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民族聲樂經典作品的人文價值和審美價值
包向紅
論文關鍵詞: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民族聲樂經典作品 人文價值 審美價值
論文摘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宛如一陣春風吹過。全國社會各個方面出現嶄新的面貌,民主自由的氣氛日益濃厚,人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現實社會和生活,歌曲的創作更加強調了中國民族風格與特色,人的真情實感重新回到歌曲中來。與“文革”時期的作品相比,這時期的民族聲樂強烈地追求真實,抒發真摯自然的情感,展現人性的質樸與純真,人們感到了人的存在、人的價值,作品中活生生的人,個人的情感,人的愛情、友情、鄉情、思念之情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向往都以嶄新的面貌表現出來了。這一時期人的價值與尊嚴、自由與理想、精神與欲求的回歸上,歌曲用形象、生動和直接的表現形式都達到了新的水平。
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文明的古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一世紀,是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中國人民以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為基礎,憑借勤勞與智慧,在不到百年的時間里寫下了輝煌而繁榮的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發展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宛如一陣春風吹過。全國社會各個方面出現嶄新的面貌,民主自由的氣氛日益濃厚,人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現實社會和生活,歌曲的創作更加強調了中國民族風格與特色,人的真情實感重新回到歌曲中來。與“文革”時期的作品相比,這時期的民族聲樂強烈地追求真實,抒發真摯自然的情感,展現人性的質樸與純真,人們感到了人的存在、人的價值,作品中活生生的人,個人的情感,人的愛情、友情、鄉情、思念之情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都以嶄新的面貌表現出來了。這一時期人的價值與尊嚴、自由與理想、精神與欲求的回歸上,歌曲用形象、生動和直接的表現形式都達到了新的水平。詞曲作者們迸發出極高的創作熱情來謳歌時代、贊美生活,加速了人們這期間審美意識轉變的進程,創作的許多經典聲樂作品都是非常具有人文價值的。
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歌曲的人文價值體現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聲樂作品,著重表現人的主題是謳歌人的尊嚴和解放,提倡人性和人情美等內容,是這一時期我國藝術歌曲創作的一大特色。如尚德義的《老師,每當我想起你》,谷建芬的《那就是我》,徐沛東的《我像雪花天上來》,等等,均以其真摯的感情、生動的描繪和優美的旋律充分地滿足了人們抒情與心靈釋放的需要。在國家重點項目《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以及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五大集成”編輯工作的推動下,全國范圍內又形成一次搜集整理民間音樂的高潮。同時,少數民族音樂的搜集整理工作也更加全面、深入、細致。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偉大國度,不同的地域環境形成了不同的音樂風格,這些形成于人們日常的生活習慣、感情表現、言語特征等的音樂語言,匯聚成為八十年代藝術歌曲創作者們取之不竭的、蘊含著豐富創作養分的音樂寶藏。這些充滿民族特色的民歌也充分地反映了八十年代各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文特點。如八十年代初期,白潔作詞、王和聲作曲的《草原夜色美》,歌曲以婉轉動聽的旋律和富于詩情畫意的歌詞,通過對草原夜色的贊美,抒發了草原人民對草原的熱愛;歌曲悠揚的旋律線條和襯詞“啊哈嗬”的運用,使歌曲具有濃郁的蒙族民歌的風格。還有發表于《音樂創作》1986年第3期,由張世榮作詞、樊祖蔭作曲的歌曲《牧野的早晨》,這是一首清新、優美的抒情歌曲,似一幅優美淡雅的風景畫,通過對草原晨曦的描畫,歌頌了牧民幸福、溫怒、歡騰的生活。再看發表于《山東歌聲》1982年第1期,由孫洪威作詞、金西作曲的《請到沂蒙看金秋》,歌曲通過對革命老區沂蒙山區金秋時節如畫如歌的風景的描繪,表達了沂蒙山區人民在獲得大豐收后心中充滿歡樂、自豪、喜悅的感情:歌曲節奏歡快,熱情活潑,不論是歌詞的語言還是旋律都具有濃郁的山東民歌的風格特點。再如創作于八十年代后期,由倪維德作詞、魏巍作曲的《哈達似的白云》,整首歌采用了西藏民歌的音調,具有濃厚的藏族特色。
