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握電視紀錄片的運動構圖
桂峰桃
電視紀錄片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圖像,而圖像是組成鏡頭語言的基本元素,因此,對于作為鏡頭語言最小單元的圖像有著較高的要求。運動構圖的畫面與相對靜態的構圖其節奏和語匯含義是有極大區別的。運動構圖是否完美并運用恰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視記錄片鏡頭語言的準確、流暢,甚至可以影響一部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可見,電視記錄片離開運動構圖是不可想象的。
需要主創意識又要符合受眾心理
紀錄片作者運用主觀鏡頭觀照被寫事物,主觀鏡頭雖是基于作者本人的視角,但首先要符合受眾的觀賞心理,簡單地說就是要滿足受眾探究的需求,合理地替代觀眾的眼睛,這才是成功的視覺引導。
在央視播出的紀錄片《走進南沙》一片中,開頭有這樣一組鏡頭:當軍艦航行在浩瀚的南中國海上,鏡頭從軍旗特寫拉開,展現出遼闊無垠的碧海藍天,接著,是蓄勢待發的導彈發射架,緊跟其后的是艦艏進入畫面,軍艦劈波斬浪穩穩前行。在這組畫面中,主觀鏡頭不露痕跡地替代了觀眾的眼睛。倘若這組鏡頭由一個個固定畫面組成,則會顯得單調和遲滯,同時也不符合人們連續關注新鮮事物的視覺心理。
在《走進南沙》前期拍攝中,攝制組進入島礁海區時須從大艦換乘小艇。由于海浪的顛簸,大艦和小艇極易發生沖撞,船體相靠時兩舷上下交錯,險象環生。整個換乘過程充滿著危險,攝制組的小艇在波峰浪谷中被拋上跌下。為不失去這難得的一個個瞬間,從換乘開始即啟動攝像機,全過程不停機實錄。由于小艇搖擺劇烈,難以選取常規的鏡頭畫面,然而它卻成就了自然主義的運動構圖美。進入后期編輯時,回放這段在顛簸中完成的影像讓大家激動和驚喜:畫面中的小艇劇烈地搖曳、海水沿面撲向鏡頭、暈船嘔吐的痛苦的表情,這些是擺拍所不能達到的,畫面充分展現了南中國海的“兇險”。能有如此強烈感染力的鏡頭段落,這是拍攝之前所沒有想到的。這段運動構圖的長鏡頭為紀錄片增色許多,它把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融為一體,構建了真正的完美。
提高動態構圖的能力
運動構圖的構思,在拍攝者的腦海里其實是在全知視點中選取不同的局部并同時變換著視角。可以說,培養和訓練這種思維方式是運動構圖的前提。對于常規的靜態構圖,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構圖法則,便能構建出一幅較為滿意的畫面。但與運動構圖相比,其構圖意識和畫面組織能力則需要扎實的功力和嫻熟的經驗。提高動態構圖的能力應著眼于以下幾點。
運動構圖應追求節奏感、韻律感。輕重和緩急,就如擁抱主題和情感的左右手,它們具有以主題思想為中心的統一性,因此,過分追求狂放和動感有失偏頗。運動構圖之所以可以營造特有的氣場氛圍,離不開平穩、厚重的運動。運動構圖并不總是讓人血脈噴張,其實,行云流水和娓娓道來也體現了運動構圖的妙處。“春江水暖鴨先知”,“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類構圖,畫面的動感依然很強,不過它顯得分外柔美,彰顯的是韻律和節奏。
另一只眼睛也應該睜著。動態構圖的核心是“動”,但是表現“動”的構圖并非只是一只眼睛緊貼取景器追隨和尋找被攝物,另一只眼睛還應同時關注鏡頭外更大的范圍情境,隨時進行預測和掌控。看似任由被攝物出入鏡頭,其實是有備而來。攝影師時常以難以察覺的調整,將另一只眼睛捕捉到的細節囊括到畫面中。央視播出的紀錄片《狂野非洲》中獵豹追捕羚羊群的一段畫面:鏡頭緩慢追隨羚羊群,羚羊突然加速,但鏡頭并沒有加速而是任由羚羊群跑出畫面,這時獵豹恰到好處地躍進畫面,隨后鏡頭及時拉開,收錄到畫面里的是一副獵豹和羚羊群之間獵殺和奔逃的大全景。隨著后期剪輯插入的陣陣鼓聲,非洲原野上一場大自然優勝劣汰的生動畫卷被展開。試想,如果該片攝影者的另一只眼睛沒有去關注獵豹,這種妙手偶得是不可能的。
