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宋代書法尚意抒情淺談

姜文彬

論文提要 宋代是中國文化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年代,詩詞、散文、繪畫、哲學、書法群峰并峙,各領千秋。宋代書法藝術在書法史上,又是一個變革創新的時代。宋代一改唐代以嚴格的法度作為書法評價標準的風尚,將尚意抒情作為時代書法的主流。這一時期,大家輩出,佳作紛呈,創造了書法藝術的又一個高峰。本文旨在通過對宋代書法尚意抒情作一簡單的梳理和解讀,以期更為深入的領悟宋代書法尚意抒情的真諦。 本文擬分作六個部分論述。第一部分對尚意抒情主張的提出進行闡述。第二部分探討宋代書法尚意抒情的形成原因。第三部分列舉宋代尚意抒情的幾位代表書家。第四部分則闡述宋代書法尚意抒情的具體體現。第五部分對宋代尚意抒情書法和晉、唐書法進行比較。第六部分闡述宋代尚意抒情書法對后世的影響。

關鍵詞:尚意抒情;蘇軾;無意于佳;意趣;

一、宋代書法尚意抒情主張的提出 從唐末經過五代十國到宋初,“尚法”書風一直沿襲下來。有法可依固然使得書法有了規矩和標準。但是,書法畢竟是人類精神的產品、藝術的創造,過于嚴謹的法度必然會限制人的創造性。宋初的書壇,缺乏引領時代風氣的書法大家。歐陽修認為:“書之盛莫盛于唐,書之廢莫廢于今”,感嘆當朝沒有可以與前朝書法大家相抗衡的書法家。 在唐代和宋初尚法傳統思想的影響下,書家們難以擺脫和超越唐代趨以極致的法度。到了北宋中期,蘇軾主張觀念的提出讓宋代書壇有了新的活力。他注重對內在精神的把握,尋求一種突破。他主張“書初無意于佳乃佳”,在無刻意雕飾的創作狀態下,創作出來的書法作品才是完美的,不重全面完美而強調個性的張揚與發揮。追求的是以文章才學為根基的個體心性的自然流露。蘇軾提出了 “點畫信手”到“無意于佳”的隨心任性的創作理念。他又素尚老莊之自然,以自然為藝術上最高之境界。在《蘇軾全集》里面有很多論斷說明蘇軾對自然、意趣的追求。如《書張長史書法》云:“張長史草書必醉,或以為奇,醒即天真不全。”在醉的狀態下張旭書就得草書有天真爛漫、自然天成之妙。《跋劉景文歐公帖》云:“此數十張紙,皆文忠公沖口而出,縱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其文采字畫,皆有自然絕人之資,信天下之奇跡也。”可見蘇東坡對自然意趣的重視和強調。所以在《跋王鞏所收藏真書》中,他提出:“僧藏真書七紙,......其為人鏡蕩,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沒人之操舟,無意于濟否,是以覆卻萬變,而舉措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把自然觀建立在道的基礎上。把追求點畫的技法上的精力轉移到個人意趣的追求上來。這就是宋代歷經幾代人的努力后,尋找到的自己的時代書法路徑——尚意抒情風格。 浙江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后張傳旭認為:“緊跟著晉唐這樣一個文藝繁榮、大師輩出的時代之后,要想在藝術上自成一家,有所突破,那必須獨辟蹊徑。所以最早是由蘇軾提出了尚意的口號。”在《中國書法全集》主編劉正成看來,蘇東坡就是中國文明史上的一顆耀眼的彗星,他的光芒其他人無法代替。他把詞從詩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來,開創了豪放詞派,使宋詞得以和唐詩、元曲并列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三座高峰;他的書法更是北宋四大家之首,開創尚意書風。

