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表現素描教學體系與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學體系在美術教學當中的對比分析
薛瑛
摘要:客觀分析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學體系所作出的貢獻以及體現出的局限性,為促進當代美術教育的發展,研究教學改革,故提出具象表現素描教學方法的理論、實踐、觀點,以改變舊的視覺經驗,開創全新的觀看物象的教學觀點。
關鍵詞: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學;客觀;貢獻;實踐;現實主義;局限性;改革;具象;表現;視覺;觀看;更新
在信息與文化傳播快速發展的今天,美術創作手法的多元化已成為一種客觀發展趨勢。外來文化、外來教學體系以及教學方法不斷地傳入我國,高校的美術基礎教學也從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進人多種方式和方法并存的狀態。那么對代表傳統意識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學體系和具有現代精神的具象表現素描教學方法進行客觀的梳理和研究,將有助于我們引進和吸收其它國家優秀的美術教學經驗,因地制宜的應用更合理的素描教學方法服務于本國美術教學的活動當中。
縱觀歷史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學體系是從上世紀50年代傳入我國,至今仍是高等美術學院普遍采用的素描教學方式,這一體系的形成是由俄羅斯圣彼得堡美術學院著名的素描大師契斯恰科夫教授在19世紀中葉創造,他認為“素描是一切的基礎,是根基,沒有素描,就不可能有高度的藝術”。契斯恰科夫教授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不但對俄羅斯,而且對世界上各大美術學院的素描教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它展示的是在現實主義美學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藝術觀,并吸收了意大利、法國美術教育規范的基礎之上,把古典引向現實,以科學的手段對傳統素描教學進行了重要改革。他創立的素描寫生學是以科學規律與藝術法則相結合的方式,要求畫面形體造型的比例、透視、光影的高度準確性。也正是因為其教學思想和實踐的結果,曾為俄羅斯培養出幾位大師,如克拉姆斯科依、列賓、蘇里科夫等,使俄國的文化出現空前的繁榮。他的教學體系在我國也始終被認為是學生在基礎階段所接受的正規、系統的美術訓練的最佳途徑。
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學體系在教學中所曾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首先是確立了現實主義原則。在19世紀早期學院素描教學極推崇描摹古典時期的素描作品,認為那些經典的畫面才是學習的精髓之所在。針對這樣僵化的學習情形,契斯恰科夫鼓勵學生觀察生活、深入生活、表現生活,在自然中獲得靈感而不是在畫室里重復性的摹寫。其次他推進了素描教學與創作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當時的意大利的素描教學模式是素描訓練與創作分開進行,而契斯恰科夫提出寫生一樣是再創造,是藝術表現。他的觀點在素描教學過程中改變了機械式的訓練,拓展和深化了人物表現的內涵,增強了課堂習作中的真實感受與藝術表現力。并在此基礎上又創立了“五大調子”,是契斯恰科夫根據前人教學精華總結概括出素描造型明暗關系的五個調子,即黑、白、灰以及高光和反光使之成為概括形體的科學法則。將復雜的明暗、空間關系概括為簡單的科學規律又不失藝術表現的手段,在畫面中循序漸進的豐實物象的真實體積。但他在教學中也始終強調科學法則必須在美學觀點的統帥之下,才能畫出有生命的作品。
