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心理環境對戲曲聲樂教學的影響
劉寬營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發生與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兼有社會性質和自然性質。因而格外愛到人們的青睞。
相比之下,對這門學科的研究和運用,目前在我們戲曲教育界,似乎還有一定的差距。盡管人們常說,“這個孩子唱得太緊張啦”,“那個學生一上臺就打折扣”……等等。至于造成這種“緊張”或“打折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出科學的解釋,或者理論地概括系統地總結。
很顯然,學生需要一個自然、融洽、和諧、信任的環境和氣氛。可是這一點有時還不太容易做到。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往往還存在一些導致學生心理平衡失調的“病源”。這些“病源”大致來源于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屬于“醫源性”的,二是屬于“師源性”的。第三當推學生的主觀原因。
一、醫源性因素
主要指有時由于我們不太注意需要用嗓子的演員的職業特點和心理特點(尤其是青少年演員)在給患者檢查或診治時,無形中給患者造成了精神上的包袱,同時只注重藥物的常規治療,不太注重對患者的心理疏導,使一些性情急燥的病人喪失信心,情緒低落,憂心忡忡,人為的拉長了病程。
二、師源性因素
師源,泛指教師。實際上還應該包含學校的領導以及負責學生思想工作和生活管理的輔導員等。
因為戲曲院校的學生,自少兒時期起,便離開父母家庭來到學校,在學校要度過漫長的時期(少則3-4年,多則5-6年),而這一時期的思想、身體、以及專業技能等都是在學校領導和老師的關懷哺育下發展起來的。因此可以說教師不僅是學生專業知識的引路人,同時也是學生形象和靈魂的設計師,是學生今后得以成才的關鍵之一。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戲曲藝術教育較之普通教育更為復雜、更為特殊。它有機地綜合許多學科于一體。雖然各學科都有自己獨立的一面,但是各學科之間那種內在和外在的聯系,卻是難以分割的。是彼此滲透、相輔相成的。正因為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所以要求各學科之間必須協調配合。只有協調地配合才能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氣氛和良好的心理環境。
但是,不難看到在我們教學中至今仍有許多不夠協調的地方。比方戲曲聲樂教學,到目前為止仍然頻頻出現歌曲聲樂教師與戲曲聲樂教師在教學觀念與方法上的“打架”現象。雖說我們有些從事多年教學工作的老教師,為了協調解決這種矛盾曾作過許多嘗試。為探求一條“洋為中用”“戲歌結合”,風格多樣的教學路子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但遺憾的是,能夠開墾播種的“實驗田”,實在還太小。“經營”方式也只能維持“個體戶”式的勞作形式。原因,當然是多種多樣的,而最根本的一條是因為一時難以溝通我們民族聲樂發聲方法與西洋美聲唱法這兩大學派在戲曲聲樂教學中,觀點與方法上的分歧。
這種分歧是由來已久的,對此,究竟怎么認識直接關系到教師的教學態度和學生情緒問題,教師的認識不能達到相對的統一,勢必將學生搞得昏昏然、無所適從。那么,能否改變這種狀況呢?我想是可以的。只要我們遵循科學原則。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互為補充。下決心,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條既符合科學性,又能保持我們的本民族聲腔藝術特色和風格的歌唱發聲方法來改進和豐富我們的戲曲聲腔教學。 當然,這里面還有許多問題并非象我說的那么簡單,需要坐定共同來進行研討。我認為我們戲曲院校,應該強調自己特點。對戲曲聲樂教學中我們長期沿用的一整套老式的傳統教學法。固然應該看到它的不足,但也應該看到,它也有許多科學的道理。因此,我們今天從別人那里吸收些新的東西,目的是為了豐富自己,努力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以求得到發展和創新,使我們的戲曲藝術適應時代的要求,適應新的觀眾的審美要求,這是看問題的著眼點。絕不是說用別人的,外來的東西將我們自己來個脫胎換骨的改造,弄得自己面目全非。換言之,我們吸收外來的東西目的不是為了“西化”,而是為了“化西”這個觀點我想是絕不能改變的。
統一教師的認識這只是一個起碼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諧調教與學的關系。教與學是一對矛盾,兩者的關系處理得好,有利于教學,有利于出人才。反之,如果處理得不好,就會給教與學雙方帶來莫大的苦惱和隔閡這是不利于我們的事業的。
具體一點說,就是當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基礎知識的時候,教師應該積極啟發誘導學生改被動接受為主動吸收。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摒棄那種按一定的模式,生搬硬套;不論自己嗓音特點,純粹模仿他人的做法。應鼓勵他們多聽、多看、多思考、多辨別,以便多采擷、積累,用以提高自己,豐富自己,發展自己。總之一句話,我們的教學不能抑制學生的自我發展,應大膽采用啟發式教學法讓學生自己去確定行動意向。我想這正是創造自然和諧心理環境的重要條件。也是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培養開拓型、創造型的現代戲曲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三、來自學生主觀方面的原因
人的噪音條件不可能同一標準。必然有好一些的,也有差一些的。而這種“好”和“差”對青少年來說,并不是絕對的,有時只是暫時的,甚至還可能互相轉化。學生囿于經驗,不一定懂得其中的道理,同伴們在一起,往往會表現出一種高強度競爭,逞能的心理勢態。不大講科學,以為噪門越響越好,“拔”得越高越有戲唱。因此,高興起來就扯著脖子喊,活象一群好勝的公雞,(男生中表現比較突出)。條件好些的,力圖保持“優勢”,條件差些的,也竭力想改變“劣勢”,于是,不時地進行“較量”。
往往嗓子因為用聲不得法或用聲過度而引起勞損致使嗓音出現病變。到這種地步,他們便會覺得恐懼、悲觀,情緒會一落千太,認為一切都“完了”。更糟糕的是,有些人認為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是要喊,錯誤地理解“金嗓子”就是這樣練就的……如此下去“倒嗆”毀嗓的厄運自然是避免不了的。
又、青少年到了青春期,由于生理上發生急劇地變化各部分器官日漸成熟,男女同學處在一起便會對異性產生一種神秘感、好奇感和互相愛慕的心理。有些孩子在異性面前,變得特別愛顯示自己,一有機會便想“露一手”,以吸引對方的注意或試圖以此獲取異性的好感,甚至有些孩子會在意念上產生性的沖動。這些都是十分自然的生理現象,是不足為怪的。但如果對此缺少正確的認識和應有的知識,對學生身心和嗓子的健康無疑是十分有害的。
故在現代戲曲藝術教育中,有必要開設一門藝術心理學課程,并在教學實踐中廣為運用。教師懂得一些心理學,可以從心理和生理的角度分析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培養優良的心理品質,努力克服消極的心理情緒,這對提高戲曲教育的成才率將有很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