主持人的基本功訓練,做到播說結合,親切自然,用正確的觀點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價值坐標和行動參照。其次要形成個性化的播報風格。要認清民生新聞的“關懷民生”的特點,同時要具備獨特的視角、獨特的思維方式、獨特的感受、獨到的見解、獨創的構思以及獨有的表達。
2.提升節目品位。
電視民生新聞節目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一定要提升節目的品位,這就要求節目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格調,而不是簡單記錄。因此,節目應該適時引入“公共新聞”的理念,將“民生”與“公共”有機結合起來,提高節目的文化含量與社會品格。此外,還可以整合新聞資源,實現跨區域聯合。這需要不同地區的民生新聞加強合作和互動,這樣可以開闊本地觀眾的眼界,提高他們的收視興趣,同時也豐富自己的節目內容,減輕日常工作中的選題同質化、選題匱乏的壓力。
3.創新節目形式。
為了解決電視民生新聞傳播形式日趨雷同的弊端,創新節目形式迫在眉睫。可以嘗試本地民生新聞方言播報,如把評書等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入新聞當中。在評論方面,應該力求幽默、風趣,點到為止,寓莊于偕,讓觀眾在耳目一新中受到某種啟迪。在觀眾互動方面,可以采用電視、博客、播客三種形式立體化全方位地展開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讓老百姓參與到節目的制作當中來,或者讓觀眾自己制作節目,而媒體只是對其把關、修改。 (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強化輿論監督,確保不越位。
針對目前一些媒體娛樂化、庸俗化現象突出這一狀況,電視民生新聞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1.記者要深入群眾生活。
這樣才能真正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才能拍攝出群眾喜聞樂見的民生新聞。
2.堅持“政治家辦臺”。
增強政治敏感性和社會責任感是新聞工作者的第一要務。要把正確的輿論導向放在第一位,防止電視民生新聞低俗化,讓具有科學性、實用性、知識性的民生新聞唱主角。
3.以正面報道為主。
新聞從業人員應該樹立正確的新聞價值觀,加強責任感的培養,以推進和繁榮先進文化;傳播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批判腐朽文化。
開民生新聞先河的《特別關注》、《南京零距離》、《新聞夜航》等均以對社會的丑陋現象進行揭露和解析為其輿論監督的特色。電視媒體在進行監督性報道時,不能動輒以“救世主”、“包青天”自居,以判官的口吻,將個人化、情緒化的東西摻入報道之中。
媒介監督的過程主要是“監察”,告知以真相、真情,推動民意去督促,往往就造成了媒介的“越位”,特別是媒介的批評性報道,甚至會影響到司法程序,造成“媒介審判”現象。因此,媒體應該堅持客觀公正報道,杜絕主觀臆斷,弄清事情原委,深挖新聞背后的新聞,做到監督而不添亂,解決不包辦,到位不越位,發揮電視特有的輿論監督功能。
(三)倡導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深化報道。
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強調報道立場的中立性,主張記者堅持中立的立場,不帶個人偏見和感情色彩,客觀平衡地反映事實,報道新聞;記者不追隨利益集團或政黨組織的價值判斷,而是完全按照“新聞價值”的客觀判斷來選擇新聞,報道事件。強調報道事實的真相,而且要報道事實的全部真相。專業的新聞自有精神,為公眾提供盡可能翔實、客觀、公正的報道,實現“為公眾服務的目的”。
新聞從業者應該以專業主義的核心價值作為報道電視民生新聞的標準,體現民生的情懷,以及以人為本的價值趨向,立足于民,取之于民。這樣,電視民生新聞必然會受到觀眾的青睞。
記者應該站在時代的高度,從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出發,審時度勢,準確捕捉社會影響最大,最受人們普遍關注的敏感問題,必須用社會價值來判斷報道的價值,加強新聞選擇。
民生新聞的題材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快速反映民情,引起民眾收視興趣的層面上,更不是那些“世俗化”的東西,而應向縱深拓展,開辟引導新的健康生活方式及主流價值觀念,體現深度的人文關懷的內容,最終顯現媒介強大的文化整合能力。
三、結語
尚處在發展中的電視民生新聞節目,雖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但是這類節目在諸多省市電視臺的相繼成功“打響”,無疑對國內電視新聞界的采編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民生新聞將擁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民生的內容及其精神理念將會貫徹于電視新聞發展之中。電視新聞從業者應該逐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發揚新聞專業主義精神,不斷創新節目形式,當好“把關人”,使電視民生新聞健康、穩步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志紅.對電視民生新聞的反思[J].新聞知識,2006,(8):69.
王履臻,賈大雷,金鑫.淺談民生新聞及其誤區[J].新聞傳播,2006,(4):39.
徐海東.民生新聞應致力于民生[J].2006,(7):33.
江斌.民生新聞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新聞前哨,2006,(9).
畢一鳴.“讓民做主”還是“為民做主”[J].當代傳播,2007,(3):15.
孫利軍.西方新聞自由語境中的新聞專業主義[J].20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