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論歷代帝王與王羲之書法

喻革良

梁武帝、唐太宗、宋仁宗、宋高宗、康熙、乾隆等歷代皇帝都與王羲之及《蘭亭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為東晉以后歷代帝王對王羲之書法的推崇,導致了東晉以后中國書法史的發展以王羲之書法為正宗,這是不爭的事實,有其學術意義。本文就歷代帝王與王羲之及《蘭亭序》的一些關系作粗淺的論述。

一、歷代帝王的推崇使王羲之走上了書圣。寶座

1. 最早重視王羲之書法的皇帝--梁武帝

王羲之書法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最初處于劣勢,書法"不勝庾翼、郗愔",后來書名漸盛,學王的人由少到多,漸成風氣,從而引起庾翼的不滿,但當時庾翼無法扭轉時人學王字的風氣,后來對王羲之的看法也有所改變,表示"嘆服"。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漢、魏,鐘(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將右軍書法與古賢比,認為名蓋當時與鐘張并美。梁書畫家袁昂在《古今書評》中說:"張芝驚奇,鐘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將四賢并稱。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一度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于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圣,與其父同稱"二王"。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云:"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當時幾乎成了王獻之的天下,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于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

蕭衍(464~549年),南朝梁書法家。他是我國南朝梁王朝的創建者,世稱梁武帝。王羲之后一百余年的梁武帝,可能是歷史上最早重視王羲之書法的皇帝,可以說梁朝出現了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晉武帝、元帝、宋明帝、齊高帝、齊武帝等皇帝都擅長書法,其中以梁武帝書法成就最高。梁武帝把當時的書法排位由"王獻之--王羲之--鐘繇"轉變為"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在《觀鐘繇書法十二意》中,蕭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雖然王羲之仍排在鐘繇之后,但超過了王獻之,這是極大的轉變。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另外,南朝梁庾肩吾《書品》,也列王羲之書法為"上之上",因而輿論遂定。

梁武帝時期,就有人仿冒王羲之的書法,當時內府秘藏的王羲之書跡已經雜有不少贗品。梁武帝搜集過"二王書法"作品達一萬五千紙以上,只是后來兵亂毀失,留存很少。梁武帝與陶弘景書疏往返殷勤,許多是討論王羲之書法及其真偽的。梁武帝一方面對前朝流傳下來的王羲之書法進行整理鑒定,辨別真偽;另一方面,他又將定為真跡的墨寶鉤摹出許多副本,提供給王室子弟作為學書的范本。智永《題右軍樂毅論后》記載,王羲之的《樂毅論》"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蕭、阮之流,莫不臨學"。

梁武帝云:"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①這句話后來成為后人評價王羲之書法的重要依據。

梁武帝對王羲之的重視,為后來的帝王喜歡王羲之及《蘭亭序》起了個好頭,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

2.將王羲之推上書圣地位的關鍵人物--唐太宗

第二次學王羲之的書法高潮是在唐朝。唐太宗極力推崇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羲之法書,而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贊辭,評鐘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通過廣泛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其實,在《晉書》撰成之前,歐陽詢就在《用筆論》中評王羲之曰:"冠絕古今,唯右軍工逸少一人而已。"跟《王羲之傳論》對王羲之的評價如出一轍。唐太宗之后,唐人孫過庭在《書譜》中評論王羲之說:"且元常(鐘繇)專工于隸書,伯英(張芝)尤精于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認為王羲之兼有鐘繇正書、張芝草書之美。唐代李嗣真《書品后》云:"右軍正體……可謂書之圣也。若草行雜體……可謂草之圣。其飛白也……可謂飛白之仙也。"明確地稱王羲之為"書圣"。可見唐太宗的評價也不是他一人的觀點,只是因為他是皇帝,所以影響特別大而已。

