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義建筑在中國和西方
佚名
【作 者】戈蒂娜
【作者簡介】戈蒂娜,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碩士研究生。(北京100084)
【內容提要】該文首先提出與古典主義相對應的新古典主義概念,接著對在中國和西方發生的四次新古典主義建筑現象從時間,社會背景,建筑風格,建筑類型,當時的社會需求和社會意義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最后通過時間上的縱向比較和空間上的橫向比較得出結論。從而對時下流行的“新古典主義”一詞,進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摘 要 題】建筑
【關 鍵 詞】新古典主義/建筑/中國/西方
【正 文】
新古典主義是與古典主義相對應的概念,而古典主義指的是地中海文化中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建筑風格,甚至還包括古埃及和哥特建筑。
在西方建筑史上,曾出現過兩次新古典主義建筑現象。一次是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末期(1750~1900年);另一次是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事實上,古典主義建筑的復興思潮從16~17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就曾出現過,時衰時盛,直到今天,這種復古思潮作為一個非主流的建筑風格仍在延續。而在中國,恰恰也同樣出現了兩次所謂的新古典主義風潮,一次是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另一次是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
1四次新古典主義建筑現象概述
1. 1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義
18世紀的歐洲,正值資本主義早期的啟蒙運動,啟蒙思想家們代表資產階級各階層的利益,極力倡導資產階級“人性論”,宣揚“自由”、“平等”、“博愛”。正是這種對民主共和的向往,喚起了人們對古希臘古羅馬的禮贊。新興資產階級趁機借用古典的外衣扮演進步的英雄角色。
而另一方面,18世紀前的歐洲,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風格盛行一時,貴族生活日益腐化墮落,他們在建筑上大量使用繁瑣的裝飾與貴重金屬的鑲嵌,引起新興資產階級的極端厭惡。這種建筑風格在資產階級看來顯然束縛了建筑的創造性,不適合新時代的藝術觀。
啟蒙運動思想和過分矯飾的洛可可式室內裝飾,促使18世紀的建筑師們意識到其所處時代的崛起和動蕩的性質。在他們探求新建筑形式的過程中,希望通過對古代精密的重新估價來探索一種真正的風格,而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筑遺產無疑成為當時的創作源泉。
由此引起的考古發掘,更使得當時的建筑師們能夠把文藝復興所依據的維特魯威的古典主義教義與實際的廢墟結合起來,進行對照研究。18世紀前期古羅馬城市埃爾庫拉諾和龐貝遺址的發現及挖掘,鼓舞著人們很快探查擴展到位于西西里島和希臘的古希臘遺址。接著一篇篇詳盡的考古報告傳遍歐洲,發掘出來的希臘羅馬藝術珍品被運送到各大博物館。18世紀后半葉到19世紀的考古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1. 2西方第二次新古典主義
從1939年以來,人們逐漸發現現代運動包含嚴重的內在缺陷,人們對千篇一律的玻璃盒子和“國際式”怨聲載道,特別是國際式給歐洲的傳統都市和傳統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公眾對保存和環境的觀念徹底改變,從對廢氣和丑陋的戰前城市環境的普遍敵意到把這種環境當作“遺產”以一種浪漫主義和懷舊態度加以接受。這使建筑師進入一種新的建筑思想氛圍,一種使建筑師們有可能討論現代古典主義建筑的氛圍。
現代的新古典主義是在不同的傳統文化和地區文化的基礎上,以傳統建筑和城市肌理的形式和手法去解決現代建筑的功能要求,以期達到恢復傳統都市生活的目的。英國建筑師波菲羅斯認為,“古典主義是在傳統的滋養下的一種自由意志的哲學”。由于現代運動的影響,使人們長期錯誤的把古典和傳統當作“過時的時尚”來看待,而新古典主義正是要向人們證明,古典主義不是一種時尚,是永遠現代的;是能在任何社會發展過程中揭示人與自然,人與人造自然的最基本的關系,而同時又能適應新的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現代主義從一開始試圖探索一種新的民主的理解,而后來卻違背了人們在都市生活環境中所應保持的一些永恒的原則。而新古典主義則是一個新的傳統與民主結合的最佳產物。
1. 3中國第一次新古典主義
在中國,第一批新古典主義建筑是隨著殖民主義所強加的文化殖民出現的。1840年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打開國門建立沿海通商口岸。開埠后,各個沿海城市都劃分出特定的租界區。租界區內,西方殖民者建造起他們本國的西式建筑。
