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京劇人物的化妝和服飾在京劇人物剪紙藝術中的表現

孫希武

摘要京劇的化妝與服飾是京劇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京劇的化妝主要可分為美化化妝(俊扮)、性格化妝(臉譜)、情緒化妝(變臉)、象形化妝(動物象形臉),不同的時期化妝有所差異。京劇的服飾又叫行頭,各行當的行頭都有各自的特點。京劇人物剪紙藝術從某種程度上講是通過對京劇人物的化妝和服飾來表現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京劇人物剪紙藝術的設計,不單單是體現在京劇人物的造型與動勢上,更多的外部特征是依靠對京劇人物的化妝與服飾的精心設計來表達人物性格。京劇的化妝和服飾作為京劇藝術的一部分,它們將京劇的美最直觀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深遠的意義。京劇的化妝既有現實主義精神,又有浪漫主義色彩,目的就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傳神。

在京劇形成以前,各種表演藝術中已經產生了兩種化妝方法:面具化妝和涂面化妝。面具化妝來自原始社會的歌舞儀式,其中一種帶有宗教色彩的儺舞,與后世戲曲發展關系密切。儺舞的特點是舞蹈者一般戴面具,把自己裝扮成神鬼、歷史人物和傳統人物及各種奇禽怪獸,以表示對神靈的崇拜、對祖先的祈禱以及對惡魔和不祥之物的討伐。塑形化妝是漢、唐歌舞百戲的重要造型手段。塑形化妝的長處:一是可以對演員的面部、頭部及全身進行夸張的雕塑性的改造;二是便于改扮,使一個演員可以借助于不斷更換面具兼演多種角色。面具的缺點是表情的固定化和在某種程度上妨礙演唱。京劇充分吸收了假面、假形,以增強自己的造型表現力。

涂面化妝是中國京劇的主要化妝手段,它吸收了面具化妝的優點。京劇的涂面化妝可分為美化化妝(俊扮)、性格化妝(臉譜)、情緒化妝(變臉)、象形化妝(動物象形臉)等。

美化化妝在京劇中主要是生、旦的化妝,稱為俊扮。相對于凈、丑角色的大、小“花面”而言,又稱“素面”或“潔面”。早期的生、旦化妝都較清淡,這同自然光下演出有關。新舞臺興起,采用燈光照明,化妝的色彩也就相應地加濃加重。化妝品由原來的粉彩,改成以油彩為主。生、旦的化妝雖不用圖案花紋,但也有濃厚的裝飾趣味。旦角的貼片子,是對婦女額發鬃發的一種圖案化處理,可以起到勾清面部輪廓和美化臉型的作用。生、旦化妝在用色和畫法上,根據劇中人物的年齡大小,是文是武以及生活境遇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性格化妝主要用于凈、丑角色的臉譜化妝。臉譜是在唐、宋涂面化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清代社會所流行的民間美術特色,是舞臺美術整體中固有的組成部分。早期臉譜大都比較單純,表現手法主要集中在眉眼上。譜式的多樣化是在清初以后。京劇臉譜借鑒了徽、漢、昆、秦各劇種的經驗,從一開始就具有較完備的系統性。清代戲畫的凈角臉譜已有揉、勾、抹、破各種類型,其中勾臉已分化出整臉,三塊瓦臉、花三塊瓦臉、碎臉等格式,在將官、英雄、神怪等各種角色中廣泛應用。

京劇服飾來源于生活,但經過加工和改造后,又高于生活。京劇服飾不可能回到生活,生活中的服飾也不具備獨特的審美性和意味性。而且京劇服飾的穿著有嚴格的規定,即所謂“寧穿破,不穿錯”。京劇的服飾又稱為“戲裝”或“行頭”,種類繁多,分類細致。服飾分別裝在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頭箱、靶子箱里,大衣箱中有文官的蟒、帔、褶子等,二衣箱中是武官的靠、箭衣、抱衣等,三衣箱內是彩褲、鞋靴等。盔頭箱裝的是盔、冠、巾、帽,靶子箱放置刀槍等,靶子箱加上放置化妝品的梳頭桌,合稱為京劇的“五箱一桌”。

