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快餐文化”現象看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
武敏 陳曼倚
內容摘要:“快餐”一詞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傳入中國,截至21世紀初,隨著“快餐”族語詞的不斷滋生,“快餐”不僅影響到餐飲業、文化業,而且波及到政治、教育、家庭生活等各行各業,我國的民族音樂也受到了“快餐文化”的影響,從而產生了“快餐音樂”。文章描述了“快餐文化”時代下中國民族音樂傳承的現狀,通過分析“快餐文化”的特征,認清“快餐文化”對傳承中國民族音樂的利弊,應利用“快餐文化”所具有的特質為傳承中國民族音樂服務。 關 鍵 詞:中國民族音樂 “快餐文化” 傳承 21世紀是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時期,在各種音樂藝術形式百花齊放的今天,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有效地抵制藝術庸俗化和消極文化現象等不良社會傾向的影響;如何讓我國古老而豐富的民族音樂更好地傳承,是每一位音樂工作者應該仔細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快餐文化”的現狀 “快餐文化”通常被喻為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往往忽略深厚積累和內在價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現象。快餐文化來勢迅猛,滲透在人們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充斥著文化領域,甚至浸滲至一向莊嚴的學術界?!翱觳臀幕鳖I域這個文化市場里所需要的主要文化產品不是千錘百煉的經典著作,而是能適應這個市場瞬息萬變要求的“適銷商品”,也就是需要能供人們進行即時文化享受的東西。毫無疑問,“快餐文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因此,市場經濟存在的合理性也就是這種文化形式產生的必然性。在高速運轉的市場經濟中,人們在剛開始時有些手忙腳亂,再加上那些直接的商業效應的出現,使得一些人滋生了浮躁心態,也想瞬間獲利。也就是說,在市場經濟初期,一些人很難長時間坐下來認真地品味那些嘔心瀝血的思想深刻的文化作品。他們要求即時享受的、省時省力的東西。這種心態對文化作品的要求就是“時髦”。這就驅趕著一些文化人去制造時髦的文化產品。時髦要的是速度,速度一快,就會有大量淺薄的東西出現,這是“快餐文化”所不可避免的缺憾。 但是,“快餐文化”并非僅有不足的一面,“快餐文化”的出現表明它既適應了人們快節奏的生活,又對緩解人們在激烈競爭中產生的緊張、煩躁的精神狀態有一定的調整效果。社會向多元化發展,生活節奏加快,休閑方式增多,文化的“快餐化”勢所必然。 二、“快餐文化”對中國民族音樂傳承現狀的具體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快餐文化”與傳統音樂的沖撞是不可避免的。經濟的高速發展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但另外一方面,又使人們的精神生活遭到不少麻煩。普遍而深刻的精神危機使一些現代人處于空虛、冷漠的精神“貧困”之中。單一的物質富裕并不能使人的精神充實,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需要經濟的推動,這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應該是統一和相輔相成的。我們現在提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正是為了在這方面避免“物質生活領域的富翁是精神生活領域的貧者”的狀況。 我國的民族音樂與“快餐時代”下的現代音樂有著不同的服務對象,內容形式也不同。我國港臺音樂、西方音樂、我國傳統音樂并非水火不相容,關鍵在于它們蘊含的本質要素——它們傳達的、表現的思想或情緒,給聽眾能帶來什么影響和熏陶。只要能給人有益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它就有存在的價值。 音樂工作者當前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經濟的高度發達使得人們的生活節奏、思想觀念等發生了巨大改變,一些傳統音樂在某種程度上不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要。例如,我國的國粹——京劇藝術,雖然深受老年人喜愛,青年人則知之不多,會唱的更是寥寥無幾。傳統京劇的伴奏樂器單調,唱腔冗長,節奏緩慢,與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思想觀念不符。要想吸引現代青年,發揚光大京劇這一國粹,還需吐故納新。對待傳統的中國民族音樂,不應僅保守,更應發揚、發展。傳統是動態的,不是凝固的,“傳”就是流傳、傳遞,是一個變化更迭的動態過程?!皞鳌倍蟆敖y”,不“傳”則不“統”?!皞鳌钡倪^程就是一個揚棄的過程,揚其精華,棄其糟粕;“傳”也是一個開放的借鑒吸吶過程,使傳統獲得新的血液,注入新的活力。要營造一個有相應的制衡機制、能引導健康向上的音樂環境,為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振興,為聽眾提供更多的富有時代性、民族性和創造性的好作品,是每一個音樂工作者的天職。那么,怎么樣才能更完好地傳承我國的民族音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