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術語的四重二律背反

劉冬梅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二律背反 自我消解

[論文摘要]“社會主義現 實主義”術語由政治學概念與文學概念拼合而成。其內在特征存在四重二律背反。導致了20世紀30-7O年代中國的文學理論與創作實踐中的沖突、背離與自我消解的歷史必然。

當下重提“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似乎不合時宜,因為作為一種文藝思潮 、創作方法或批評標準,其使命早已結束 ;但若把它作為現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或“基本骨架” 看。時空距離正好提供了學術研究所需要的冷靜態度和闡釋空間。論者認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內在特征饈存在四重二律背反.出于“宣傳”“大眾”“理想”的政治需要而擯棄了客觀性、抽象了典型性、消解了個體性,一步步貼近虛美變形的 “浪漫化”,最終導致 了自我消解。追昔撫今,盡管康德早已指 出人類理性認識 的局限和二律背反的必然 。但文學理論和文學研究基本概念表述的規范性,仍需引起高度重視。

一、真實與訓誡的張力—— 對“客觀性”的消解

“客觀性 ”是 現實主義 的標 志性口號。廣義上來說 ,現實主義重視描寫 自然 。討論的是藝術與實在的關系,但作為時期概念則限于 l9世紀現實主義。對現實主義的反思幾乎與其濫觴同步。19世紀歐洲現實主義者亨利·詹姆士已經認識到方法上力求客觀,但實踐中難以完全實現。也是在這一點上,韋勒克毫不隱諱地指 出,所謂客觀再現中“就蘊含或者隱藏著說教。從理論上講,現實地完全再現會排斥任何種類的社會目的或宣傳……在描寫與開出藥方、真實與訓誡之間存在著一種張力.這種張力不能在邏輯上加以解決”③。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要求作家描寫生活“應該成為的樣子”,用社會主義精神“從思想上教育勞動人民”,實際是說作家不要客觀地反映現實 .而要通過藝術來進行黨性教育甚至美化現實。真實與訓誡 的矛盾不是在被克服,而是在有意擴大。

中國新文學現實主義運動一開始就表現 出重訓誡 、輕真實的傾向。五四文學“為人生”的主張 .強調的是與傳統文學并無二致的社會教化功能,新文學家力圖將寫實與開藥方“調和”到極致。“從社會的效用用文藝底感染力這些方面解釋……‘真實和 ‘感 動’只是一件事的兩種說法”④。革命文學披著激進理論外衣,將對寬泛社會生活的描寫限定為階級實踐的反映,創作上卻以蔣光慈式“革命浪漫諦克”昭示百事如意的好結果。所謂真實與客觀早 已被架空。1933年周揚介紹“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盡管于文末強調了“真實性”。但其要旨乃是要求作家從現實中找出時代發展的 “積極意義”.表現“未來的輪廓”和“可能存在的東西”⑤。根據這一邏輯 。“真實”等于“未來”和“可能”?!這與經典現實主義藝術原則已是南轅北轍。另一闡釋者胡風也強調“寫真實”.但同時還要求“主觀戰斗精神”的發揚。誠如夏志清先生所說 :“在胡風 的現實主義觀念里 ,有 許多 浪 漫主 義 的成分 。”⑥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更絲毫不回避“功利主義”的標簽。將文藝作為“有力的武器”,公開宣稱真實性就等同于政治性,客觀性成了政治話語隨意建構的游戲。即便“百花齊放”時期.秦兆陽主張“真實性和藝術性”統一、李和林提出“思想性和藝術性”一致 ,或是邵荃麟的“中間人”:讓會主義現實主義 一學術語的四重物論”,以及“撥亂反正”時期對“寫真實”問題的重新討論。當代文藝理論的多次微調實際都沒能走出真實與訓誡的悖謬。文學“客觀性”的種種理論 預設依然成空。

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對 “典型性”的異變

賀拉斯“類型說”、19世紀德 、法文學史指稱神話傳統中具普遍性的偉大人物、巴爾扎克、喬治·桑和丹納談論的“社會典型”。以及別林斯基強調的具有時代特征的人物 .甚至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的經典定義,“典型”指的都是“個體的人”。然而,從杜布羅留勃夫開始,“典型”被抽象為“正確思想 ”。社會 主義現實主義的權威解釋者謝爾賓納則變換為從“大量現象、性格和生活的特點中選擇最本質的、最典型的東西”⑦“典型”成了由現實過渡到理想、由現象過渡到本質的橋梁。如果作家沒有按照正確世界觀的指導對現存事物加以創造性地再現。那就是站錯了階級立場。其作品及人物也就不具有典型性。由此,“典型”“典型性”成 了中心政治問題 。