京劇服飾中最常見的是蟒,是京劇中帝王將相等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在正式場合穿的服裝,其顏色分上五色(紅、綠、黃、白、黑)和下五色(湖色、粉色、醬色、深藍、赤紅)。明黃與杏黃是扮演皇帝、番王、王子以及齊天大圣(孫悟空)的蟒袍專用色,其它角色不得使用。扮演皇帝時,如果沒有明黃、杏黃蟒袍,可以用紅色蟒袍代替。扮演番王時習慣穿用杏黃蟒袍,或以紫色蟒袍代替。扮演青年統帥或文武官員常用淡色蟒袍,如淡湖、淡粉和白色蟒袍或用紅色蟒袍代替。白色蟒袍是青年官員將領和老年官員的通用服裝。紫、藍、綠、黑色蟒袍為老年官員所通用,而古銅、香色、豆沙等色蟒袍則主要為扮演地位較高、年齡較長的高級官員所穿用。蟒袍按照性別和年齡劃分,可以分為男蟒、女蟒、老旦蟒。

蟒袍中還派生出兩種袍服:官衣和宮衣。官衣是一般文職官員穿用的禮服,式樣同蟒。圖案是在胸前和背后繡一塊方形的圖案,官衣的色彩有紅、藍、紫、黑、古銅等。官衣多為戲曲舞臺上扮演新科狀元、榜眼、探花等角色臨時的官服。待任命官職之后再按品級穿官服。官衣還可作為七品縣官和新婚典禮中新郎官的吉服。宮衣也叫宮裝,雖然也屬于禮服,但不一定必須在莊嚴的場合中穿,所以除了王妃、公主穿宮裝,神話劇中的仙女也穿宮裝。式樣同蟒,尺寸比蟒短,從腰部開始,底襟周圍綴有很多五色繡花的飄帶和色彩鮮艷的穗子。宮裝多為戲曲舞臺上扮演仙女、貴婦、千金小姐及貴妃娘娘等的常用服裝。

帔(正音“配”,在此讀“批”,是約定俗成的習慣讀法)是就劇中達官顯貴在家里穿的一種便服。帔的式樣是:對襟、長領子、寬袖、有帶水袖的,有不帶水袖的。帔都是用緞子做的,上面一般都刺繡著各種花樣和圖案,如龍、鳳、仙鶴、鹿、花卉、禽鳥等。帔的顏色有紅、黃、紫、藍、粉紅、綠,還有秋香色等。帔分男帔、女帔。男帔袍長到腳面,而女帔較短,剛剛過膝,下邊襯著裙子。

褶子(此處讀“學”,是京劇界的習慣讀法)是生旦凈丑,男女老幼,貴賤貧富均可穿用的一種服飾。是戲曲舞臺上用處最多的一種便服。褶子分男褶子、女褶子。男褶子的式樣是大領、斜大襟、寬袖帶水袖;女褶子的式樣是小圓市領、對襟、寬袖帶水袖、褶子的尺寸較短,下邊襯著裙子。

古代作戰時,戰士穿的鎧甲,在京劇舞臺上稱作靠,是一種美化了的舞蹈服裝。靠是用和色的素緞子制成的,上面用金、銀彩線繡滿鱗甲,看上去輝煌奪目。靠分男靠、女靠。靠還可以分硬靠、軟靠和改良靠三種。靠是武裝的象征,靠的顏色之分也很明顯,能體現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紅靠是元帥,綠靠是大將,黃靠是老將,白靠是小將。但是也有例外,在《楊門女將》中,女將們都是戴孝上陣,因此是清一色的白靠。

在京劇人物剪紙藝術的設計上,正確、恰當的把人物的化妝與服飾表現出來,往往會起到點睛的作用。如果只重視對京劇人物身段動勢的設計而忽視了對化妝與服飾的表現,就會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是把人物的身段設計得再優美,動勢設計得再動人,也不會被欣賞者所接受的。這就是老話說的“規矩”。

★此論文為“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京劇人物剪紙藝術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W2010151

參考文獻

[1]傅作仁,朱一.中國剪紙藝術研究.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9.

[2]傅學武.臉譜鉤奇.中國書店,1999.9.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