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師音樂理論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改革
廖洪立
論文關鍵詞:音樂理論教學探索意見教學改革教學構想
論文摘要:針對面向基礎教育改革的高師音樂理論課教學,從當前高師音樂理論教學存在的問題作了較全面的解析,闡述了音樂理論課程與其它課程的聯系,提出了音樂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一系列方法,對音樂理論課程的改革提出了探索性的意見。
一、當前高校音樂理論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傳統音樂文化主體意識的失落。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港臺及西方商業性、娛樂性低俗流行音樂占據我國社會音樂生活的主導地位,社會主義民族化的主旋律幾乎被淹沒。音樂教師難以駕馭音樂課堂教學,全國統編音樂教材實施阻力較大,高校不少學生對流行歌曲、搖滾樂十分迷戀,對嚴肅高雅音樂(包括民族音樂)缺乏認同。在高校里,我們相當一部分專業音樂教師用西方音樂理論和評價標準來討論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本民族的音樂價值缺乏正確的估價,對中國文化缺乏應有的尊重,造成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主體意識的失落。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滲透在思想、文化、藝術、道德各方面的生活中,通過積累、沉淀、世代相傳,形成民族風俗習慣和民族精神。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僅有娛樂功能,更有其教育、認識和審美功能。
2.音樂理論課與實踐的結合問題。音樂是一種聽覺的藝術,學習任何音樂理論,都不能離開音樂的實際音響,都應與音樂的感性體驗相聯系,在感受音樂實際音響的過程中加深對音樂理論諸問題的認識。而目前高校的音樂理論課教學中,理論與實際音樂音響缺少必要的結合與聯系,枯燥單調的“純”理論課失去了音樂鮮活的感性特征,因此,學生們對音樂理論課的學習缺乏興趣,出現了“重技輕理”的現象。
3.音樂理論課教學的廣度與深度的問題。目前高校音樂理論課的教學是短視的并帶有功利性色彩,教學中不注重知識的廣度與理論深度,這在教學雙方都有所表現。教師沿用多年的老教材照本宣科,不能把音樂理論諸多問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與教材的相關內容結合起來進行講授,使授課沒有新鮮感;學生對音樂理論課的學習也不求甚解,平時不努力,考試臨時抱佛腳,只要成績及格就行,更談不上針對某一音樂理論問題自覺地查閱相關的圖書資料,以求甚解,課堂內外不能形成較濃厚的學術氛圍。
4.教學手段和設施設備落后陳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引進現代化教學手段高校音樂理論課教學勢在必行。目前多數院校的音樂理論課教學仍在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上沒有變化,多年一貫制。
二、高校音樂理論教學的探索性意見
(一)在教學指導思想上
1.在教學指導思想上主要在創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師范音樂教育體系勢在必行,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的文明古國、禮樂之邦。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在世界上也是唯一的從遠古不間斷傳承下來的音樂文化,我們應當珍惜、發揚光大。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1990年元月在全國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的講話《繁榮文藝必須大力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中指出“在當前國際和國內形勢下,弘揚民族文化不僅直接關系到文化的興衰,而且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義。弘揚民族文化是振興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發揚愛國主義精神,頂住一切外國壓力的一個重要條件。為了實現祖國的統一,弘揚民族文化又是溝通海峽兩岸的橋梁,是加深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相互了解,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
2.加強音樂理論教學與其它課程的聯系兩個方面來探索。音樂理論課的教學通過這種與其它音樂專業課的橫向聯系,能夠把音樂理論與音樂實踐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全面促進與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文化素養。其次,要加強音樂理論課教學與哲學、史學及社會學等學科的橫向聯系。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方法論去研究音樂理論及一切音樂現象,才能把握客觀音樂現象的真正脈搏。要正確認識音樂理論問題,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非常必要的。史學是以人類歷史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研究歷史最基本的前提是實事求是精神,即以史料為客觀依據,以科學的態度來研究歷史。音樂發展到今天,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音樂理論課教學中涉及到的一切音樂現象,都是特定社會歷史時期的精神產物,音樂也有著社會性與歷史性特征。在音樂理論課的教學中,要以歷史的眼光看待音樂發展史上的諸多理論問題,對音樂家及其音樂作品的評價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這一點在音樂史論課的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社會學是探討社會現象、社會關系、社會生活等一系列相關問題,研究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以及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科。音樂也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作品的產生、傳播到被社會所接受的過程,都是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現實的反映,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也就是說,任何音樂現象都是社會歷史現象,因此,運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去對待和研究音樂理論諸問題,這也是搞好音樂理論課教學的科學方法之一。
(二)在教學方法上