二、宋代書法尚意抒情形成原因探微 宋代書法尚意風格是漢字完型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中國漢字從創始起就與世間萬物有著密切的聯系。“古文者,倉頡所造也,金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漢字的造型與審美意蘊為書法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書法到了晉代,出現尚韻的特點,韻即風韻,神韻,氣韻,其實就是追求一種瀟灑飄逸的風格,目的在于抒發情懷,文人墨客各顯神通,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各類書體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唐代的尚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書法到了唐朝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境地,強大的唐王朝也希望書法有一定的體制和法度,形成一整套有章可尋的規則,從而更能滿足其歌功頌德的需要。唐人尚法,漢字到了唐朝已成定制,形成自己完整的模式,書法以漢字為依托演進的歷史基本結束,所以到了宋朝,在沒有新的字體出現的情況下,宋人或仍襲舊人活在唐人的陰影里,或另辟新徑。于是他們繞開唐人森嚴的法度,轉而追求書法藝術的情趣為主旨,求意而不拘法。宋代書家開創了書法尚意抒情的一代先河。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宋朝尚意風格的形成乃書法演進的必然趨勢,必然結果。 宋代尚意風格的形成,是與宋朝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分不開的。宋朝國力不強,危機四伏,人民飽受戰亂之苦,整個國家處在戰爭的陰影下。宋朝政府避戰求和,妥協退讓,國家的羸弱給人民投下陰影,而宋朝政府對文人采取開明態度,宋太祖留下不殺文臣的遺訓。在這樣一種文化寬松但國家實力不強的雙重環境下,宋朝書家們不可能像唐代那樣沉浸于法度,端莊靜美的楷書已不再能滿足他們表意的需要,而行草書因其揮灑靈活而更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故宋朝行書最盛。此外,宋朝建立后,宋統治者們特別是趙匡胤害怕重導唐的悲劇,為了防止藩鎮割據和地方專權,他們圍繞著分權采取了一職多人的設置辦法。所以宋朝大興科舉取仕,招攬人才,官員人數猛增。知識分子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藝術的繁榮。宋代這種政治策略的改變,影響了宋一代歷史文化的發展,在當時朝野文事風氣很是興盛,尋常百姓之家也以沾染藝事為雅。所以國學大師錢穆說,宋代是中國藝術的“平民化”時代。在書法上尚意抒情,在歷經唐代書法高峰后又自樹一幟! 在宋代的尚文政治環境影響下,宋人更加注重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宋人在藝術上多才多藝的個人素質,也為其書法尚意提供了可能。宋朝書法家中,更多的是書法家與畫家、詞人、詩人、文學家等諸多身份兼而有之,這種藝術成分的多元并存,也為宋朝的尚意風格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條件。如蘇黃米蔡等書法家同時又是畫家,詞人,詩人,文學家等。蘇軾說:“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他不僅認為書畫與詩歌一樣,是表現自我的手段,而且強調文學是修養是提高書法的重要途徑!因此,宋朝書家與前代書家在自身修養與素質條件上更勝一籌。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不僅書法上有著卓越的成就,他還精通國畫詩詞,米芾自創的“米家山水”畫風追求瀟灑抒情,這為他的尚意書法有著積極的影響。宋人注重文化的修養無疑這對尚意風格的形成大有裨益。 宋初太宗趙光義愛好書法,淳化三年,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摹勒,刻成《淳化閣帖》十卷。帖學盛行,書家們重行草書。但是這部選本一半以上為二王法書,其中摻有偽跡和摹本,作品大都比較秀逸。秀逸淡定的書風抒發不出書法家內心的情感,書家在書寫作品時有強烈的主觀意識要表達抒發,但是前代書家提供的帖大都平和法度森嚴,滿足不了書家的需求,這也為宋代的尚意抒情書法提供了因素。既然秀逸的書風無法讓書家們完全抒發自己的情感,加上外部的社會環境,書家只能摸索自己的書法道路,這同樣為書法尚意抒情提供了因素。 三、 宋代尚意抒情的代表書家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與其弟蘇轍父蘇洵并稱“三蘇”。他才華橫溢,在詩詞、繪畫、書法等方面均有深厚造詣。他認為無意之作往往勝過有意之作。以我書意造本無法,擺脫超越法度的拘囿,隨心任性地創作為上策。“意”是對蘊涵于書法藝術形象中的精神意蘊的強調,注重通過書法的形質來表達作者的情感與聯想,具體到蘇軾的書法創作中就是不以追求技巧、功夫的深厚,法度形式的謹嚴工整為宗旨,而是以崇尚學問、才氣,超越技巧法度的束縛,強調“中得心源”,以神造形,以意生法,充分表現其內在的情感意趣為佳境。 蘇軾的《梅花詩帖》在烏臺詩案被貶黃州途中,過春風嶺,難以言表內心的憤意和無奈,于是縱情恣意,書寫了一生中唯一可信的狂草大作。 蘇軾在尚意書法中,字形取橫勢,章法自由平穩,結體樸實自然,筆畫厚重,意趣橫生。細觀蘇軾的書法,筆畫由輕靈走向厚重,形成了平穩中見險絕,深厚中藏散淡的書法情態。字里行間都充滿著自己的感情。

