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樣板戲的京劇課能傳承什么文化
佚名
五岳散人
教育部打算在10個省市的音樂課上添加京劇的內容,理由是為了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然而,劇目一列出來,基本就是對“借尸還魂”與“掛羊頭賣狗肉”這種詞匯的注解。一共十五個號稱將要承擔“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曲目里,真正的傳統的只有兩個,其他都是“樣板戲”。
“樣板戲”是不是傳統?如果我們把春節晚會都能算成傳統的話,樣板戲自然是傳統,而且時間上比春節晚會還要早。但這東西是個什么傳統?經過那個時代的人都知道,當時這玩意大唱特唱的時候,是一種“強迫流行”,因為沒有其他東西可以讓你唱嘛。當時好多人能全本的唱出來,熟悉到聽了上句自然就能接下句的程度,基本都有了被稱為“強迫癥”的癥狀。順便說一句,前段時間恒源祥那個惡心無比的廣告與“樣板戲”比起來都是小巫見大巫,因為你討厭恒源祥還能換臺,或者罵上兩句,那時候就是換臺也沒其他的東西,滿耳朵都是這個。
這樣的所謂“傳統”,經過時間的淘洗難道也成為經典了?京劇雖然時間遠遠比不上其他劇種的年代悠久,但畢竟是所謂集諸多劇種之大成的東西,不論唱念做打都是具有高度程式化的表演形式。樣板戲倒是也套了京劇的外殼,但真正的傳統基本算是精華全失,京劇原來具有的詞韻之美不但蕩然無存,就是其外在的那些程式化的表演,也因為適應現代裝束而減色不少。何況為了政治目的而創造的人物,臉譜化相當嚴重,比傳統京劇的臉譜還要厲害。
發揚傳統我并不反對,但那要看發揚的是那部分傳統。與“樣板戲”相始終的,始終是“文革”這個名詞。現在都是簡稱了,好多小孩子可能只是知道“文革”這個稱呼,并不知道或者理解,這場浩劫的全稱叫做“文化大革命”。革誰的命?其實就是革傳統文化的命。“樣板戲”就是那把閹割用刀的一部分,可能還是刀刃的那部分。現在搖身一變,竟然變成了弘揚傳統文化的載體,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就說是世事無常,也不是這么個顛倒的方法吧?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變相的為“文革”招魂的行為。在新聞里說到,很多教師與家長因為小時候的記憶而對樣板戲有感情,所以贊成這樣的舉措。但我想請這些人想一想,如果那時候你有其他的選擇,是不是還有這樣的記憶與感情留存到今天?如果再想深一點,那個時代是不是一個很可怕的時代?你想告訴你的孩子什么呢?
我想,如果真的借著樣板戲說明那個時代的荒謬與苦難,倒未必是件壞事,怕就怕剝離了時代的背景,而單獨把“樣板戲”抽出來,再度灌注到現在的教育里面去。我們總說,“文革”將永不再來,但如果把“文革”肆虐與我們心靈的東西借助“傳統教育”的名義拿出來當作經典,審美化了的“文革”,誰也不好說是不是會再來一次。
我記得納粹德國時代,曾有個偉大的紀錄片叫做《意志的勝利》,從藝術角度而言,拍得已經完美無缺了。但這個片子至今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原因不是藝術的水平,而是它所表現與推崇的精神內涵:納粹與種族主義。有前車之鑒在此,這種借尸還魂或者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情,還是歇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