1.提高音樂理論基礎課的文化品位。純音樂理論對于音樂基礎較差(不識五線譜,甚至也不識簡譜)的學生來說,很難產生學習的興趣,相反,容易產生畏難情緒,這就給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俗話說:“興趣是比責任感更好的老師”。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變痛苦教學為愉快教學,我們在講述枯燥無味的概念的同時,最好能加進一些中外音樂史中的趣味性故事;中西樂理的對比;舞蹈音樂的特征和實例等內容,以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提高了該課的文化品位和課程的含金量。
2.簡明扼要,深人淺出。在講述每一個概念時,應盡可能的簡明扼要,深人淺出,避免繁瑣。比如學生演唱音不準,歸根到底是音程的關系不對,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在理論上搞清有關音程的基本概念,能識別和構成各種音程及其轉位,判斷它們的協和程度。
3.理論聯系實際。學習理論的目的全在于應用,學習音樂基礎理論的目的也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重視理論的同時,大力加強視唱、練耳(聽覺訓練)、記譜等方面能力的訓練。通過視唱練耳的訓練,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音高和節奏的聽辨能力、音樂的記憶能力、音樂的審美能力;積累和豐富音樂詞匯。它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將會起到難以估量的作用。
4.選用合理的教材。選用合理的教材是在有限的課時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前提。
建國初期,我國音樂院校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前蘇聯的教材。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對我國的音樂教育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這些教材選用的音樂都是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音樂,不可能表達我國傳統音樂的音感特征。學生在聽覺上積累了大量的外國音樂語匯,而對本民族的音樂語言反而感到生疏,進而認為土氣、低級,產生妄自菲薄的思想。為了彌補不足,我國從事視唱練耳教學的教師陸續編寫了一些視唱教材,如上海音樂學院視唱練耳教研組編的《視唱教程》、《多聲部視唱教材》(上海文藝出版社,1960年)、《單聲部視唱教程》(上、下)、(二聲部視唱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年)、許敬行、孫虹編著的(視唱練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等,這些教材并不完全排斥外國音樂,而是以中國民歌和中國樂曲為主,它們對培養學生熟悉本民族的音樂作出了可貴的貢獻,為如何編寫有中國特色的視唱練耳教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三、高師音樂理論課的教學改革構想
師范音樂理論課的教學改革對充分認識音樂理論課在整個音樂專業教學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有重要意義,需要積極探索音樂理論課的教學規律,加強音樂理論教學與其它音樂專業課的聯系,做到互相促進,全面提高,在教學中應加強音樂理論教學與哲學、史學與社會學的橫向聯系,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指導高師音樂理論課的教學,要進一步豐富音樂理論課的教學手段,不斷增加教學設施設備的科技含量,及時改進音樂理論課的教學方法,讓音樂理論課在整個音樂專業的教學中發揮更大作用。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呈三足鼎立之勢,一是政治、外語、體育等公共課;二是教育理論課;三是專業技能及專業理論基礎課。這種體系性的引人使中國專業音樂與師范音樂教育逐步走向系統化、規范化。培養了大批的各方面的音樂優秀人才,提高了全民族的音樂水平,促進了中西方音樂文化的交流,推動了中國音樂創作、表演和教育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這種體系的全面引人,從客觀上確立了“歐洲音樂中心論”的地位,阻礙了中國民族優秀音樂文化的弘揚和發展。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以下是筆者關于教學改革的構想:
1.音樂教改應在思想、課程、內容、教法上突出師范性和民族性,尤其應以理論課程設置、教材教學內容民族化為突破口。四大件應著重講授原則與方法,強調舉一反三、融匯貫通,而不是用西方的思維模式來指導我們的創作師范生學習。四大件主要目的是為將來從教適應工作、自學提高、進一步深造、增強分析作品能力、接觸認識中外經典作品并具備初步的編創能力,打好基礎。換言之師范生學習四大件和其他音樂理論不是為了當作曲家,而是為了當好各級各類學校普通音樂教師和部分專業課分科教學的教師。
2.音樂理論課教改應該精減科目、濃縮內容,擴大知識復蓋面、減少重復,并要強調各課程間的滲透貫通,增加應用性內容與基礎性訓練,這是教改的出發點和指導思想。課程內容的調整,首先應著手教材體系的民族化,以我為主,增強民族傳統音樂主體意識,逐步過渡到建立獨立的民族課程和教材體系:(1)和聲學—教改的方向是刪減內容、改革教法、中西并重、訓練多樣。(2)復調音樂—師范專科大多不開此課,本科在高年級以必修或選修的性質開設。(3)曲式與作品分析—從曲式人手對作品全面剖析,分析作品應成為本課的主體內容中西兼顧,不可偏頗,理論結合實際,并盡可能的做到樂譜、音響對照、視聽同步、理性思索與感情體驗合一,這應是本課的特色和教改出發點。這門課還應與音樂文獻欣賞、音樂人文歷史知識、和聲風格分析滲透教學,不應只限于音樂材料組合發展、曲式框架的純理性分析。
3.師資隊伍與其他改革是為了發展,發展要落實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上。在技能課如聲樂、鋼琴、中外樂器選修、視唱練耳等教學中實行分級達標管理方案,參考中國音協器樂考級辦法,定出各技能課各期各級達標練習曲、樂曲、歌曲曲目的選擇也要充分考慮民族性特點。
4.就弘揚民族優秀音樂而言,從一所院校來看,要注意整體布局形成良好的外部壞境并建立有效機制,以保證民族優秀音樂文化的傳播、學習和繼承。如為了促進文理結合、理工浸透、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應開好非音樂專業的大學音樂欣賞課公共選修課,開設中國音樂和中國音樂史課。搞好音樂課外活動,用中國民歌演唱、民族器樂獨奏合奏比賽代替大學校園還在升溫的通俗歌曲卡拉大賽和現代舞大賽。開設中國民族音樂系列講座課。總之,師范音樂教育通過一系列教學改革弘揚民族音樂文化,來強化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主體意識,并不斷造就出對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播有責任心使命感、又有一定民族音樂理論、技巧和良好的民族音樂審美習慣和趣味的新一代音樂師資。
四結語
高師院校的音樂理論課在整個音樂專業的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它對其它音樂專業課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音樂理論課也會制約其它音樂專業課的學習,并直接影響其它音樂專業課程的學習質量。就當前高師音樂專業的教學來看,要提高音樂理論的教學質量,必須進行必要的教學改革。改革是為了發展,發展要落實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上。希望通過多方面的改革措施之實施,培養適合于現代基礎音樂教育發展的合格師資及專門人才,確保在新世紀里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