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達斡爾族民間歌曲現狀調查研究
李斐斐
摘要:黑龍江省達斡爾族民間歌曲從體裁上可以分為扎恩達勒哈庫麥勒、烏欽、雅德根依若(“薩滿”歌曲)等形式。由于達斡爾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民歌的傳承也只是在生活中通過口傳心授的,沒有專門教授民歌演唱和創作的科班。如何在當今社會、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條件下繼續傳承和發展民間文化,這就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達斡爾族民間歌曲;體裁和形式;現狀研究;傳承發展
為了保護和傳承達斡爾族的優秀文化藝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呼聲高漲的背景下,筆者先后兩次深入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參加“首批國家級名錄‘哈庫麥勒’‘烏欽’”學術研討會”,走訪當地民間藝人,觀看“哈庫麥勒”“烏欽”傳承人集訓班學員匯報演出,對達斡爾族學校教育中的音樂教學進行實地考察,了解民間音樂在學校教育中的具體情況。后又深入莽格吐村與當地村民交流,采集原始形態的民間歌曲。對達斡爾族的民間音樂的現狀進行了初步的調查和研究,希望對保護傳統文化藝術進獻微薄之力。
中國是一個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達斡爾族是其中一個人數較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的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海拉爾南屯鄂溫克族自治旗、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郊區和所轄部分縣、以及新疆塔城地區,1990年統計人口數量有十二萬一千三百多人,其中黑龍江省有四萬兩千三百多人。
黑龍江省的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富拉爾基區、富裕縣、龍江縣、太來縣等地方,黑河市、呼蘭縣、訥河縣亦有居住。達斡爾族語言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沒有文字。
一、達斡爾族民間音樂的體裁和形式
黑龍江省達斡爾族民間歌曲從體裁上可以分為:扎恩達勒、哈庫麥勒、烏欽、雅德根依若(“薩滿”歌曲)等形式。
1.扎恩達勒
扎恩達勒,是一種類似山歌、小調體裁民間歌曲的統稱。這類歌曲通常是在人們放牧、砍柴、騎馬、踩黃花、踩柳蒿芽時即興唱的。傳統的達斡爾族民歌中,扎恩達勒可分為有詞的和無詞的兩種形式。
有詞的扎恩達勒根據曲調的固定程度可分為三種:
(1)詞曲固定的扎恩達勒,一般不允許隨意改動詞曲,它大多是在世代傳唱中經過不段完善保留下來的。
(2)曲調固定、即興填詞的扎恩達勒,通常表現為一曲多詞,具有較大的靈活性。歌者可在不同的場合即興填詞來表現不同內容。
(3)詞曲皆即興的扎恩達勒,歌手觸景生情即興詠唱的民歌,在詞曲的藝術上一般不夠完美,歌詞常用襯詞填充。
無詞的扎恩達勒是達斡爾族民歌中比較獨特的表現形式,是一種以“訥一呀 呢一呀”這種無實質意義的襯詞唱曲調的歌,多是即興演唱。在結構上比較有詞的扎恩達勒要小。
扎恩達勒是達斡爾族民歌的主體部分,也可以說是達斡爾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基礎。
2.“哈庫麥勒”歌舞
“哈庫麥勒”在內蒙古的達斡爾人稱“魯日格勒”。“哈庫麥勒”歌曲是在民間歌舞“哈庫麥勒”中演唱的歌曲。“哈庫麥勒”是以女子為主的群眾娛樂舞蹈,帶有很強的競技競智性,是一種有歌有舞,邊歌邊舞的形式。每逢佳節、豐收、親人團聚、慶祝活動,酒足飯飽之后便在家中跳起“哈庫麥勒”。 隨著時代的發展,近些年來舉行大型的“敖包會”“庫木勒”節上,“哈庫麥勒”表演的人數越來越多,許多男子也參加進來,發展成為室外的群眾性活動。這也說明“哈庫麥勒”在不斷的發展中。
“哈庫麥勒”歌曲音調明快、平穩、節奏鮮明、節拍規整、襯詞多樣、可舞性強。目前,有些“哈庫麥勒”歌曲已脫離舞蹈,單獨在群眾中流行。
“哈庫麥勒”的表演形式在程序上可分為“比歌”“賽舞”“打斗”三大段。
壓腕、擺胯、拖步構成了“哈庫麥勒”舞蹈動作的三大要素,也是“哈庫麥勒”最為鮮明的藝術特征。壓腕優美舒展、落落大方;擺胯時腰姿穩健加之左右搖擺,表現出穩中有動、動中有靜的美感;獨特的拖步以曲線行進,既能表現出穩中之美又能展露動中之情。
3.“烏欽”
“烏欽”是一種吟誦的民間說唱形式,也稱“烏春”。流傳較廣,深受群眾歡迎。一般無伴奏,但也有些民間藝人在演唱時用四胡自拉自唱。“烏欽”無職業藝人,歌手一般在群眾中自然產生。
演唱的曲調大致可分三類:
(1)小曲類(2)長篇敘事歌曲類(3)吟誦調
