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科諢語匯的地方性與時代性
白志藝
內容摘要:科諢,又稱“插科打渾”,是戲曲表演里各種使觀眾發笑的穿插部分。本文著重于從語言的范疇來探討科諢中地方語匯的地方性與時代性。
關鍵詞:戲曲科諢地方性時代性
科諢,又稱“插科打諢”,是戲曲表演里各種使觀眾發笑的穿插部分。“科”多指動作,“諢”多指語言。本文著重于從語言的范疇來探討科諢中的地方語匯。在劇情的發展之中的科諢,作為古典戲曲中構建喜劇性情境的一種重要手段,它利用了幽默滑稽的語言、動作,是戲曲創作、演出中的一種獨特的形式。科諢最初源于為皇帝尋開心而設的俳優所演的滑稽藝術之一,可以說是深受王公貴族與平民百姓喜愛的一種戲曲表演形式,它的形成與在戲曲中的廣泛運用,體現了民族的審美情趣。戲曲中科諢的大量使用,既來自于觀眾的心理需要,也導致了滑稽表演的戲曲程式化。 科諢作為表現戲曲中人物性格的一種手段,一般通過凈丑的言語和行動表現出來。它利用滑稽調笑的語言動作,其主旨在于令人發笑,令觀眾在勞作之余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滿足觀眾心理上的需求。因此,戲曲科諢的語匯具有地方性和時代性兩種特征。而且這兩種特征是交融共存的。 一、戲曲科諢語匯的地方性 戲曲科諢的地方性指的是不同劇種由于地方方言和地方文化的不同,劇種所要求的科諢語匯也因此而具有地方特點,這種地方性也是不同地區人們長期審美習慣的積淀。 全國300多個劇種,作為劇種最典型的特征之一的地方方言有著自己獨特的語法結構和基本語匯。比如閩南地方方言在語音、語匯和語法等方面,都有別于漢語等其他方言的特點。閩南話中的凋肘、倚秋、壓氣、帶驛馬、交番婆等詞,就很難準確譯成普通話。而且,每一種方言的語匯都融合了當地人們歷史流傳下來的審美習慣和當地民俗文化的內在韻味。一個不起眼的語匯往往會在熟悉這個語匯文化內涵的聽眾的心里產生共鳴;一句蘊涵了幽默文化的科諢容易在懂得其內涵的聽眾中引起會心的微笑。因此,科諢在戲曲中的運用要符合地方劇種的美學特征和濃郁的鄉土風情。如在泉州市入選2002-2003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新編古裝梨園戲《董生與李氏》的第四場,老女仆梅香在她的開場白中說道:“一日吃三頓,百事皆不問。管伊天子啥字姓,日落我就愛困。”(注:伊——他;愛困——犯困)將女仆的人物性格展示得淋漓盡致,同時又獲得了較好的舞臺效果。 再者,方言語匯與地方文化有著密切聯系。其一,方言語匯忠實地記錄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反映了民族分化整合與流動遷徙;其二,方言語匯中有一套與當地民間歷史上長期形成的經濟制度、家庭結構、婚姻制度及風俗習慣有千絲萬縷關系的、穩固的親屬稱謂系統;其三,方言語匯有很多反映社會生活層面廣泛,富有當地鄉土氣息的膾炙人口的成語、諺語和歇后語等。如在歌仔戲《皇帝告狀》里的縣令,發現上堂作證的是自己的女兒,他感慨的科諢:“哎呀!飼老鼠咬布袋,飼查母囝來告老爸。”這里的老鼠咬布袋是閩南大人小孩都耳熟能詳的俗語語匯:“查母田”指女孩子,這里是父親對女兒的一種昵稱,而且“袋”與“爸”的閩南韻腳又很壓韻,因此,在情境中既能塑造縣令那種又愛又恨的心理,又很好地體現閩南獨特的鄉土文化。其四,方言語匯中還夾雜有歷史上中外交流和長期積淀下來的外來詞;其五,方言語匯中還有源于當地自然景觀、經濟特征、宗教文化、民族以至神話傳說等因素的地名。這五個方面的聯系使得戲曲工作者在設計科諢時應該首先考慮方言語匯中這五方面的因素。因此,如果地方戲曲中的科諢語匯脫離了文化傳統,讓本地聽眾都聽不出其中的幽默情趣,那么這樣的科諢也就失去了其作用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