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拉威爾《水的嬉戲》與德彪西《水中倒影》兩首鋼琴曲的和聲比
丁冰
: 內容摘要:文章主要從調性及和聲材料兩方面剖析拉威爾《水的嬉戲》和德彪西《水中倒影》這兩首鋼琴作品,比較了兩者在和聲手法應用上的異同,來說明鋼琴曲中印象主義走向成熟的特征。
關鍵詞:拉威爾 德彪西 水的嬉戲 水中倒影 調性 對置 平行 全音階
《水的嬉戲》(Jeux d’eau)是拉威爾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完成于1901年,主要描繪清晨的陽光映照在噴泉上所反射出來的景象。
《水中倒影》(Reflets dans I’eau)是德彪西在1905年所作的《意象集》第一集中的第一曲,主要描繪在靜靜的水面上,映出奇妙的倒影,吹起一陣清風,飄下一片樹葉,泛起微波漣漪,閃爍著鱗光,倒影時隱時現。
關于拉威爾《水的嬉戲》與德彪西《水中倒影》的和聲手法,筆者主要從調性與和聲材料兩方面進行比較。
一、調性
拉威爾《水的嬉戲》調性處理手法的特點,主要以功能性和聲進行明確全曲的中心調(E大調),同時又運用各種手法盡可能地削弱它的功能性,以增加色彩性,使調性處于模糊、不穩定的狀態。
如第1—4小節,第一主題在初次呈示時,和聲進行為E大調的Ⅰ9一Ⅳ7一#5Ⅴ9/Ⅳ一Ⅳ。在此雖然使用了功能性和聲進行來明確調性,但又用極不協和的Ⅰ9與Ⅳ7和弦,使之缺乏穩定性。第二主題(第19—23小節)旋律為#c自然小調,和聲卻在#f自然小調上,具有雙調性特點。
展開部是由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的素材發展而形成的兩個部分,除了最后引向再現的功能進行外,其余全部是色彩性和聲手法,如不同結構和弦的對置、同級和弦變化結構的對置、同主音大小調同級和弦的對置以及半減七和弦的連鎖進行等,這些手法的應用使得整個展開部的調性模糊不清。在引向再現部之前,功能性的和聲進行再次出現,即主調E大調的DD—Ⅴ/ⅵ—Ⅳ7—Ⅴ7,用此功能進行引向再現部,并最終在主七和弦上結束全曲。
德彪西的《水中倒影》在調性方面則體現出持續音調性、雙調性及多調性的特點,且用持續音來明確或強調全曲的調中心—bD大調。
如第1—3小節,低音聲部為bD和bA雙重持續音,明確了bD大調。在左手主、屬持續音的襯托下,右手聲部浮動的和弦主要在下屬功能領域進行,且指向不明確,主和弦也并未出現,調性只能通過持續音的方式來得到強調。這是第一主題。
在第24—29小節處,高低兩聲部之間音域被拉寬,這一音樂片段是由3個調性構成的3個織體層次。一開始,高聲部由bC大調的4個音“bG、bC、bB、bA”以波浪式音型滾動奏出,接著中聲部加入進來,在bF大調上作不完全的類似全音階的進行,這是第二主題。與此同時,低音聲部進入bA持續音,形成持續音調性——bA大調,這是原調bD大調的屬方向調性,在這個片段中3個調性重疊在一起,形成多調性。bA持續音一直持續到第35小節,在第36小節處進入bD音,回bD大調上,第一主題由此再現。不難看出,由持續音調性暗示的段落結構的劃分。這就構成了具有三部性意義的呈示部。
在展開部里,調性不但具有持續音調性、雙調性的特征,還通過屬七、減七、屬九和弦對置、全音階和弦的使用,以及調性的瞬間切換來造成調性的不穩定、游移。
在再現部出來之前兩小節,低音聲部用bD調(主調)屬長音做準備,引向再現。bD、bA主屬持續音若隱若現于其中,再次鞏固、明確了全曲的中心調,并結束全曲。
可以說,德彪西在此曲中通過bD持續音調性——調性的游移——bD持續音調性的轉換,來暗示此首作品曲式結構的三部性原則。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兩首作品在調性的處理上有其相似之處,即全曲均有一個中心調,所處的部位均在呈示部與再現部。不同的是明確主調的方式不一樣,拉威爾用功能性和聲進行來確立調性,德彪西則用持續音來確立調性。而在展開部則各自使用不同的方法盡可能地模糊調性,使展開部處于調性不安定的狀態。
二、和聲材料
1.對置
這種手法在兩首作品中都較為常見。在拉威爾《水的嬉戲》中和弦對置的手法可以分為:相同結構和弦的對置、不同結構和弦的對置、同級和弦變化結構的對置、同主音大小調同級和弦的對置。
(1)相同結構和弦的對置。如第4小節屬九變和弦的小三度對置(#5Ⅴ9/bⅡ— #5Ⅴ9/bⅦ—b5Ⅴ9/Ⅳ—b5Ⅴ9/ⅱ);第24小節兩個大九和弦的減四度對置(#D9—G9)。
(2)不同結構和弦的對置。如第31—33小節的#G9和弦與#F13和弦的大二度對置;第36小節#G減小七和弦與G大三和弦的增一度對置。
(3)同級和弦變化結構的對置。如第38小節#c小九和弦與#C減小七和弦的對置;第41小節#F小九和弦與#f減小七和弦的對置。
(4)同主音大小調同級和弦的對置。如第51小節#C大調的Ⅴ13和弦與#c小調b5Ⅴ9和弦的對置。
德彪西《水中倒影》中的對置手法主要使用了兩類:相同結構和弦的對置及不同結構和弦的對置。
(1)相同結構和弦的對置。如第59小節減七和弦的大二度對置(e減七—d減七);第62小節大屬九和弦的大二度對置(bE9—bD9)。
(2)不同結構和弦的對置。如第44—48小節,這里是bC全音階與bb小調的復合,在bC全音階的上方聲部,是bb小調主和弦與Ⅲ級增三和弦的對置;第54—55小節是大屬九和弦與屬七和弦的小三度對置(B9-D7)。
三、平行和弦
這也是兩首作品共同的和聲手法,但不如對置手法常見。
在拉威爾《水的嬉戲》中,第60小節為建立在#G持續音上的大三和弦平行進行,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些大三和弦的根音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全音階。
在德彪西的《水中倒影》中,第20—21小節為相距小三度的平行大屬九和弦進行。第67小節處,高聲部是相距大二度的四六和弦平行進行。
四、全音階
在拉威爾《水的嬉戲》中全音階材料的使用并不多見,只是偶爾用來點綴一下。例如,第6小節高音聲部的最后一串音以及第60小節和第68小節里較隱蔽的用法。
德彪西《水中倒影》中全音階素材的使用則較為突出。如第61小節及第64、65小節處的全音階和弦;第44—48小節全音階與bb小調的調性復合,以及以其他形式出現的全音階素材,如第28小節的三全音音列,第45及47小節的增三和弦的應用,這些都體現了德彪西對全音階的喜愛。
以上是關于兩首作品和聲的比較分析。筆者認為,兩首關于“水”的作品從它們產生的先后順序(李斯特晚期——拉威爾早期——德彪西印象主義成熟期)以及作品中和聲、旋律等音樂語言的特征上來看,反映了印象主義從萌芽到日趨成熟的一個過程。
參考文獻:
[1]楊民望.世界名曲欣賞(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1.
[2]上海音樂出版社編.音樂欣賞手冊續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3.
[3]桑桐著.和聲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4]楊通八,張韻璇.和聲復調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