有些歌曲也體現著其特殊的人文價值。“人文”其實并不玄乎,它就是“文化”,就是我們常言的“素質”,就是一種根植于內心的養成,一種無須他人提醒的自覺,一種承認約束的自由,一種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善良。誠如梁曉聲所說:“在高層面,它關乎這個國家的公平、正義;在最樸素的層面,人文就在我們的尋常生活里,就在我們人和人的關系中,就在我們人性的質地中,就在我們心靈的細胞中。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都可稱為人文。具有價值的美好的人文都可以稱之其具有人文價值。”
比如歌曲《祖國,慈祥的母親》。它是一首優秀的抒情歌曲,這首歌曲用凝練的筆觸、濃郁的感情抒發了中華兒女對祖國母親的感激之情和無限忠誠。歌曲自問世以來,一直廣為流傳,是音樂會必演曲目。它以祖國母親為題材,運用線條細膩的音樂語言,通過深沉而寬厚的演唱,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不僅是作曲家、詞作家,而且是全國人民對祖國慈祥母親的愛戴之情。
《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曲以“小時候媽媽對我講”開始,通篇質樸深情,如敘家常,表現了主人公對大海、故鄉和母親的真摯感情。
這首歌在國內多次獲獎,在國外也有相當大的影響。這首歌寫出了中國人深沉的愛,愛大海、愛故鄉、愛祖國、愛母親、愛生活,它是人們愛的寄托。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這一時期眾多歌曲中一首優秀的歌曲。作者將我國南北方民族的風格糅和在一起,創造出了一個極為生動而樸實的音樂主題,富有濃厚的鄉土色彩,生動地描繪出了八十年代中國農村實行新的經濟政策后所帶來的興旺景象和廣大農民喜氣洋洋,對農業實行現代化前景充滿希望的心情。這首歌的音樂語言生動、曲調新穎、健康向上,因而給人以鼓舞和力量,深受群眾的喜愛,成為反映農村題材的一支優秀歌曲。
《我和我的祖國》也是一首歌頌偉大祖國的優秀歌曲。其歌詞淳樸秀美,歌曲旋律流暢抒情,特別是采用了圓舞曲的結構,更為歌曲增添了藝術魅力,在廣大群眾中廣為流傳。
《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是八十年代初期風靡全國的歌曲。“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偉大的祖國該有多么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會唱,而且至今印象深刻。為什么?因為不僅當時他們都屬于“年輕的朋友”,而且誕生的背景特殊,加上旋律優美,語言樸實,寓意深遠,催人向上,令人終生難忘。
《難忘今宵》,作者只想大年三十除夕晚會,家家戶戶的人都是要看的。各家的情況雖然不同,但是中國人都把這一天晚上安排得最溫馨、最高興。團聚、祥和、祝福,大概家家如此,要概括和表達這時人們的感情,認為億萬人最一致的就是這句話:共同祝愿祖國好。這個“共同點”,引發了作者創作的“興奮點”,很自然的,就有了第一個句子“難忘今宵,難忘今宵,無論天涯與海角。”干什么呢?“神州萬里同懷抱,共祝愿,祖國好。”再轉而又想,這是咱們中國人最吉祥的一個夜晚,再來一段吧:“告別今宵……”就是這么簡單,《難忘今宵》誕生了。這首歌的歌詞言簡意賅、富有詩意、令人遐想,其旋律優美、婉轉,頗具有抒情色彩,表達了各民族人民情同手足,共同祝愿祖國繁榮昌盛的美好意愿。
《我愛你,中國》這首歌的歌詞采用我國傳統詞律“賦比興”的寫作手法,一詠三嘆,字句凝練。詞作者運用疊句、排比等手法,對祖國的春苗秋果、森林山川、田園莊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繪和細膩的刻畫,表達了海外游子對祖國的滿腔熱血和真摯的愛國主義情感。在新中國成立后,僑務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績,但由于極左思潮的影響,在較長一段時間里,華僑華人的地位與作用并未得到人們的充分理解。在十年動亂中,“海外關系”甚至被視為“反動關系”。粉碎“四人幫”之后,經過撥亂反正,一大批如《我愛你,中國》正面反映華僑華人的文藝作品破土而出。“我愛你碧波滾滾的南海,我愛你白雪飄飄的北國。我愛你森林無邊,我愛你群山巍峨……”盡管歌詞質樸無華,卻有動人心魄的激情。這曲《我愛你,中國》把海外游子眷念祖國的無限深情抒發得淋漓盡致。每當唱起這首歌,都能讓人體驗到一派噴涌而出的激情,讓每一個炎黃子孫心中都蕩漾著對祖國的崇高之愛。