唐太宗對王羲之的喜歡,可以從"蕭翼智賺《蘭亭序》"的故事中充分體現。《蘭亭序》一直是王氏傳家之寶,后來真跡流到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手中;而智永再傳于其弟子辨才。據稱唐太宗曾三次向辨才索要《蘭亭序》,均被他一再矢口否認,太宗無奈。后來有個足智多謀的蕭翼運用巧計才誘使辨才出示《蘭亭序》真跡,從而騙取到手,獻給唐太宗。太宗得到了《蘭亭序》,愛不釋手,下令當時大書法家褚遂良、虞世南、馮承素等進行臨摹,臨摹本分賜諸王近臣,從此得以傳播;而自己則將真跡密藏起來,死后還不肯放棄,要殉葬于昭陵。王羲之的不世之作從此便成絕響,增加了人們對《蘭亭序》的距離感與神秘感,給后人留下了一連串的謎,這對于書壇可能是遺憾的,對于王羲之也許未嘗不是好事。

自古帝王所好下必效之。受太宗皇帝的影響,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等書法家無不受王羲之書法影響,于是有"虞世南得其美韻"、"歐陽詢得其力"、"褚遂良得其意"、"薛稷得右軍之情"②的說法。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甚于梁武帝。他不但自己精研王氏書法,對王羲之書法亦步亦趨,你看他書寫的《晉祠銘》基本上是"志氣平和,不激不勵"的右軍風骨。而且他廣泛懸賞收集"二王書法"作品。據史載,唐太宗收藏御內的書法作品達2290紙,其中以王羲之的書跡最多。他還將褚遂良"召入侍書",加以重用,整理、鑒別右軍書法。又讓釋懷仁集王字集成自己所撰的《圣教序》,并讓初唐書法名家和臣民百姓學習王羲之書法,使王羲之書法從此受到社會的普遍推重。

3.宋朝皇帝的推波助瀾功不可沒

自從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自立為帝,建立宋王朝以后,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分裂混亂局面至此結束,國家復歸統一。從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間,書法發展相對來講比較緩慢,但對王羲之的書法可謂推重備至。

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下旨命侍書王著摹刻于棗木板上,厘為十卷,這就是《淳化閣帖》,當時每個朝中大臣都御賜一部拓片。《淳化閣帖》是我國第一部著名法帖,自漢章帝至唐高宗,及諸名臣,帖中有一半是王羲之、王獻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書法,是繼唐太宗遺風宗"二王"的,在《淳化閣帖》中就可見端倪。《閣帖》的廣泛流傳,促進了宋代書法藝術的發展,形成了中國書法史中帖學書法的傳統,它對以后的書法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宋太宗趙光義功不可沒。

高宗亦曾臨《蘭亭序》賜孝宗,于帖后記曰:"須依次臨五百本。"孝宗書法與高宗書法不易分別,不無原因。

宋高宗曾自謂:余"自魏晉以來以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或蕭散,或枯瘦,或遒勁而不回,或秀異而特立,眾體備于筆下,意簡猶存于取舍。至若《禊帖》則測之益深,擬之益嚴。姿態橫生,莫造其原,詳觀點畫,以至成誦,不少去懷也。"③魏晉至六朝筆法,宋高宗什么都學,可見他學書極其用功。"每得右軍或數行,或數字,手之不置,初若食口,喉間少甘則已,末則如食橄欖,味久愈在。凡五十年間,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筆墨。"④他對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也情有獨鐘,"詳觀點畫,以至成誦,不少去懷也"⑤,達到不管小字大字,都能"隨意所適",而"頗具佳趣"的地步。御書《蘭亭序》一本,勒石于宋蘭亭天章寺。他從廣泛臨摹到專精《蘭亭序》,其廣榘博取的傳統功底,鍥而不舍的學書精神,不像一位皇帝,倒像一位職業書家。

