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從“天葬”所感悟到的中國畫藝術心態
高民利
西藏這片神奇的土地,對于我來說,它是我心中永遠的圣地,它給予了我多少生命的啟迪和感悟,給予了我豐富的靈感和美的享受,那里的一草一木是那么的圣潔和神秘,那里的溝溝壑壑是那么的博大和深邃,我慶幸自己作為一名畫家,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里給予我的一切啟示和震撼。
第一次去西藏的時候,我就被她那種遼闊和深遠的地域風情所深深吸引,這是和大都市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我幾乎忘了自己是一名畫家,而是一個異鄉人懷著虔誠的心靈終于尋找到自己夢想中的第二故鄉。我是來朝圣的,在大昭寺,看萬盞酥油燈長明,記錄著朝圣者永不止息的足跡,也記錄了歲月的永恒。在巴松措,看著綠色的湖水純凈如玉,心中的煩惱不由蕩滌一清。在藏南,我試圖和藏民打成一片,為的是把我的心變得更加純凈。來到天葬臺,我有幸參加了西藏人的天葬。在這里,我分明感悟到生死輪回過程中,萬物與宇宙一體、共融共化的感覺,感到生命是神的恩賜,沒有神祗的恩賜,生命不會往生。沒有奉獻精神,生命更不會永生。因為佛陀轉生,以肉身飼鷹。
我看到天葬師把死體背到空曠的高臺上,遠處是死者的親朋好友,他們在虔誠的看著天葬師在高臺上模糊的身影,在為一個亡靈超度,他們虔誠的祈禱,那種感覺真是肅穆、莊嚴,竟然感覺不到一點恐怖和惡心。我想,這也許就是生命的輪回。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消失而是以另外一種形式的存在。
我翻閱資料,看到在中國古書中就有關于天葬的記載。例如,“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出自《周易?系辭傳》),“蓋上也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他日過之,狐貍食之,蠅蚊嘬之。”(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在現代社會的一些地區的人群中天葬儀式依然存在。例如在西藏,天葬師把尸體背朝著天,折斷四肢,在尸體中央和兩肩用力撕開皮膚露出肌肉,然后退開,蒼鷹鋪天蓋地而下競爭啄食。天葬臺上剩下骷髏時天葬師用石頭將骷髏敲成骨醬揉成一團,禿鷲再次鋪天蓋地而下,食盡散去,周圍的人開始長跪頂禮。又如生活在非洲東部地區的馬塞族人,他們死后將死者的全身用水洗干凈之后,細細地涂上一層奶油,放在屋內中央位置,親屬們默跪在遺體四周做一天的祈禱,隨后村中長老引路,眾人抬著遺體來到荒郊野外,將遺體放在那里,任野獸吞食,飛鳥叼啄,借此表示馬賽人死也不同土地結緣。
關于天葬,藏傳佛教認為,點燃桑煙是鋪上五彩路,恭請空行母到天葬臺,尸體作為供品,敬獻諸神,祈禱贖去逝者在世時的罪孽,請諸神把其靈魂帶到天界。天葬臺上桑煙引來的鷹鷲,除吃人尸體外,不傷害任何動物,藏人稱之為“神鳥”。據說,如此葬法是效仿佛祖釋迦牟尼“舍身飼虎”的行為,所以西藏至今仍流行天葬。
對于天葬,我們漢人恐怕無法接受,漢人講究的是入土為安,其實無論是天葬還是入土為安,對于生命來說都是一種形式,漢人講究的是投胎轉世,藏人講究的是生死輪回,在西藏人眼里,天葬是圣潔、高貴的。他們是一種生死的輪回,是從感知界通向往生界的一種途徑。在天葬的過程中,聽著法號長長的余音在空谷中回蕩,我對于生命的感知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特殊體驗。仿佛這種聲音把我們和未來連接起來。
這樣那幅《天葬》也應運而生了,我只希望我自己能用手中的畫筆把這種感受深切地記錄下來。讓大家都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莊嚴。
帶著這種感覺,我發現,西藏的神奇與博大,并不在于他的寬廣、厚重、離天很近,而在于她內里蘊含的虔誠之心和自然淳樸的態度。在西藏,自然的一切都是自自然然,正正常常,沒有一點矯揉造作。即使人的生老病死,也是自然的,它是一種輪回,一種通過輪回而使靈魂涅槃的圣地。在這種地方,感覺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心去體味那里的一切,用心去在寺廟千年的香火中,感受那獨特的充滿人文的美感。