當時的歐美,正是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義占據建筑領域的主導地位,但這些建筑并未立即出現在中國的租界區。第一批西式建筑,極少經過正規建筑師設計。一般都是由外僑自己設計繪圖,就地取材并用中國傳統的建筑技術由中國工匠加以修改。隨著西方正統建筑師的姍姍來遲,真正的正統學院派的西方新古典主義建筑才出現在我國各沿海通商城市。其中,許多具有皇家建筑師學會會員資格的西方建筑師來到中國,這些高水平的建筑師在中國的作品(如1923年上海的匯豐銀行)完全能夠與歐美第一流的學院派復古建筑相媲美。
而推動近代中國新古典主義建筑思潮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是從國外留學歸來的中國第一代建筑師。他們中的大多數受教于西方舊的建筑教育體制,即受到西方學院派復古建筑思潮的強烈熏陶,回國后,很自然的成為西方復古主義建筑設計的又一支生力軍。事實上,他們的一些作品在設計水平上已完全可以同當時外國建筑師的復古建筑作品相抗衡。
各式殖民建筑對中國,尤其對中國沿海城市的建筑影響頗深,在20世紀30年代達到鼎盛。如上海、大連、哈爾濱、青島、廣州,沈陽等城市,這些西方古典主義風格甚至成為這些城市的“文脈”。
1. 4中國第二次新古典主義
中國的第二次新古典主義風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直到今天余波未止。如果說中國的第一次新古典主義建筑似乎是兩方殖民主義強加的產物,那么第二次的新古典主義建筑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自發或主動的。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讓一小部分人先富起來”,使得這些人在物質富裕的情況下,進一步追求非物質層面的精神和文化生活。而此時正是中國建筑的空前的建設高潮,面對巨大的建筑需求和剛剛起步的經濟,再加上數量不多水平有限的建筑師隊伍,80年代的建筑大多是以簡單的幾何形體組合的、符合實用經濟美觀原則的、樸素的國際式盒子。這些建筑普遍風格單一、沒有個性,缺少建筑細部,顯然無法滿足這些“農民”企業家的精神需求,他們渴望一種新的建筑形式來滿足其對高尚生活的追求,而我國目前的大眾建筑審美水平普遍不高,人們對建筑藝術的理解較為膚淺,不了解現代建筑的發展過程和發展方向。對運用現代材料、技術,符合當代美學原則,表現先進文化的現代建筑之美,認識不足或認為高不可攀。相反,典雅精致、構圖嚴謹、裝飾性強、豪華高貴的“歐式建筑”卻很容易被接受;那些原來象征至高無上的皇權、神權的柱廊、穹頂或凱旋門式的建筑語言正可以用來顯示這些人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
由此,“歐式建筑”在大眾的眼中變成了一種高尚生活的象征,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歐陸旋風”。這種所謂的歐式風格建筑大都是把西洋古典建筑的某種柱式、線腳、山花甚至穹隆圓頂等造型元素,直接運用到立面設計中,而這些造型元素各自及整體的構圖比例、組合關系往往不嚴格遵循古典建筑的原則和章法,隨機性大,設計質量普遍不高。
2四次新古典主義建筑現象的比較研究
從對四次新古典主義建筑現象的比較,我們可以清晰的推導出以下結論(圖1、表1)。
圖1 四次新古典主義史建筑現象的比較分析圖
表1四次新古典主義建筑現象的比較結論 項目 時間 社會背景 建筑風格 建筑類型 社會需求 社會意義
名稱
第 18世紀 1 過分矯飾的洛可 相對樸實均 1 為資產階級服 1 宣揚政治理想; 1 對維特魯威古典理論的
一 下半葉 可室內裝飾; 衡適度宏偉 務的國會,法 2 適應資產階級社會新 學習與合宜演變;
次 至19世 2 新興資產階級的 結構理性的 院,銀行,交易 機構的需求; 2 運用恰當的表現方法和
新 紀末 啟蒙思想(政治 純粹 所,博物館,劇 3“帝國主義”軍功武 有區別的外觀來適應不
古 理想); 院等公共建筑 威。 同建筑類型;
西 典 3 考古挖掘的顯著 2 拿破侖時期的 3 滿足資產階級社會對新
主 成績; 紀念性建筑 機構的需要,表現復雜的
義 4 拿破侖的“帝國 社會任務。
主義”時代。
方 第 20世紀 1 現代主義的國際 簡化寫意 1 辦公樓,博物 1 對現代主義建筑現實 1 肯定其文化和美學價值
二 50~60年 格局千篇一律; 抽象隱喻 館,博覽會,會 的求正; 并大膽革新;
次 代至今 2 對傳統城市的嚴 歷史感文 議中心等公共 2 文化和歷史情結的需 2 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
新 重破壞; 化縱深感 建筑 求。 人與自然的關系;
古 3 公眾對戰前城市 2 各種住宅和別 3 尋求新的傳統與現代主
曲 環境的態度和觀 墅 義民主的最佳結合。
主 念的轉變。 3 裝飾
義
19世紀 1 鴉片戰爭后的西 相對樸實均 1 領事館,銀行, 1 西方人按照自己的習 1 西方殖民強加的產物;
第 末至20 方殖民入侵; 衡適度宏偉 洋行建筑 慣建造房屋; 2 形成沿海城市獨特的城
一 世紀初 2 沿海城市建立通 結構理性的 2 教會學校 2 把西方建筑形式當作 市文脈。
次 商口岸并劃定租 純粹 殖民政治的注釋。
新 界區
古 3 接受學院派教育
典 的第一代中國建
中 主 筑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