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學體系很注重層次描寫的細膩性,并加強了作畫的步驟性和習作性。一幅素描常常需要幾十個小時才能完成,在這過程當中要求學生在任何步驟停下來都能保持畫面的完整性。這樣嚴謹的作畫步驟雖然能有效的訓練學生充分的把握物體的整體造型意識,但勢必會影響對藝術的敏銳感。久而久之在作畫中形成對苛求完美整體感的習慣和依賴性,個人主動創造因素反而越來越薄弱,這也是契斯恰科夫素描體系在我國素描教學中所體現出的局限性。形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不論是50年代的政治所需還是當時理解契斯恰科夫的教學體系存在一定的誤差、片面所制,盡管當時國內畫壇也的確涌現出一大批反映現實的好的繪畫作品,但總顯個性不足共性有余,不易區分出個自畫面獨有的特性,似乎更像是一個人的作品。
然而我們知道,當一種教學體系、一個不變的理論持續太久,它勢必會不自覺的,阻礙新生事物的發展與創新。也正是基于這一原因,作為教師就需要在各自的教學環境中努力的尋找和試探,尋求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能順應當代思潮演變的素描教學道路。這就需要我們對傳統的素描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而此時具象表現繪畫的出現在國內的美術教育界日益受到關注。運用這種教學觀念可以培養學生新的觀察方法和符合當代審美的表現手法。
所謂具象表現繪畫,特指以具象為主體的藝術,用抽象表現主義的夸張和變形的形式,表達藝術家在視覺認知中對事物真實性的看法。它不是一種流派,而是一種觀念和角度。具象表現注重表達視覺的真實捕捉,但又不是純粹的感官體現,需要表達精確的精神,使作品具有思想性,主觀因素占有重要位置,同時又以認真地觀察細微真實事物為前提,使其具備客觀因素而又不失根據。將現代具象表現繪畫引進美術院校課堂的開創者,瑞士畫家賈克梅蒂把自己的探索之路做了系統的研究,努力把繪畫變成一種獨立的有時間性的視覺存在,以區別于通常意義上的繪畫。具象表現素描教學體系理論的基點是從賈克梅蒂的繪畫綜合而來,立足于當代世界文化共通性的理論體系,強調人和世界共存的狀態,強調中西方文化的鉤連,讓藝術回到本真存在的起點。在這里我們歸納出具象表現繪畫體系理論的要義:
1、“現象學式的看”。具象表現繪畫基礎理論是建基于海德格爾《現象學》的返回事物本源進行思辨的哲學方法論,所謂現象學式的看,這里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在繪畫對世界觀看的過程中,一切關于事物自身對象以外的東西,統統把它們暫時放下,不讓它們影響純粹的視覺感官。即放棄一切的雜念,去體悟生命。
2、“寓意綜合”。賈克梅蒂說:“我看它時,它好像正在消失……“又出現……再消失……再出現……,它正好總是處于存在與虛無之間,這正是我們要模寫的。”在繪畫現象中人的意識,是一具有時間性的,不斷生成、不斷流變的意識流。賈克梅蒂的繪畫實際上就是在畫面中抓住這種不斷逃離的東西,將作品不斷抹去,然后在所流的痕跡之上不斷重新開始,每域一遍,就加強了對事物對象的理解。于是同一對象在意識流之中成為無限疊加、反復的結合體,聲訴著流變中無盡含意。
3、“未完成態”,是為了給觀眾留下更多的參與創作的空間,畫面展現的是畫家作畫時留下的整個所思所感的痕跡,這也正是作品的感人之處。追求最大限度地用純視覺方式來感知這個世界,表達個人內心深處的心象世界。因此整個繪畫的過程可以被理解為,通過對繪畫的反復追索,不斷對那些有局限的肯定進行否定,逐步使物象存在的本質在作畫者的心里,在畫面上趨向清晰。
通過上述理論觀點,與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學體系相比較,過去的學院對造型能力的培養就是要求把看到的一切還原為幾何形體的組合,分析成幾十個塊面構造形體造型。長期以來讓我們的眼睛被太多的經驗所遮蔽,使我們已難看清事物存在的本來面目。具象表現素描教學體系沖破了“視覺經驗”的約束,啟發學生從任選的某一視點開始進入畫面,逐漸地展開和推移,在這種反反復復的觀看中,使學生逐漸發現了對象形體在空間里構成了真實的特征。摒棄先入之見。逐漸學會用自己的視覺去觀察對象、思考對象,從中所得到的新的視覺啟示,激發作者對客觀物象的靈感和最深刻的認識。
這樣以來原本沉悶的課堂開始活躍起來,學生不停地思考提問,爭論問題涉及的內容越來越廣泛。具象表現素描教學體系在藝術教育中強調重新“開掘”人的視覺。它不僅有助于觀念的更新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還可以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為打破舊的素描教學體制,釋放被束縛的創造性提供了全新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