雖然宋高宗專精《蘭亭序》,但對待書法權威,他也曾大膽地提出質疑,決不迷信。他認為何延年說王羲之寫《蘭亭序》時"如有神助"及"醒后更書百千本,無復如者"的話是說得過分了。他覺得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并不一定比《蘭亭序》遜色,只不過這些"數行數十字"的信札如"寸錦片玉,玩之易盡"罷了,而《蘭亭序》則"字數比他書最多,若千丈之錦",使入"心目不可忘"也。

宋高宗在中國書法史上的意義,不僅在于他的書法水平,更在于他提攜和影響了南宋一代書風。他自己整理收集宣和內府因戰亂而散失的古代法帖名畫,身體力行地提倡大眾研習書法。他認為"士人于字法,若少加臨池之勤,則點畫便有位置,無面墻信手之愧。"他自己善學《蘭亭序》,便贈之與王子和朝中大臣,又讓宋孝宗學書。一時間,以高宗為中心,南宋幾乎掀起了一個學書高潮,而且也是以王羲之及《蘭亭序》為中心的。

宋四家蘇、黃、米、蔡,蘇東坡少時"日學蘭亭",蔡京到晚年都感到"右軍難學",他們既取法二王,又能破除迷信,不拘成法,追求個性,引領潮流。黃山谷甚至告誡時人,"《蘭亭》雖真行書之宗,然不必一筆一畫為準",并提出"承學之人,更用《蘭亭》永字,以開字之眼目,使學家多拘忌,成一種俗氣。"這與高宗的不迷信二王也是一脈相承的。

姜夔酷愛《蘭亭序》,日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習《蘭亭》皆無入處,今夕燈下觀之,頗有所悟。"歷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蘭亭序》的精妙釋讀之難,也可見文人們對王羲之書法的用功之勤。

由于宋代這么多皇帝對王羲之,對《蘭亭序》的重視,當時,士大夫的家里出現了家家都有《蘭亭序》刻石的局面,丞相游氏一人就收藏了《蘭亭序》各種版本上百種(浙江紹興蘭亭王右軍祠內墻上,至今仍保存著游相藏的《蘭亭序》刻石)。這在書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比唐太宗時期更有過之。

在中國書法史上,以帝王之尊力倡一人之書者,僅此而已,其他書法家沒有這么幸運。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并鞏固下來。我認為,到宋朝為止,王羲之已經被推上了"書圣"地位,明清以后只是承唐宋之余波而已。

4.明清帝王的流風余韻

明代是繼宋代以后又一個崇尚帖學的時期。明朝諸帝中,成祖朱棣好文喜書,曾經詔求四方善書之土寫朝廷的詔書及皇帝的特殊文告,這些人都被授中書舍人官職,舍人中又選28人專習二王法帖,并且盡出密府所藏古今法書,供他們臨摹和賞玩。仁宗朱高熾也在萬機余暇,留意翰墨,曾經臨《蘭亭序》帖賜沈度。宣宗朱瞻基、孝宗朱祐樘酷愛沈度之書,而沈度之書亦多從王羲之而來。神宗朱翊鈞,少年時的書法就筆力遒勁,即位以后,也常常攜帶王獻之《鴨頭丸帖》等隨意欣賞。

清朝建立后,雖然定滿文為國家文字,但仍以漢民族文化為重,幾朝皇帝也雅好翰墨。

順治皇帝自稱"亦臨《黃庭》、《遺教經》二帖"。康熙帝酷愛董其昌的書法而追溯王羲之,有時日臨《蘭亭序》數遍,曾為蘭亭御書《蘭亭序》,并在蘭亭勒石立碑,此碑高近6.86米,寬2.64米,所臨《蘭亭序》全文,不失右軍之意,20個"之"字也寫得各不相同,沒有反復臨寫《蘭亭序》的功夫是達不到這種境界的。

