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設計30年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之困惑
孫嘉偉
【摘 要】通過分析當前藝術設計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困惑,結合教學感受試著闡述藝術設計創新與繼承的關系。對設計的認識和解讀,不能一味地停留在淺顯的層面上,去除糟粕和滌清雙目看到繁冗背后的本相與責任,這樣才能產生既有深厚的藝術修養底蘊,又有新的時代特點的藝術設計教育。
【關鍵詞】設計教育 理論和實踐 新思維
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現代藝術教育起步的年代,中國設計30年也許可以開始做一個初步總結,但是這個總結是一個逗號,而不是一個句號。我們不能否認現在中國設計教育面臨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是學術問題。設計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被學者們做出歸納和闡述是20世紀以來的產物,與世界先進國家不同,我國設計批評與設計自身在新時期內的發展勢頭相比很不相稱。設計從業人員多如牛毛,設計理論發展水平相當低,設計批評處于“無為”與“盲從”狀態,如若聽之任之,不喚起設計界乃至整個社會重視,輕視設計理論、忽略設計批評對我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所帶來的損失和負面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一、中國設計30年整體的歷史觀
古老中國,經過幾個世紀的繁榮,中國人享受了世世代代的贊譽與欣慕,直到清朝初年,中國還是亞洲最富裕的國家,歐洲列強學習的榜樣。當我們洋洋自得地以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人口眾多而自居之時,歐洲正風風火火地舉辦世界博覽會,展示著大機器批量生產的成果;當塞尚、羅丹、柯羅進行轟轟烈烈地創作時,敦煌寶藏卻被一個腐朽的道士拱手相送;當羅維設計出第一個可樂瓶子、賴特的“流水別墅”震撼西歐之時,中國卻經歷著空前的文化浩劫……正是這太多的不同,導致了中國現代設計的落后。新中國設計從國家項目開始,建國以后1959年的包括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中國十大建筑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建筑的重要轉折點,在中國設計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品?,F在去看人民大會堂,體量和設計的宏大感覺都還是非常好。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中國現代教育起步的年代。當時全國參與建造現代設計教育體系的就區區幾個院校:北京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華東的無錫輕工業學院、南方的廣州美術學院等?,F代設計從香港啟蒙,中國的設計最早是從平面設計開始突破的。1977年,香港政府組織了一個九個人的設計組到廣州來訪問和講課,那一次講課對廣州美院很多人來說沖擊很大。香港成了一個對中國設計思想產生重要影響的地方。
二、目前國內的設計教育,來自所謂“大學教育產業化”的政策
經濟發展得快,設計需求量就大,各個院校都意識到設計教育是美術學院的大專業,好多學院從純造型藝術轉向設計為主,造型藝術為輔的方向。全部這么轉向,未必正確,但卻是這二十年來的實際情況。目前國內的設計教育,問題很大。根源來自幾年前國內對高等院校和其他義務教育進行的教學改革,來自所謂“大學教育產業化”的政策。這個政策的內涵其實就是“以錢為綱”,教育朝錢看。其方法一個是建造龐大的大學,或者幾個大學合并在一起,或者把一個小小的、原本優質的大學突然擴大若干倍,從而大幅增加招生名額,多收學費。在所有大學增收學費的比例上,藝術、設計類的學費幾乎都是最高的。因此,為了能夠獲得更高的利潤,全國各種院校都開設計學科,并且把設計學科做大,主要是增加學院的經濟收入。全國一千多家綜合大學,工學院不必講了,連農學院、音樂學院,甚至醫學院都開設美術設計專業。“擴招”、“大學教育產業化”等政策出臺之后,全國的設計類學生總數以成倍的速度在增長。而教師人數、教材種類、教學設備并沒有相應的增加。 三、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一直是落后于現代制造業的實踐
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到了工作單位根本動不了手,是常見的現象。中國的現代制造業在迅速崛起,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幾乎沖擊著所有經濟領域和制造產業。而高等設計教育產出與中國制造業需求錯位的狀況非常嚴重。從數量、規模上來講,中國的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的確發展迅速,但是幾年前的盲目擴招帶來的設計教育過度膨脹,使專業設置與課程教學體系方面都出現嚴重的問題,大部分學校的專業設置基本集中在服裝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所謂通用設計的專業中,經過四年不合格的教育,畢業出來的大學生參與到設計行業中,用質量惡劣的設計污染我們的環境。國內的大、中、小城市的建筑與城市環境已經淪陷為廣告、招牌、招貼的海洋,中國的“月餅”、“棕子”超豪華的惡劣包裝已經成為國際包裝設計中最惡俗的典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此龐大的高等設計教育體系與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的地位形成著巨大的反差,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國和制造大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制造與銷售大國,家電制造與出口、家具制造與出口、服裝制造與出口、玩具制造與出口大國。一直到今天,中國仍然沒有培養出自己的汽車設計大師、家電設計大師、家具設計大師、服裝設計大師、玩具設計大師。
四、理論和實踐互為依托
就設計類專業而言,脫離理論的實踐,或脫離實踐的理論都是荒謬的。設計是一個實踐性很
強的專業,專業本身的這一特質,決定了其理論和實踐互為依托的關系。在技術和人文學科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脫離設計實踐的理論和脫離理論的設計實踐都很難獨立存在。我們現在身處信息時代,如果還將自己封閉在研究專題的狹小領域里,時間長了,一定會嚴重學術營養不良。如何利用現代科技工具,補充學術營養,是自己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中國設計發展到如今的亂像,是令人痛心疾首的。國名叫“China”,也是“陶瓷”之意,現在漫說日用磁、高級餐飲磁,就是廁所的潔具,也都是外國品牌縱橫天下。去年景德鎮在洛杉磯舉辦陶瓷展,最后是租了個倉庫像賣破爛一樣的推銷那些工藝陶瓷,看了讓人慚愧不已。
五、設計教育隊伍的建設要有新思維
由于當前教育管理制度的僵化,造成了藝術設計類型的教師資源枯竭、課程老化、僵化。目前設計教育體系的建造不是因為需要這些課程才開設,而是沿襲過去的習慣、按照現有人員的能力而開設的。設計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要隨市場、產業的變化而隨機應變。其次,本校畢業生留校任教,師資水準會因近親繁殖而退化,已是不爭的事實。再加上各個學院已鮮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沒有生氣缺少創新思維。再次,尤其要逐步提高社會大眾的設計審美水平。我們的基礎教育缺少設計審美和設計鑒賞內容,以致大眾對慘不忍睹的設計環境表現出冷漠與麻木。當然,設計教育行內也出現了可喜的變化,現在許多綜合性大學把藝術鑒賞課作為必修課,素質教育當中也提到了藝術修養問題。我們更需要教育界、文化界甚至政府的參與和支持,只有全社會來關心藝術設計,我國設計現狀才會有根本的改觀。
參考文獻:
[1]騰守堯.文化的邊緣.南京出版社,2006.
[2]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廣州美術出版社,1996,2.
[3]維新主義與設計污染.美術觀察,2006.
[4]尹定邦.設計學概論.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5]中國大陸藝術設計理論20年反思.美術觀察,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