黃庭堅,字魯直,號涪翁,又號山谷道人,宋洪州分寧人,生于宋仁宗慶歷五年。幼敏悟,讀書數過輒成誦,加上勤奮好學,課業精進。治平元年赴禮部試,舉進士,調葉縣蔚。蘇軾曾見其文章,以為“超逸絕塵,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宋史本傳),聲名日震。黃庭堅是一位富有創造精神的書法家,無論是行書、草書、楷書,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黃庭堅書法初以宋代周越為師,后來受到顏真卿、懷素、楊凝式、蘇軾等人的影響,又受到焦山《瘞鶴銘》書體的啟發,行草書形成自己的風格。在宋朝受蘇軾尚意書風的影響下,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張的長畫,并盡力送出,形成中宮緊收、四緣發散的嶄新結字方法,對后世產生很大影響。在結構上明顯受到懷素的影響,但行筆曲折頓挫,則與懷素節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圓轉、流暢是草書的基調,而黃庭堅的草書單字結構奇險,章法富有創造性,經常運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單字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奏變化強烈精沉猖拔的筆力,左放右斂的體勢,和貫如頂針的行氣,無不表現于其書法創作上。而一些個點畫的隨便與略不經意處,均虛之以神行,稟意超然,不就時俗,恰又體現出他“尚意抒情”的書評觀!黃庭堅的書法作品《諸上座帖》、《花氣薰人帖》、《李白憶舊游詩卷》等無不體現魯直的尚意創新書風。

米芾,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鹿門居士,無礙居士,家居道士等,湖北襄陽(今襄樊)人,居徙居潤州(今江蘇鎮江),人又稱“米南宮”。北宋著名的書畫家,他的書法極富天真率意的特性,他的藝術道路又不同于蘇東坡、黃庭堅等人的求意,而是能集古出新,他開辟了宋代尚意書風的另一條道路,對后世有深遠影響。據《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六米芾傳》載:“(米芾)冠服效唐人,風神蕭散,音吐清暢,所至人聚視之。而好潔成癖,至不與人同巾器。所為譎異,時有可傳笑者。”類似的傳聞非常多。這種性情決定了米芾強烈的個性,這與他在藝術上強烈地追求擺脫羈束的叛逆精神和力求驚世駭俗出人意表的行為是相符的。 蘇軾稱米芾書法“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鐘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黃山谷稱米芾書法:“如快劍(石斤)陣,強弩射千里,所擋穿徹。書家筆勢,亦窮于此。”同為“宋四家”的蘇軾、黃山谷對米芾有如此高的評價,可謂推崇備至了。他在系統與創新中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走的是一條集古出新的道路。米芾曾不無自豪地說:“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是成家,人見之不知何為祖也。”他始終對自己高度個性化的風格保持著追求,這個風格主要可以從他用筆的特征和章法上來概括。在用筆上,米芾多以側筆為主。側筆是相對于中鋒用筆而言的,它使筆毫欹側于紙面并與用筆的運動方向成一定角度。筆鋒較外露,故能使線條造成爽利峻拔的感覺。米芾將側鋒用筆用到了極致。他又強調筆毫運動方向的多變,追求筆觸的變化多端,即“八面出鋒”,他在《海岳名言》中用“鋒勢備全”來注腳這個“八面”,這是相對于歐、虞、柳、顏等人單調貧乏的“一筆書”而言的。米芾還喜歡大量的提按頓挫的動作,而且這些動作的幅度往往都較大,富于跳躍性。這一點也是與他的“八面出鋒”緊密相關的。 米芾對書法的分布、結構、用筆,有著他獨到的體會。要求“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大概姜夔所記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變化中達到統一,把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融合起來,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澤、風神俱全,猶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的完美,成竹在胸,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獨出機巧。米芾的用筆特點,主要是善于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飄逸超邁的氣勢、沉著痛快的風格。米芾在書法史論上提出了“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的尚意書論。