前兩類曲調經常與民歌相混用,把它劃歸到民歌中。吟誦調為“烏欽”形式的主調,我們把它劃歸到說唱音樂中。“烏欽”的音樂富于說唱性,緊密結合語言特點,歌詞多是韻文,一般壓頭韻,格律嚴謹,句式對稱。曲調比較平直,節拍多用復拍,減少重音,便于吟唱敘述。
一部完整的大段“烏欽”有三個部分組成 :
(1)序(2)本文(3)尾聲
一部“烏欽”基本有一個曲調通過反復來完成,類似多段分節歌的形式,段落之間不很對稱。曲調往往因為詞的長短不同、語言輕重的不同有所變化。
二、達斡爾族民間音樂傳承和發展的思考
由于達斡爾族有語言、無文字,因而知識的傳授常常依賴口頭文學,如民歌。而民歌的傳承也都是在生活中口傳心授的,沒有專門教授民歌演唱和創作的科班。真正意義上的父子傳承、師徒傳承也是沒有的。因此,經常出現一種曲調多種詞的現象,幾乎都是在傳唱的過程中不段被創作的。人們以自己的愿望和理解不斷的改造它、豐富它,使其更符合自己的需要。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淘汰那些相形見拙的作品,使民歌日益精美凝練,日趨完善的向前發展。所以說,流傳中的民歌沒有創作的終結,只有在不再流傳的時候才算是創作的最終完成。
當代達斡爾族民間音樂的傳承已經出現了一些新的形式,人們對民間音樂的學習已經不再是從前的口口相傳了。很多的專家、學者通過深入達斡爾族聚居地采風,記錄,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間音樂。地方群眾藝術的活躍進一步推動了民間音樂的傳承和發展。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全面展開后,出現了專業的科班教授本民族的民間音樂。如達斡爾族學會舉辦的“哈庫麥勒”“烏欽”傳承人集訓班,使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學習了本民族的民間音樂。
梅里斯達斡爾族中學是黑龍江省唯一的一所達斡爾族中學,校內30%以上是達斡爾族學生。學校為了保護和傳承民間音樂文化,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的校內活動。如音樂課上除了學習教學大綱以外,還要進行達斡爾族民歌的學習;定期在間操時間全體學生一跳起“哈庫麥勒”舞;還有開展少數民族的主題班會。這些都充分說明達斡爾族民間音樂教育已經開始受到一定的重視。但是,我們也從中發現了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梅里斯區的莽格吐村90%以上是達斡爾人,村中的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在家中的日常交流仍用達語,青少年幾乎不用達語,只是能聽得懂,會說的很少。這也是一種普遍現象,大部分的達斡爾族聚居地都如此。這不能不讓我們擔憂,如果民族語言無法傳承下去,又何談民間音樂呢。無論是“扎恩達勒” “哈庫麥勒”還是“烏欽”說唱藝術都是離不開本民族的語言的。表達感情不僅從曲調中顯現,更多是在歌詞中蘊含的。不懂得本族語言的,就無法理解歌曲里唱的是什么內容,表達感情更無從談起了。
我們從在梅里斯達斡爾族中學對學生的采訪和交流來看,更讓我們心痛是大部分的學生對達斡爾族本身就知之甚少,學習民歌和表演“哈庫麥勒”歌舞對學生們都只是學校的一種業余活動,并沒有什么特殊意義。學生和學生家長更多關注的是學校的升學率和孩子能否考到更高的學校學習知識。校方也只能是在極有限的音樂課上進行簡單的學習,無法也無從深入。這也就形成了學校教育中注重升學率和民族音樂教學進校園之間的矛盾。我們能做到的只是在努力保證升學率的前提下盡可能的讓學生多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藝術知識,不至于在走進更高學府的時候對本民族還沒有任何認識和了解。 改革開放以來,達斡爾人的業余文化生活茶余飯后家家都坐在電視機前看豐富的電視節目,很少有在家里跳起“哈庫麥勒”的了。只有在正月里新年的時候會有一家或幾家人湊在一起,唱起民歌跳起舞蹈。也正是由于電視的普及,大力推動了普通話的普及,使達斡爾族的語言環境逐漸消失。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種變化都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我們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社會的結果。這些變化使更多的少數民族人民開始懷疑傳統文化能給自己帶來什么效益,他們也更多的去關注更為新鮮的事物。可是建設文明社會不能以破壞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為代價,這就形成了建設現代文明和保護傳統文化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也是社會向前發展,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產物。
