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京劇藝術打擊樂器的特殊地位及其魅力

熊巍

沒有音樂就沒有戲曲,談京劇就不能不談京劇的打擊樂。京劇俗稱“一臺鑼鼓,半臺戲”,可見京劇打擊樂在京劇演奏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京劇打擊樂種類繁多,其音色、節奏、曲譜及演奏方法都十分豐富,特別是它音量宏大、氣勢磅礴,演奏起來令人精神振奮,群情激昂。每當我們欣賞京劇演出,都能從中領略到京劇打擊樂器表現出來的特殊魅力,獲得多層次美感。京劇打擊樂,主要是渲染戲劇情節,刻畫人物性格,描繪時空環境,配合演員而運用的。傳統的京劇打擊樂和表演藝術共同發展,隨著流派的崛起,和其代表劇目及京劇現代戲的輝煌,同樣展現了打擊樂在烘托、塑造角色人物演奏藝術的燦爛。前輩大師杭子和的《失空斬》、白登云先生的《鎖麟囊》、張鑫海先生的《下書、坐樓、殺惜》等經典劇目在打擊樂演奏運用上,可稱得上白璧無瑕的傳世佳作,令人叫絕,使我們后輩從事京劇打擊樂的演奏者受益匪淺。 現在京劇《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一折,幕間音樂打擊樂運用出色,這場幕間音樂是一段短小的器樂作品,計有175小節,一氣呵成,層次分明。它通過鏗鏘多變的節奏,熱情奔放的旋律,震撼人心的氣勢,抒發了楊子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在激昂的打擊樂引入后,響起簡潔、凝練的旋律,描繪了楊子榮由遠及近、迎風斗爭的形象。琵琶的輪掃,中提琴節奏性的反復,似蹄聲噠噠、戰馬飛奔。低音部配合著打擊樂“撕邊”,惟妙惟肖地演奏了峽谷深淵的音調,生動地描繪了楊子榮揚鞭笞馬飛躍峽谷深淵的情景。然后是圓號吹奏出第2分旋律,曲調舒展寬廣、逐層上揚、從容堅定,抒發了楊子榮的戰斗豪情。最后是急促奔騰的曲調,力度多次變化,充分發揮了“三大件”和中西混合樂隊的特點。其中打擊樂的運用,有力的烘托了楊子榮穿林海、跨雪原、打虎上山的緊張氣氛。雖然此時舞臺的帷幕尚未打開,人物尚未出場,但由于音樂的渲染,已然把一個英氣勃勃、豪情滿懷的偵察英雄的高大形象展現在觀眾面前,很自然地縮短了演員與觀眾的距離。 又如在京劇《紅燈記》一劇第五場“痛說革命家史”,當李玉和唱完那段膾炙人口的“渾身是膽雄赳赳”后,起音樂,繼而李奶奶念“鐵梅,與你爹開門去!”打擊樂“一錘鑼”加入伴奏,李玉和念到“媽,我走啦”,配合李玉和堅定的腳步,用“五錘”加入音樂轉強烈的“撕邊”、“回頭”,然后減弱,引出全劇的音樂主旋律“大刀進行曲”,“一冷鑼”,李玉和轉身,利用強烈的打擊樂送下場。這是傳統的京劇打擊樂與西洋樂的完美結合,有利地配合劇情發展以及演員的表演、形體動作,體現出英雄人物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在京劇武戲開打中,打擊樂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直接調動觀眾、演員情緒,烘托武打的激烈火爆氣氛。如《雁蕩山》一劇中,有一段精彩的武打單對,小堂鼓擂鼓起,打擊樂以“四邊靜”接入大段的干排子,配合演員的武打動作,音色洪亮,節奏強烈,絲絲入扣,嚴絲合縫,把這段武打烘托的激烈、火爆、精彩絕倫,演奏效果非常熱烈,每場都能響起雷鳴般的掌聲,為演員精彩表演、打擊樂酣暢淋漓的演奏以及兩者間嚴絲合縫的配合,鼓掌叫好。 京劇打擊樂雖然在一出戲中居伴奏地位,但它始終貫穿全劇,如一出戲開場之前,往往是樂隊先打起“鬧臺”,打擊樂以悅耳的音色,鏗鏘的節奏,制造全劇的氣氛,使觀眾在它的召喚下,精神煥發的參與到劇情中來,隨之鑼鼓套路有了變換。如果一出戲首先出場是一位活潑可愛的少女,往往會以幾聲清脆的小鑼上場;如果是元帥升帳,則會以鏗鏘有力的鑼鼓來“出將”;在描寫時空轉換上,三二聲更鼓就能引起人們對夜半更深萬籟寂靜的遐想;在配合演員劃船動作上幾聲堂鼓及大鑼鑼邊之聲表示水聲。談到這里,我想起了我們劇團參加1964年全國現代京劇觀摩匯演,以現代京劇“強渡大渡河”一炮走紅,轟動全國。在此劇中,當時還沒有大型樂隊伴奏,而僅靠三大件、笛子、嗩吶,打擊樂共同完成全劇伴奏任務,尤其是渡河一場,要描繪驚濤駭浪、急流險灘等惡劣的自然環境,難度可想而知。在大幕未拉開前,用大堂鼓、大鐃、吊釵模仿巨浪之聲,然后用“四擊頭”送上十八勇士,又是三聲水聲,打擊樂用“走馬鑼”配上大堂鼓、大鐃,轉換“馬腿”、 “串子”、“奪頭”、“急急風”、“四擊頭”配合演員劃船等一系列動作,這些打擊樂設計和演奏獲得了全國各劇團專家好評,該劇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和高度評價。這是我們劇團的輝煌,其中打擊樂的作用功不可沒,也揭示了打擊樂在京劇音樂伴奏中的特殊地位及其魅力所在。 京劇打擊樂的演奏家們在長期實踐中成熟創造出系列“鑼經”音樂,豐富了戲曲語言藝術的表現力,猶如音樂的音階、音節,隨詞意而變幻,在“質”上絕不相同。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語言、行為、時間、空間乃至仿聲都離不開打擊樂的伴奏,它已成為世界戲劇藝術中獨樹一幟的藝術樣式,應該說打擊樂是中國戲曲的主體和重要元素之一。不少新編劇目把打擊樂削弱甚至排除,使劇種失去其個性的重要標徽而不倫不類。我覺得對待一門經歷千年文化沉淀,積幾百年的進步才形成有影響的藝術,切不可不負責任的借“改革”掩飾自己的孤陋寡聞。竊以為,進步是技術“升級”,決不是替代。我從事京劇打擊樂工作二十年,惟愿京劇的進步隨時代而進步、發展,提高京劇打擊樂的綜合能力,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