《軍港之夜》、《海風啊海風》、《在那水天相連的地方》等,從這些旋律里我們能聽到海的風,海的浪,海的心跳,能感受到海軍的苦、海軍的甜、海軍的情懷。作者劉詩召不僅感受到大海的脈搏,而且感受到人海的脈搏。1988年,社會處于一個人情淡漠的時期,一個上中學的小女孩腎壞死,需要大筆錢做換腎手術,她幸運地得到了無數好心人的幫助,獲得了第二次生命。一朵小小的浪花激起了作曲家的千層疊浪。一種對愛的感動和對愛的期望,他揮筆而就《愛的奉獻》,打開了無數人緊閉的心門,點亮無數人塵封的心燈。祖國的成長中也有苦難,大海的性格中也有狂暴,水兵的生活里也有艱苦,人情的感受里也有淡漠。然而更觸動劉詩召的是恢弘的景象、輕柔的意境、浪漫的心情和溫情的感受。因為他知道光亮更具穿透力,真善美更有震撼力。
這些歌都從歌詞、旋律、含義上深深地體現出其濃厚的人文價值,或對祖國家鄉的熱愛,或對幸福生活的謳歌,或對人心的贊美,或對軍人的崇敬。
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經典作品的審美價值體現
二十世紀后期是中國走向世界,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時代,改革開放使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發展速度迅猛,文藝也出現了空前的民主和層出不盡的藝術內容和形式。老百姓在這一階段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欣喜,市場經濟這個有力的杠桿作用,使人們逐漸擺脫了過去整齊劃一的模式,傳媒技術的進步、現代技術的進步改變了演員與觀眾的交流溝通的方式,使人們的欣賞水平和審美意識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們的審美意識出現了個性化傾向。從審美客體的角度來看,在日新月異的時代中,在中西文化進入了大交融的時代中,原汁原味的傳統民族聲樂已不能被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完全接受。在這種情況下,民族聲樂以其特有的規則,鮮明的個性化色彩,增強了它的競爭能力。民族聲樂在其發展中選擇了自己美的追求及欣賞習慣,同時它又來自于人們變化了的觀念、思維和生活節奏映出的審美感受。
一個時代的政治與經濟狀況,思想與文化思潮,以及時尚潮流,等等,無疑會對音樂家的生活狀態、情感體驗、思想意識、審美趣味等產生影響。在這種具有時代特征的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音樂家創作的音樂作品自然地會體現出其所處時代的特征。也就是說,時代風格是一個特定時代的音樂家們在其創作中由某種共同的思想傾向、藝術觀點、審美理想和相近的藝術手法而構成的共同的藝術特色。八十年代的中國正處于偉大的變革時期,這場變革從經濟基礎蔓延到整個上層建筑,幾乎影響了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變革,既是我國當前物質生活的基本特點,又是人們精神生活的基本特點。這種變革體現在音樂家身上的則是音樂創作觀念的變化。雖然這種變化在每一位音樂家身上的表現不盡相同,但由于這變化發生在同一個社會變革的歷史背景之下,因此我們仍可看到一些基本的共同的變化趨勢,即音樂家主體意識的自覺和對音樂藝術主體性認識的加強。隨著這種對人的主體性的重視和對音樂藝術主體性認識加強,八十年代中國藝術工作者一方面揭示處于新時期變革中的人們真實的心靈世界,另一方面將自己的真情實感帶入作曲之中。作曲家們以人們熟悉的民歌、小調為素材,運用現代的思維方式和作曲手法,創作出的旋律和伴奏帶有明顯的抒情色彩的個人風格:從主題內容上講,有懷念革命領袖的,如《周總理,你在哪里》、《補衣歌》等;有歌唱幸福家園的,如《月光下的鳳尾竹》、《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等;有贊美幸福愛情的,如《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假如你要認識我》等。 作曲家尚德義運用花腔藝術,創作的中國藝術歌曲所體現出的個人風格。如《火把節的歡樂》,作曲家準確地將明快、活潑的彝族民間音樂“弦子”流暢的連續八分音符的節奏音型貫串歌曲始終,經過提煉、加工,將彝族民歌的旋律特點與花腔華麗輕快、玲瓏剔透的音質巧妙地結合,別有一番風味和特色。他的創作使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自八十年代以來又增添了一顆璀璨的明珠,體現出了這一時期非常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如孫中明作詞、陶思耀作曲、鄒建平配伴奏的歌曲《啊!