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療法對大學生亞健康的干預作用及方法
陳海容
內容摘要 :亞健康狀態是指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為求將來的生存發展,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精神的壓力日趨增大,這是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產生的主要原因。我們要高度關注大學生的亞健康狀況,要不斷完善音樂療法在心理學領域的功能, 使它更好地為學生工作服務。
關 鍵 詞 :音樂療法 亞健康 干預作用 亞健康狀態是指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世界衛生組織(WHO)稱之為“第三狀態”,國內常稱為“亞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一般是指機體雖沒有器質性病變指標,但卻呈現免疫力下降、生理功能低下、活力降低、適應能力不同程度減退的一種生理心理狀態。2005年大連大學于霞、王廷俊兩位教師以大連市6所高校4個年級的部分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對大學生亞健康狀況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下(附表): 由附表可見,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發生率較高,約67.33%,且男生高于女生,需敲響警鐘狀態占26.37%。由此可見,大學生已成為亞健康的高發人群。 一、大學生亞健康的表現與成因 由于我國正處于政治經濟的高速發展時期,近年來人們的各種壓力逐漸加大。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和社會轉軌的需要,高等學校逐漸加大了改革力度。對于心理狀態尚未穩定的大學生來說,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的激烈競爭,思想觀念的撞擊,日益加大的就業壓力、經濟壓力,以及諸多方面的不確定因素,都直接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為求將來的生存發展,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精神的壓力日趨增大,這是大學生亞健康狀態產生的主要原因;而受家庭因素的影響,或大學生在校的人際關系、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也是導致大學生身心亞健康的原因之一。 亞健康狀態是一種伴有連續性的不良情緒和不同程度的反應癥狀,一般身心特征同向發展。其生理特征,表現為失眠、多夢、頭痛、記憶力下降、四肢無力、無名低熱等;其心理特征表現為焦慮感、煩亂感、無助感、孤獨感、疲倦感、無聊感、無用感、負罪感、人際關系緊張等。亞健康是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往往會引起人體免疫力低下、精神煩躁,同時還容易引發高血壓、神經衰弱、心腦血管意外以及心理疾患等。所以,亞健康狀態需要及時地干預和調整,避免其轉化為軀體性的疾病。 二、音樂療法對亞健康的干預作用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學科與學科之間已突破了原有的界定, 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與滲透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現代醫學已發展成為心理——社會——生物醫學模式,將患者生理與心理的醫治融于一體。“音樂療法”是從社會發展中應運而生的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它在現代醫學模式的應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音樂療法,顧名思義就是運用音樂手段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古今中外,很多學者把音樂視為人的內心世界與物質世界的表現。我國《樂記》中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之心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朗吉弩斯認為:“和諧的樂調不僅對于人是一種很自然的工具,能說服人,使人愉快,而且還有一種驚人的力量,能表達強烈的情感。”由此可見,音樂是一種聲響、節奏、旋律的物質媒介,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與把握外在世界的感性方式。 具有節奏性和能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是音樂的兩大本質特征。音樂之所以具有治療疾病的功能,完全是由其本質特征所決定的。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有高低、強弱、長短、音色四種性質。音振動的規則和不規則可分為樂音與噪音兩種,由有規則的斜振波組成的樂音是音樂的主體,它使人體內固有的振動頻律(血壓、脈搏、心率、心律、呼吸等)產生物理上的共振。共振是物體的固有頻律與外界產生的頻律相吻合時才會發生。在此可把每個人音樂素質即對音樂的態度、喜惡程度、欣賞水平的差異類比于“物體的固有頻律”——當音樂產生的音樂振動與人體內的生理振動相吻合時,人體內的各種性質的律動會產生一種音樂上所謂的“共鳴”。所以人們對不同的音樂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愉悅感受。實驗證明,適宜的音樂能提高消化系統植物神經的興奮點并調節血流量。如果音樂中特殊的振動頻率、節奏和強度與人體內的生理節奏相適應,即會產生生理共振。隨著這種生理共振的產生,皮膚的溫度、心跳的速度、肌肉伸縮以及呼吸、循環、消化、內分泌將起一系列的變化。音樂作用于醫學中,一是能多方面刺激大腦皮層,使病人對外界的感覺減弱;二是能喚起病人愉快的思想聯系和情感,暫時忘卻置身的環境;三是音樂對中樞神經有直接抑制作用。例如使正在施行麻醉手術的病人聆聽音樂,病人心臟工作減少,所需氧氣也隨之減少,血壓、脈搏和心率都得到改善,軀體疼痛感減輕,注射麻醉藥物的劑量可比通常情況減少一半。因此,健康優美的音樂可以調劑精神,驅散憂愁與煩惱, 恢復精力與體力,起到對疾病物理治療的輔助作用。
參考文獻 : [1]于霞.大學生亞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大連大學學報,2005,26(4):74. [2]劉麗文.音樂療法—— 一個愈趨重要的醫學領地[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9,2. [3]姜力,韋莉萍.亞健康與音樂治療[J].中國療養醫學,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