作為一名學者,我們從文化意義的角度看傳統民間文化,知道這是多么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對我們的意義巨大。如何在社會、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前提下繼續傳承和發展民間文化,這就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問題。
可喜的是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視,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面展開,加之達斡爾族學會的不斷努力,達斡爾族的文化藝術遺產保護工作已初見成效。對于今后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首先我們要明確保護什么、傳承什么、發展什么,把保護工作分出輕重緩急、做到有條不紊的進行。繼續深入達斡爾聚居地,邀請60歲左右的老年人座談、表演傳統的民間音樂,用現代化的設備進行錄制,保留原汁原味的民間音樂,繼續挖掘、搜藏、整理。
第二,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創新,使民間音樂更具吸引力和活力。請創作型的民間藝人表演自己的作品,并教授有意愿學習的年輕人表演。如烏欽的重點傳承人——色熱老人和那音太老人。
第三,盡最大努力讓民間音樂進入校園,使之成為校園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定期邀請傳承人走進校園表演和學生進行座談。讓學生了解民間音樂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性,使之主動、自愿的了解和學習。這也是最有效、最有力使之傳承下去的方式。
第四,在基層學校選擇教師進入藝術類高等院校進行學習和研究,使基層教育工作者從理論上更了解和掌握民間音樂,在教學方法上結合實際。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向學生滲透,在寓教于樂中使學生接受民間音樂。
第五,在自然環境優美的達斡爾族聚居地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利用“敖包會”和“庫木勒”節創建知名的人文和生態旅游區,使全國乃至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達斡爾族的文化。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得到經濟效益,曾強達斡爾族人民保護本民族文化遺產的積極性。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最佳效果。
第六,最重要的還是政府加大對重點和幾近瀕危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由政府牽頭,大力宣傳,是廣大人民群眾意識到其重要性。并在經濟上給與一定的扶持,將此項工作長期、有效的進行下去。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個有開始沒有結束的工作。對于祖輩留下的一份厚重的文化財富,現代人有責任、有義務將它們加以保護,并傳承給后人。非物質遺產的保護,應該說不單純是政府一個部門的事,而是社會各界都要關注,建立非物質文化保護空間,政府加大資金投入,鼓勵年輕人學習非物質文化,潛心研究非物質文化理論,不要讓先輩留下的文化財富遺失在我們這代人手里。
參考文獻:
[1]王洪志:薩滿教與達斡爾族傳統文化[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8,(11).
[2]陳述:契丹政治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6-184.
[3]烏蘭浩特市達斡爾座談筆記[Z].
[4]陳述:試論達斡爾的族源問題[J].民族研究,1959,(8).
[5]傅樂煥:遼史叢考關于達呼爾族的民族成份識別問題[M].北京:中華書局,1989.
[6][蘇聯]莫柴也夫.中國的東北[M].沈玉昌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6.
[7]蘇聯大百科全書:卷 13[C].達呼里亞條.
[8]高文德譯:布里亞特蒙古史:卷 1[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社會歷史室編印,1978.123.
[9]吉林省社會科學院蘇聯研究室.民族譯文集:第 1 輯[C].198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