乾隆帝喜歡的趙孟頫書法,也是王羲之一脈的書風。乾隆四十四年,乾隆將內府所藏唐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鉤摹的王羲之《蘭亭序》墨跡和柳公權《蘭亭詩》及《戲鴻堂帖》刻柳公權《蘭亭詩》原本,于敏中補《戲鴻堂帖》刻柳公權《蘭亭詩》闕失部分,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乾隆臨董其昌仿柳公權《蘭享詩》,命工摹刻在8個石柱上,名為《蘭亭八柱帖》。首刻乾隆題八柱冊并序,分為8冊,每冊首題隸書帖名及次第。石原置圓明園中。他又專辟一室為"三希堂",視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為性命。

與唐宋帝王直接取法王羲之比,明清帝王取法王羲之的徒子徒孫的做法,其品格已下降許多,所以那個時期的整體書法是下滑的。

二、歷代帝王為什么選中王羲之?它的積極意義

歷代帝王為什么對王羲之情有獨鐘?為什么沒有推鐘繇、推王獻之或顏真卿、褚遂良等等,要知道這批人也是有身份、有地位、書法成就很高的人。或者說:張芝、鐘繇、王獻之、顏真卿等也曾被一些帝王所推崇,為什么沒有推到書圣的寶座呢?為什么只有王羲之被那么多皇帝歷代寶之?有那么多文人士大夫喜歡?為什么王羲之書法產生了恒久不衰的魅力?

藝術的發展史必然是一部創新史,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就會走向衰亡。我認為王羲之被歷代帝王與文化人看好的原因,首先是他的創新精神。由于東晉時期受老莊玄風的影響,加上當時仕族優裕的生活條件,整個社會的審美情趣已經逐步從古樸、凝重轉向嫵媚、自然、適意、灑脫。"東床坦腹"⑥、"雪夜訪戴"⑦等典故只有在那種時代才會被津津樂道。這種不入時俗、強調個性、追求自然、反對束縛的精神,也是魏晉士大夫對人生與藝術的獨特理解與追求,成為魏晉時期的獨特文化現象。宗白華先生曾指出:"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美學散步》)在這樣一個時代下,王羲之不滿意于當時書法用筆滯重,結體古拙的局面,努力博采眾長,精研體勢,以自己厚實的傳統根基與膽敢獨造的革新精神,一變漢魏以來的質樸書風,創立了自然、適意、灑脫、流便的書風,使中國的書法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王羲之是中國書法由"古質"、走向"今妍"的關鍵性人物。

那么,是否僅僅創新就能打動這么多帝王呢?張芝、鐘繇、王獻之等等也都是富有革新精神的名家,他們為什么在與王羲之的比拼中最終退下來了呢?我認為更關鍵的是王羲之的書法處處滲透著魏晉崇尚的那種"不激不勵,風規自遠"的"中和"之美,而"中和"之美正好符合中國文化精神。王羲之溫爾文雅、剛柔相濟的書風確立后,由于它符合中和之美的要求,所以才會被歷代帝王所喜歡,使歷代文人學士奉為圭臬,使王氏書風雄霸書壇一千六百多年,帖學的瀟灑流美之風長期以來成為書壇的主流。這種影響雖然與帝王推崇不無關系,但更重要的是由植根于中國人心靈深處的審美意識決定的。這種審美意識就是貫穿于中國文化精神的中庸觀念、中和之美。中庸思想的包容性很大,所以王羲之書法的包容性與多樣性也極豐富,這種思想反映在書法上成為中國書法的主流自有它積極的意義。

而且王羲之的書學比較全面,他的楷書結體勻稱俊俏,點畫細微之處蘊蓄多姿。行書更加隨意,不求筆畫平正嚴謹,而是強調變化,使字里行間婉轉靈動,變化多姿,寫出了俊逸、妍美而又雄健的行書,特別是《蘭亭序》萬法齊備,爐火純青,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至于草書,則是刪除了章草中帶有隸書筆意的波磔,加強了用筆的使轉,使得轉折處筆勢連綿,流暢而富有韻致,開創了今草的新局面。

