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中“線”的藝術美學特征
佚名
中國繪畫藝術中的山水、花鳥、工筆、意筆都講究用筆用墨的線條藝術,可以說中國繪畫藝術就是“線”的藝術,線在中國繪畫藝術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縱觀世界的繪畫藝術,從古代埃及的壁畫到波斯的淺浮雕,再到阿拉伯伊斯蘭的花紋,再到印度北部山區拉吉普特的線描畫和印度莫臥爾時代的細密畫,往東一直到中國的繪畫,無論從地域的從西向東來看,還是從時間上的古往今來來看,中國繪畫一直保持不變的特色就是它的“線的藝術”。英國著名詩人,曾任大英博物館東方繪畫館館長的勞倫斯·比尼恩敏銳地發現了繪畫的秘密:“在亞洲藝術中繪畫藝術乃是依靠線條來表現形體的。”勞倫斯·比尼恩不僅看出了東方藝術與西方藝術不同的審美特點和藝術價值,而且也看出了亞洲藝術之間有著明顯的趨同性。對此,他指出:“至少在藝術上,亞洲國家比設想的還要有更多的共同點。 沒有任何一幅亞洲的繪畫作品會被誤認為是歐洲的繪畫。在所有的亞洲國家里,畫家們從來也不去……介紹投影法或是嘗試著運用自然的作用而制造出一種幻覺效果。……從波斯一直到日本,所有的亞洲國家都有著這么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線描的技巧性和生命力,這是西方幾乎從來也不能與之媲美的。”勞倫斯·比尼恩身為西方人,又熟知東方藝術,所以他能比較客觀、清醒地看清問題,說出真相。 東方民族的繪畫是通過流動的、富有生命張力的線條來描繪事物和人的輪廓,其中生機盎然的藝術形象是通過“線描畫的技巧性和生命力”來創造的。“以線造型”就是以線條作為主要的造型和表現手段,中國繪畫兩千多年來一直堅守著這一原則。中國原始時期的藝術中圓線、橫和豎直線是創作的主要線條。這些線條有著其明顯的特征就是較笨拙、僵硬和呆板,可以定義為是“不動的線”。但其也有一定的作用如:起著區別、界定事物與空間的作用。繪畫的發展到了公元四世紀,中國繪畫的線條逐漸從“不動的線”成為了 “靈動的線”、 “飛動的線”,這是由于毛筆的普遍使用以及制筆工藝的精良化而產生的,“靈動的線”、 “飛動的線”使線充滿了表現力和生命力。修·昂納和約翰·弗萊明(美國藝術史家)指出:“中國毛筆運筆的堅實與彈性,是隨所施力道與毛的軟硬,不斷調整轉移,也隨著所描繪的形式流動而變化———時而肥厚,時而瘦勁,時而又抖顫輕觸留飛白,與中國書法一樣,極富表現意涵”。中國畫“以輪廓線條勾勒描繪、淡彩,雖不加陰影,卻生動地表現出立體感,人物的性格也清楚地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