運動構圖要在選擇中創新。創作,是指創新之作,但創新首先要善于選擇。無論高手還是新手,其實他們只做著一件事,那就是選擇。如拍攝故宮或者其他古代建筑,在大門開啟的表現手法上,很多紀錄片常見的畫面是兩扇大門莫名其妙地自己緩緩地、同時向兩邊打開,然后攝像機沿軌道向前移動,一道門,又一道門……大家幾乎都選擇這樣手法來表現。其實,我們還有更多的選擇,比如,推開古老厚重的大門,大可不必都采用“鬼推門”式。在拍攝時,完全可以以步速來推進鏡頭,抵近大門,讓斑駁的門釘大些、更大些,甚至可以充滿畫面,爾后突然減速或暫時停頓,接著大門徐徐打開……如果此時再伴有門軸的吱呀聲,這一畫面傳達給觀眾的可能更有時光荏苒的厚重歷史感。如此,能讓作者和觀眾一同身臨其境,體驗到大門被推開剎那間的那種神秘。
探索運動構圖離不開人體仿生學
人的眼球猶如六度穩定儀。人體仿生學告訴我們,人在上下、左右、前后的運動中,本可以穩定地觀察物體。但有人為了追求運動狀態,甚至讓攝影機人為地動,刻意制造倉皇和緊張,所謂讓鏡頭“飛一會兒”。
出現非常規、不穩定的鏡頭運動有時也是允許的。比如,記錄部隊演習的一些片段。拍攝沖鋒舟搶灘登陸,多采用前移伴隨的方式。由于攝影者本人同處于劇烈運動的狀態,常規的拍攝方法已經不可能。在開機狀態下,攝像機只能采取手提或背負。拍攝的畫面雖然抖動不穩定,但卻客觀地記錄了官兵沖鋒、跨越、隱蔽等不同狀態。因為這種不穩定鏡頭的運用和實際情境是吻合的。
而另一種非穩定狀態下的鏡頭運動是不成功的。比如,情勢本沒有那么緊張,卻刻意地抖動鏡頭,甚至故意不對焦,即使你參與的事件是真實的,但記錄下的畫面卻給人一種人為制造的印象。這種做法其客觀效果往往是虛假甚至是做作的。實際上,所謂非穩定狀態下鏡頭運動的合理性,是指在特定的情況下,只能采用非常規的辦法來實施,并不代表更多情景時的典型應用。
需要強調的是,在更多情況之下,要遵循人體仿生學視覺規律,拍攝景物應該和眼球所觀察到的狀態相一致。但在實踐當中,它卻最容易被忽視。比如,在搖擺的艦艇上拍攝,如果忽視或不善于借助人體本身具有的穩定優勢,那么拍攝的畫面和在固定在艦體上的監視器圖像沒什么兩樣。在監視器里,隨著艦體的搖晃,畫面上的海平面也隨之發生變化,而人站在晃動的甲板上極目遠眺,海平面依然是平的。因此,我們不能忽視人眼與生俱來之特征,應當通過拍攝手段還原人眼這一特性。
在央視播出的紀錄片《越過大洋的握手》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小噸位軍艦在航經某海域時遭遇狂風惡浪,艦體前后搖擺十分厲害,艦艏被海浪高高拋起時可以看到底部的球鼻艏,深埋入水中時能見到尾部的螺旋漿;在浪花和水霧中軍艦時隱時現,危難重重。這個經典鏡頭是攝影記者站在另一艘補給艦上抓拍到的。這一運動構圖的成功,取決于記者利用了萬噸補給艦在風浪中的穩定性,加之較好地調整控制身體的平衡來實現的。這個鏡頭被中央電視臺軍事節目片頭引用了20多年。
紀實體影片《泰坦尼克號》冰海沉船大災難片段,再現了歷史事件的驚心動魄。所有的運動構圖令人心悸,然而鏡頭本身卻異常穩定而冷靜。在反映中國海軍赴亞丁灣索馬里執行護航任務事跡的7集紀錄片《護航進行時》中,隨艦攝影記者從劈波斬浪的戰艦、騰空而起的直升機,以及穿行于波峰浪谷的沖鋒舟等不同位置,從人體仿生學角度出發,全方位、真實地記錄了中國海軍官兵打擊海盜的一個個精彩瞬間。該片在央視《軍事紀實》欄目播出后贏得觀眾廣泛贊譽。
人體穩定的視覺生理功能,為我們觀察事物提供了獨特的優勢,因此,不要輕易模仿“探頭”而忽視上蒼賜予我們的雙眼。運動構圖理論與實踐之探究永無止境,它將繼續被大大豐富和發展。借用電視紀錄片新秀和老牌達人之激勵名言:“將真實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