“五四”新文學和“革命文學”尚未涉及典型人物 的塑造 .“唯物辯 證法創作方法 ”以概念化 、公式化 的機械方式表現階級“本質”。也沒有塑造出典型人物性格:直至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提倡。才開始了對 “典型”問題的關注 。擅長描寫都市戀情的茅盾開始 自覺運用階級分析法 .“全景 式”地把握中國政治經濟整體面貌。幾組階級對立關系的描寫成為了《子夜》(1939)的結構重心,而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1948)對階級斗爭場景和典型人物命運的處理,顯律背然得益于《講話》的綱領式闡發:“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 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 ,更典型。更理想 ,因此就更帶普遍性。”⑧按照六 個 “更 ”的評 價標 準 塑造 出 的“典型”人物 。不在于他真實可感 ,而是可以“幫助群眾推動歷史的前進”。與理想相關 ,當然只能 以光 明和歌頌 為主 ,以正 面人 物 為主 。“十七年 ”文學 對英 雄形 象 的集 中塑造 .以及文革 中“三突 出”原則 的確立.都是這一推理的延續。

三、世界觀與創作方法的悖謬—— 對“浪漫化”的引入

關于世界觀與創作方法的論述始 自高爾基《俄國文學史》,它確立了蘇俄文學理論體系的文學本質觀:文學是階級關系的忠實反映。文學的功能是階級宣傳的手段;并把浪漫主義分為“個人主義的浪漫主義”(消極 浪漫主 義 )和 “社會性 的浪漫 主義 ”(積極浪漫主義 )。作 為藝術思維 和藝術表現的基本原則 ,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并沒有高下之分。在“社會主義”這個哲學世界觀范疇的概念掩飾之下,蘇俄文學理論大肆借用 “浪漫 化”手段—— 18世紀末 德 國浪漫主義詩人諾瓦利斯的主張:“浪漫化不是別的 。就是質的生成 。低級的自我通過浪漫化與更高更完美的 自我 同一起來 。所 以。我們自己就如像這樣一個質的生成飛躍的系列 。”⑨日丹諾夫主張革命 的浪漫主義應當作 為社會 主義現 實主義的一 個組成 部分 ,高爾基在《論流暢》中更稱革命浪漫主義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化名。用“浪漫化”手法將無產階級世界觀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統一起來,這種主觀處理對中國影響至深。

起初.“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辯證物法創作方法”的批判武器被引入,用以駁斥辯證唯物法創作方法將哲學方法與藝術方法混淆.將階級 的世界觀轉化為呆板的藝術創造法則 。然而,論者認為這兩個概念存在同樣的弊病:用“抽象的煩瑣哲學的公式去繩一切作家的作品。他們對于一個作品的評價并不根據于那作 品的客觀的真實性,現實主義和感動力量之多寡,而只根據作者的主觀態度如何,即:作者的世界觀(方法)是否和他們的相合。他們所提出的藝術 的方法 簡直就是 關 于創 作 問題 的指令,憲法。” 周揚這段批評唯物辯證法創作方法的文字.完全可以用來指稱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缺失:以哲學認識論取代審美認識論.用世界觀的正確與否來評判藝術水準的高低.從而造成對作家創造性的規范拘束。并不惜以政治斗爭、群眾斗爭等“組織懲罰”的形式處理文藝問題。《講話》反復強調文藝工作者的“立場 問題 、態度問題”.強調“動機”和“效果 ”,意指為了確保世界觀的“正確”.為了達到宣傳普及的社會效果 ,思想大躍進式的“浪漫化 ”是允許的,也是必須的。由此,才會有 1958年“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原則 的出爐,茅盾更直接把周揚 曾定義的“英雄 主義 時代”代之以“革命浪漫主義的時代 ”⑩,把英雄 主義 的理想推 向共產 主義 的憧憬。不管周揚、毛澤東、茅盾如何表述,其實都采納了“浪漫化”的操作程式:賦予普遍的東西本質的意義.使落俗套的東西披上神秘的政治外衣,使熟知的東西恢復未知的尊嚴 ,使有 限的東西重歸無 限—— 這樣 ,才能達到“更高更完美”的“質的飛躍 ”。 四 、個體與群體的拼合——以“人民性”為標準