王安中(1075~1134) 北宋末、南宋初詞人。字履道,號初寮。中山陽曲(今山西太原)人。年青時曾從師蘇軾,徽宗時歷任翰林學士、尚書右丞。以諂事宦官梁師成、交結蔡攸獲進,又附和宦官童貫、大臣王黼,贊成復燕山之議,出鎮燕山府。后又任建雄軍節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王安中追隨蘇軾的尚意書風,在書法創作上加入自己的感情抒發自己的情懷。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陸游書名為詩名所掩,陸游亦工書翰,精行草和楷書。陸游追隨黃庭堅的書法尚意風格,注重創新瀟灑奔放。他的書法簡札,信手拈來,飄逸瀟灑,秀潤挺拔,晚年筆力遒健奔放。朱熹稱其筆札精妙,遒嚴飄逸,意致高遠。遺留書作不多,書論有《論學二王書》。傳世之作有《苦寒帖》《懷成都詩帖》等。

吳琚,字居父,號云壑,汴(今河南開封)人。生卒年均不詳,太寧郡王、衛王吳益之子,性寡嗜,日臨古帖以自娛。習吏事。乾道九年(1173)以恩蔭授臨安通判。其后歷尚書郎,鎮安軍節度使。吳琚好書畫工詩詞,尤精翰墨,孝宗常召之論詩作字。《江寧府志》云:“琚留守建康,吳琚字帖,近城與東樓平樓下,設維摩榻,酷愛古梅,日臨鐘(繇)、王(羲之)帖。”擅正、行草體,大字極工。吳琚畢生都用力于米書,追隨的米書的尚意書法風格。吳氏學米書可以達到亂真的地步,吳琚的運筆較米書內斂,落筆沉雄,稍運即止,結體八面呼應,看上去十分舒服,即所謂“俊俏”之意。書法作品有《雜詩帖冊》等。

(二)尚意取向導致了學習方法的三個傾向: 1.不重楷法,但以意主 晉人遒美,唐人圓勁,至宋則筆畫稍形靡弱、柔怯。一些詩稿、尺牘充分體現出這一點,如文彥博《三札卷》、《內翰帖》、歐陽修《自書詩文稿》、王安石《過從帖》、《楞嚴經旨要卷》、林逋《三君帖》等,無不如此。再看杜衍《寵惠珍果帖》,用筆淺近,怯軟無力。杜衍自言:“老來多病,不能書,故信筆亂寫耳。而蘇東坡說:“正獻公(杜衍)晚乃學草書,遂為一代之絕。清閑妙麗,得晉人風氣。”唐人完善楷法,將其發展到極致。宋以來楷書漸衰微,書法家內心充滿了對于自身楷書水平的極端不自信。書法家在書寫楷書時有行書筆法,似已成特色。如蘇軾《表忠觀碑》黃庭堅《王純中墓志》。書家在書寫時不注重“法”而是向“意”過度,以“意”為主。歐陽修提出書法“要在自適而已”,蘇軾提出“我書意造本無法”,米芾提出“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 2.宗廣采博涉,信馬由韁,隨波逐流 宋代書法在主觀意識上已經打破了鐘王獨尊的教條。在客觀條件方面,《淳化閣帖》雖將二王別立蔚稱大宗,而各家也多有錄入,暗啟了多方取式的門徑。宋人取徑唐人而上溯晉人風格,終究還是調和百味。后來翻刻法帖大行天下,更是為此提供了宏闊的取法土壤。就個人而言,蘇東坡從王羲之、徐浩、顏真卿、柳公權、楊凝式多家取法;米芾更是自詡“集古字”。 3.臨帖或者不求畢肖,或者淺嘗輒止。 宋代書家不拘于一家一式的多元取法,必然別出新“意”。在臨習某一家時,也不斤斤計較于形神畢肖,而是要“借人酒杯,澆我塊壘”。比如,“米元章臨智勇千字文,字形絕不類”,岳珂所作贊記,頗能道出宋人追求:“永之法,妍以婉;芾之體,峭以健。馬牛其風,神合志通;彼妍我峭,惟妙惟肖。”雖于神采逼似,但畢竟還是有“妍”與“峭”的反差。想米芾作偽有偷天換日手段,而臨帖卻與原作涇渭分明,自然與其習書“尚意”有關。 五、宋代尚意抒情的書法與唐代尚法、晉人尚韻書法的比較 唐、晉、宋這是三個在中國歷史書壇上有巨大影響力的時代。唐尚法,晉尚韻,宋尚意。梁嶰的《評書帖》比較晉唐宋三朝書法說:“晉書神韻瀟灑,而流弊則輕散。唐賢矯之以法,整齊嚴謹,而流弊則拘苦。宋人思脫唐習,造意運筆,縱橫有余,而韻不及晉,法不逮唐。” 宋人以“意”追接晉“韻”,其學習方法首先著眼于個人風范“爽爽有一種風致”,而非規摹其技法。因為晉人行書似乎是在行書無法的情況下的自然流露,像王羲之在惠風和暢的情況下寫下的《蘭亭序》等。因此宋人更多的時候不以法為意。實際追求上視東晉南朝為難以超越的對象。在實際結果上,后人認為“晉人尚韻,宋人尚意”,與“尚法”相比,宋與晉還是可以歸依的,但晉人更含蓄蘊籍,宋人發揚顯露。晉書家像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書法作品中注重婉轉含蓄,作品中都隱含有書家的情感流露,宋朝書家將這種隱含的情感直接顯露于自己的書法作品上。米芾的《蜀素帖》、《苕溪詩帖》、《張季明帖》,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黃庭堅的《李白憶舊游詩卷》無不體現出宋人將情感顯露于書作之上。這與晉人的含蓄蘊藉形成了對比。 唐代書法以其法度森嚴而著稱。唐末柳公權的楷書更是將法度發展到極致。書家依照法度進行書寫。宋代的書家在書寫時將自己的主觀意念放置首位,體現尚意抒情。唐代書家將法度放第一位,這是唐宋書家的書寫區別。其實細觀宋代書法,宋代書家將自己主觀心情抒發時,并未完全拋棄法度,仍舊有法可依。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在書寫作品時不忘前人的法度,并未出現“無法可依”的情況。像書家米芾稱自己集古字,在他的書法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法度的存在,并未出現拋棄法度的現象。 晉人尚韻是超然於有限物質形式的作品內在精神,注重作品的內在韻味。唐人以法為主,注重法度。宋人以意為主,注重情感抒發。宋代的尚意抒情與晉代的尚韻、唐代的尚法有著區別但同樣有著相似之處,這值得我們后人好好研究。