中國的土地》,主森作詞、周德明作曲的歌曲《報答》,高澤順作詞、陸祖龍和王曉君作曲的歌曲《長城永在我心上》:任志萍作詞、施光南作曲的歌曲《多情的土地》,萬磊峰作詞、施光南作曲、吳慰云配伴奏的歌曲《奉獻給親愛的祖國》,王持久作詞、朱嘉琪作曲、張巍配伴奏的歌曲《古老的歌》,小光作詞、谷建芬作曲的歌曲《那就是我》,王曉嶺作詞、延生和劉莊作曲的歌曲《我愛你,祖國的明天》,蘇阿芒作詞、敖昌群作曲的歌曲《我愛你中華》,張葬作詞、秦詠誠作曲、伊彬配伴奏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國》,曹勇作詞、士心作曲、樊祖蔭配伴奏的歌曲《我們是黃河泰山》,朱樺作詞、劉青作曲、周也乘配伴奏的歌曲《獻給祖國的歌》,等等,這些歌曲既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的愛的那種純樸而炙熱的激情,又表現了新時期全國人民對祖國的真摯情感,以及那種朝氣蓬勃、樂觀向上、富于進取的精神面貌,這類藝術歌曲在整個八十年代的藝術歌曲創作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由小光作詞、士心作曲、周也程配伴奏的歌曲《你會愛上它》,歌曲旋律帶有青海“花兒”的音調特征,使這首歌曲具有鮮明的西北地區音樂的風格特征。再如朱嘉琪創作的歌曲《古老的歌》,歌曲旋律具有鮮明的四川民歌的韻味;黃向柏作詞、崔三明作曲、嚴竹順配伴奏的歌曲《故鄉的小路》,歌曲旋律優美流暢,節奏活潑明快,充滿激情,有著鮮明的朝鮮族地區的民歌風格,這些優秀的新民歌聲樂作品,不僅使聽眾耳目一新,而且使作品的藝術境界得到升華,又充滿新的意蘊。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涌現出了大批優秀的演唱家,許多歌唱家是非常具有個人風格的,他們的個人風格體現出了這一時期非常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或者說是中國民歌和具有民族風格創作歌曲培養出了大批的優秀演唱家,如殷秀梅、董文華、彭麗媛、張也、蔣大為、閻維文等,他們的美學風格和演唱技法日趨完善,從理論和實踐方面有了全新的提高,從而使民族聲樂向著高層次、高水平發展邁進。他們演唱技巧高超、方法靈活多樣,以高深的藝術修養來準確地把握、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完美地再現音樂形象。
彭麗媛,著名民族聲樂歌唱家。她是我國聲樂表演專業的首位碩士研究生,曾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早期以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喻戶曉,是當代民族聲樂唱法的杰出代表。她的演唱發聲位置高而靠前,音色明亮、甜美,采用整體共鳴,風格親切樸實自然。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演唱中,她結合科學的氣息、共鳴、位置等發聲技巧,綜合運用多種民族民間音調因素。如:第一句“我們的家鄉”開始的高音五度跳進用高位置共鳴、喉頭穩定的技巧結合在“家”字上的甩腔音調,音色既輕松明亮又帶有梆子腔的特色;而在后面的“一片高粱”處則配合旋律走向用南方戲曲的拖腔韻味演唱,并在歌曲一、二段的結尾處吸收了我國民間真聲換假聲的唱法,聲區轉換自然、不露痕跡;在演唱曲尾的高音G上則運用了明顯的打開喉嚨、深且有力的氣息支持等專業學院派技巧,使全曲的演唱具有清新的鄉土氣息和朝氣蓬勃的時代感。
李谷一,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她的演唱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聲音明亮、吐字清晰,風格秀氣柔美。她在歌唱中使用的“輕聲”、“氣聲”曾經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早期的學術界引起過爭論,但在人民大眾中深受歡迎。例如在她在成名作《鄉戀》中,使用充分舒展的拖腔,以帶著輕聲、氣聲的的腔調吐字發音,將歌曲從高音區層層跌落,最后消失于朦朧的鼻腔哼鳴。從她的歌聲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到從民族唱法向通俗唱法過渡的痕跡。
綜上所述,八十年代的中國民族聲樂作品在音樂風格上所體現出來的個人風格、時代風格和地域風格,演唱特色、人文特點都是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社會變革帶來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巨大改變對詞作家和作曲家還有演繹者的創作觀念、審美傾向的影響和人民群眾審美趣味多樣性的表現。從另一個方面則反映出八十年代中國藝術歌曲創作之繁榮。
[1]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編.全國民族聲樂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2]李曉貮.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3]王平.歌聲中的祖國.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8.
[4]韓勛國編著.歌唱教程.武漢測繪編輯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