文學批評的“人民性”概念同樣取 自蘇俄。別林斯基把“人民性”理解為民族性,杜勃羅留波夫解釋為“表現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愿望服務”,并首先將人民性 與現實主義聯系起來 。對 “人民性 ”的階級分析則來 自列寧關于一個時代有兩種文化的理論 :統治階級的文化和被統治階級的文化。所謂“藝術是屬于人民的”——“人民”指的是“廣大勞動群眾”。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要求 “用社會主義精神從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勞動人民”。使得人民性與階級性、黨性的聯系更為緊密。

1918年胡適發表《論易 卜生主義》,宣揚“個性”“個人的自由獨立精神”“不從眾的主體性原則,周作人《人的文學》提出“從個人做起”的“人道 主義”文學精神 ,體現了五四新文學努力接 近西方人文精神的主觀意圖。然而很少人注意到,周作人在首倡之初業已聲 明.“人 的文學”更愿意寫 “正面的”“理想生活 ,或人間上達的可能性”。這多么接近無產階級的文學設想 !由“個體過渡到“群體 ”.由“人 的文學”“平 民文學過渡到“普羅文學”.沒有任何 障礙。革命文學主將要求作家題材“從英雄主義的個人主義轉到集體主義”(錢杏酈 《一九三。年一月創作評》);茅盾則將五四空泛的“為人生”具體限定“一社會一民族的人生”(《現在文學家的責任是什么》);瞿秋自從“黨的文學原則”的政治高度規定文學不是個人社會主義現實 主義 支 學術語的四重的 ,而應成 為無 產階級總事業 的齒 輪和螺絲釘。由此,中國現代文學運動從理論準備上徹底 由“個人 ”轉 向了“集體 ”和“階級”。集體如何體現呢?瞿秋白的回答是集體等于大眾,又具體代指“普洛大眾”“工農貧民無產階級大眾”@。進一步演進,“什么叫做大眾化呢?就是我們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這里的“大眾”是有著嚴格等級區分的集合概念,包括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四個等級。歷史的主人和革命的主力則是工農兵,文學宣傳普及的主體和對象也應該是工農兵.因此要以“人民文學”“工農兵文學取代“人的文學”,同時顛覆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啟蒙地位。創作主體與接受主體的“人民性”標準,促使大部分作家迅速轉換話語方式 ,以“人民知識分子”的身份激情禮贊群體力量。長篇歷史小說高峰過后,短篇小說、朗誦詩和秧歌劇 日漸昌盛.賀敬之、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詩和劉白羽、秦牧、楊朔的抒情散文模式 。其抒情主人公 “我”實質是“人 民性 ”的表征 ,而樣板戲 的政 治寓言更是黨性 、階級性 、人民性 的“集體狂歡”,與新文學 的初衷背道而馳 。

注釋:

①孟繁華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來源與在中國的接受”,載《廣播電視大學學》1998年第 4期。

②參見陳順馨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接受與轉化》,安徽教育出版社 20o0年版

③[美]韋勒克:《批評的概念》第 232—233頁,張金言譯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1999年版。

④俞平伯:“文藝雜論”,載《小說月報》14卷 4號。

⑤④周 揚:“關于‘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載《現代》第四卷第一期。

⑥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第 217頁,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

⑦謝爾賓納 :“文學與現實”,載《文學理論譯叢》(第一律背反輯合訂本)第240頁,[上海]新文藝出版社 1956年版。

⑧⑩《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63、851頁,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⑨諾瓦利斯:《斷片》,轉引自劉小楓:《詩化哲學》第3頁,山東文藝出版社 1986年版。

⑥文藝報編輯部編:《論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第33頁,作家出版社 1958年版。

⑩周作人:《人的文學》,載《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第 195-196頁,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⑩《瞿秋白文集》(第三卷)第 188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⑩李揚 :《抗爭宿命之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1942—1976)”研究》第 169頁,[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