由于王羲之書法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與多樣性,后世學者可以從王羲之身上化身千萬,得以發展。如顏真卿對王羲之的繼承是以他不同于王羲之的面目出現的,米芾又不同于顏真卿,顏真卿和米芾無疑都是王羲之最偉大的繼承者和發展者。

還有,作為一個皇帝,推崇古代賢哲,理所當然,而推崇一個本朝土大夫就顯得比較困難,很難想象唐太宗為給褚遂良寫傳論,把褚遂良的書法說得"盡善盡美"。藝術的推崇,需要歷史的篩選與時間上的距離感,一般人們不敢把我們身邊的高手與古代的賢哲相提并論,哪怕這個高手已經超過了古人,因為藝術確實需要時間來考驗。

正因為王羲之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諸多因素,才走上了"書圣"寶座。

歷代帝王在廣度上、深度上如此熱愛書法、熱愛王羲之,形成了一股強有力的勢力,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推動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繁榮發展。

三、帝王對王羲之特別重視所產生的負面影響

歷代帝王對王羲之書法的情有獨鐘,最終使王羲之走上了"書圣"寶座,它對中國書法史的積極意義是巨大的。但事物是要一分為二的。帝王獨宗右軍,加上朝臣附和,文人學士競相推崇,容易造成千人一面,不利于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歷代帝王對王羲之的情有獨鐘,對《蘭亭序》的頂禮膜拜,使一些人對王羲之及《蘭亭序》書法達到了迷信與盲從的地步,這反映了千百年來人們認同權威的心理定勢。以唐太宗時期為例,當時朝野崇尚右軍書法,若論學王書的條件,真是極為有利,但初唐四大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卻只得了右軍一面,總覺得缺少點什么。究其原因,是因為在頂禮膜拜的同時,人們丟失了王羲之藐視權威的獨創精神,缺乏王羲之敢于比肩先賢的氣概。人們不敢平視經典,人們總是仰視古賢,從而希望達到王羲之的境界,苦苦地心摹手追,膠柱鼓瑟,卻往往苦不可及。至今仍有這樣的人,希望臨《蘭亭序》臨得一模一樣,真是愚不可及,因為即使王羲之本人它日更書數十百遍,都沒有達到蘭亭曲水流觴時所書寫的藝術效果,何況過了一千六百多年以后的你我,筆、墨、紙、心態都與王羲之不一樣了,怎么寫得像,又有什么必要寫得像!?

也由于部分帝王及一些追隨者對王羲之書法的淺表理解,使王書似乎越來越成了漂亮與甜美的象征,離梁武帝所說的"龍跳天門,虎臥鳳閣"的感覺越來越遠了。

唐初書家基本學王羲之,雖各具風格,但已走向溫和。二王瀟灑倜儻的魏晉風骨在唐代已減弱了。如果說,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還存有一些古雅氣息的話,到元代趙孟頫則古雅少了,秀媚多了。至清代,由于康熙、乾隆不直接取法王羲之,而是極端喜好王羲之的徒子徒孫董其昌、趙孟頫的書風,從而滿朝上下最終出現了與之相呼應的"館閣體",使這種筆法與結字幾無變化的死氣沉沉的書體成了流行,使清代書法大有沒落之勢。

話得說回來,導致這些負面影響的,這并非王羲之之過,而是后學者缺乏創新和亦步亦趨的低能。

對王羲之書法的亦步亦趨只能使書法走向衰落,任何時候都必須與時俱進,開拓發展。

注釋:

① 見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

② 見李煜《書述》。原文為:"虞世南得其美蘊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拘窘,顏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魯,柳公權得其骨而失于生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氣而失于體格,張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獻之俱得之而失于驚急、而無蘊藉態度。"

③④⑤見宋高宗《翰墨志》。

⑥見《世說新語雅量》。"東床坦腹"的典故:"郗太傅在京口,遣民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民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云:'正此好!'"又見《晉書王羲之傳》。

⑦見《世說新語任誕》。"雪夜訪戴"的典故:"王之猷居山陰,夜大雪,瞑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間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