六、宋代尚意書法對后世書法的影響 有宋一代,重文抑武,文化極度繁榮,書法藝術較之前代,注入了更多的個人情思與生命活力,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表現性藝術,尚意書風對后世影響巨大。 宋代的尚意抒情書法標志著書法藝術從追求技巧的時代跨入超越技巧的時代。著名書法家沃興華曾說,在追求技巧的時代,人們視技巧為書法美的首要因素,因而著眼于作為創作對象的客體,將漢字的字畫和結體錘煉到盡善盡美的地步。在超越技巧的時代,人們將主觀意識看得高于一切,自我的審美意識可以而且必須反映到字體的結構和點畫之中,對其進行各種各樣的變形。因此,它特別強調作為創作主體的書法家本身,多讀書,提高修養的要求就是由此產生的,這是藝術觀念的一個重大發展。 宋代的尚意抒情書法在書法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宋代的尚意抒情書法突破唐朝嚴格的法度,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情,有著主觀意識的強烈表達。明朝的書法受尚意抒情影響很多,注重感情趣味,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文征明的草書大作無不宣泄自己的情感,還有同在明中期的祝允明、王寵等人。明朝晚期的徐渭,大肆潑墨,宣泄內心的世界,他擅長行草書,在書法創作上不拘一格,抒發自己的情感。在后世的書法中,書家們在不拋棄法度的情況下注重自己主觀思想的表達。清代金石學的興盛,將書家的目光吸引到碑刻上來。但是抒情一直是書家所追求的,在書寫作品時將“情意”還是放置首位。如金農的“漆書”、吳昌碩的石鼓文等。書家在進行書法創作時,在不脫離法度的基礎上將自己的內心情感宣泄,這是可取的做法。這也是我在“宋代書法尚意抒 情淺析”中一直堅持的觀點。當今書壇也不例外,喜好宋代尚意書風的書法家同樣不少,不離法度注重創新,引領新一代的書法興盛。無可厚非,宋代的尚意抒情書法為后世書法留下了精彩的一筆。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