西藏帶給我的感受,也讓我在創作中,充滿了藝術的靈感,我明白,這種靈感不是閉門造車,而是通過對心靈的體悟和對西藏風情的理解,來打通一個境界與一個境界的聯通。就像天葬,人本是自然中人,那最終是要回歸自然的。人的生態,就如佛祖以肉身飼鷹,讓自己的軀體有所價值。人的價值,在生前創造了一個家庭、一個社會,在死后,也應該回歸自然,回報自然。這也許是天葬給予我的最大啟示。
在創作中,我發現感覺最重要,沒有感受,就沒有激情。沒有感受便沒有好的創作。所以作為一個藝術家,既要有感受,也要有生活。我喜歡以潑墨大寫意表現藏民的形象,表現他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形象。
事實上,我想從藝術的本質——創造這一體認的角度,進行我的認知,從而在認知層面,以獨特的感覺,在西藏人物畫的創作上,進行新的構成。畢竟,要寫意出富有時代精神的畫面,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要表現一個對于我來說還很陌生的民族之魂更是不容易,我只能更加用心地深入這片土地,用心體會。
我選擇西藏風情并在反復皴擦渲染的同時依舊堅持以“線”造型,強調人物的線性節奏與韻律。同時,線條的質量和筆墨的皴染也非常重要。在同一畫面中,既要注重線條的質量,又要設計筆墨的成分。務必使線條流暢自然而又毫不浮滑,凝練概括而又不乏筆墨的豐富變化,再加之淡淡的背景渲染,將藏族人物天性颯爽卻又略帶羞澀之氣的精神情狀非常委婉地表現了出來。使整個畫面給人以強烈的浪漫主義抒情韻味。
其次,就表現技法來看,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因素,西藏的民族服飾明顯帶有比較“厚重”質感,但藝術家要表現這種“厚重”,就非得借助于光影,通過畫體積塊面才能實現。有些畫家的西藏人物畫的的確很厚實,明暗關系也很突出,但那與中國畫之間到底有沒有血緣關系?在我看來,畫家表現西藏人物,就造型上來講,應該關注的是其身上依然存在的線性之美,而不是他“厚重”的質感及“濃艷”的色彩。再者,這種厚重感同樣可以通過“厚重”的筆力來傳達。但在我的畫中,我非常注重寫的語言,在寫的恣肆隨意中,調動我的感受,以筆墨的行筆線路,來在畫面的構成上,尋找新的突破。我想用筆鏗鏘有力,沉著穩健,或是大筆橫掃,勢如破竹,最能體現我的個性。所以我的情感表達,是快意的,是堅韌不屈的。我知道在我的感覺中,對佛那種無休止的虔誠精神,雖然于我們的個人生活于事無補,但是對于藏民族與惡劣自然的條件抗爭的心境,我是非常的震撼。
在多年的西藏生活中,我覺得藝術創作,既要甘于寂寞,又要胸懷開闊,在西藏廣漠闐寂的生活中,遠離塵囂,埋頭鉆研,不斷的汲取營養,慢慢體會創作靈感與激情。因此,我在不斷的追求個性中,不急于定格,而是清醒的認識到一個成功的畫家,其作品必須體現個性,更要有自己的風格。但是這個風格是在艱苦的摸索和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近幾年來,我經過反復嘗試,找到了一種以筆墨為主調,在皴擦過程中,以強烈的感情色彩,在西藏人物的形象上進行深刻寫意,因此,我以氣運筆,在中國畫的創作中,使中國畫更具神韻和氣魄。這是我在西藏人物畫創作領域的一點點心得和體會,我相信通過不斷的藝術探索,我的人物畫創作將會再攀新的高峰。
面對他們不屈不撓地與惡劣的自然條件作斗爭的英雄一般的堅韌精神——也正是這種不屈不撓的堅韌精神煥發出了這種苦澀的美感——現實的苦澀與滄桑令人們充滿同情與憐憫,而生命的堅毅與神奇更令我們欽佩不已!
因此,在我的藝術理念中:“情感大于任何形式,沒有情感的形式像失去生命的貝殼”,我堅信獨特的情感會產生獨特的藝術形式,拒絕慣性思維與無聊的筆墨游戲。同時,關懷苦澀的生命、贊美圣潔的靈魂、謳歌這一偉大的民族又是我藝術作品永遠的精神追求。我相信,真實地再現藏人的生活場景不如凝練地表現他們的精神狀態更有價值。這也是我從天葬臺上得到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