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
王藝婉
【摘要】 人口的老齡化產生了諸多的經濟及社會問題。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政策措施還不能妥善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出的挑戰。本文通過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的分析,對社會、經濟影響的分析,提出了我國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各方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的措施和對策。
【關鍵字】 人口老齡化 可持續發展 養老保障
一、引言
20世紀下半葉,人類社會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為迅速的人口老齡化進程,尤其是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普遍趨勢,是科學與經濟不斷發展進步的標志。中國人口老齡化對其人口、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影響不僅將是持續的,同時也將是全方位的,其中既包括人口老齡化對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持續壓力和挑戰,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含著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制度變革等方面帶來的良好歷史機遇。事實上,我國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各種老齡問題也是重大的社會民生問題之一,是涉及國家國計民生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性社會問題。因此,正確處理好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發展間的關系,趨利避害,實現我國人口老齡化與社會各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人口老齡化及可持續發展的涵義
聯合國認為,如果一個國家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教的7%以上,那么這個國家就已經屬于人口老齡化國家。人口老齡化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所產生的,而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取決于出生、死亡和遷移三個因素。決定人口老齡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生育率下降。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也不例外,它也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生育率下降的情況下出現的。到1999年,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的行列。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人口、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整個人類社會能在資源保證、環境良性狀態下持續、健康發展,而人口老齡化無論現在還是將來都會對我國人口、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帶來不可回避且深層次的突出矛盾。使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人口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就緊密地結合起來了。
三、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與趨勢
總體來看,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最新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口達到10055萬人,占總人口數的7.7%。2006年統計數據表明,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是14901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1.3%,65歲以上的人口是10419萬人,占全國人口的比例為7.9%。同時我國人口老齡化有如下特點。
1、純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三代同堂”式的傳統家庭越來越少,一對夫婦同時瞻養四個老人和一個小孩的家庭逐漸增多。有關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純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比例,城市約為40.3%,農村約為37.8%,并在繼續增加。
2、高齡老年人口急劇增長。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1.4歲,80歲以上高齡老人高達1520萬,高齡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長最快的群體。本世紀前半葉,我國高齡老年人平均增長率超過4%,是老年人口平均增長率的1.7倍。
3、城鄉人口老齡化程度倒置。發達國家城市人口老齡化水平一般高于農村,我國的情況則相反。2000年我國農村老齡化水平為10.9%,比城鎮高1.24個百分點,我國農村2006年老年人口為8557萬人,占全國老年人口總數的65.82%。可見,中國未來老齡化對中國的挑戰重點在農村。
4、老齡化超前于現代化。我國是在尚未實現現代化,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社會的,屬于未富先老,而發達國家的情況則相反。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剛剛超過1000美元,屬于中等偏低收入國家行列,而發達國家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13美元以上。
以現在這種發展趨勢,中國老齡人口到了2010年將增加到1.12億,2020年將達到2.48億,2051—2100年將穩定在3—4億。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十分廣泛而深遠。
四、中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1、我國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根據人口學的基本規律,老齡化使進入勞動年齡的人口比重下降和勞動力年齡老化,導致勞動力供給的縮減以及勞動生產率的下降。2045年勞動力老化程度可能升至32.14%。近年我國依靠供應充足的廉價勞動力進行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然而老齡化將會弱化這種優勢。一方面,老齡化導致了勞動力供給的下降,從勞動力價格上升,產品的成本增加,導致商品價格優勢喪失。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勞動者年齡的增長使得身體機能也會隨著退化,體力和腦力都處于衰退狀態,降低了勞動生產率。
2、人口老齡化使企業和政府的養老支出受到影響。對政府來說,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對養老金、退休金,醫療保障的需求自然會擴大,引起老年退休金、養老金、醫療衛生支出、老年福利設施和老年服務等國家支出上升,也就意味著政府消費基金的增加。對企業來說,企業也要負擔一部分離退休金、醫療費用和社會養老基金。另一方面,國家為了緩解養老支出的財政壓力,會加大稅收,這就加大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打擊了企業的生產積極性,不利于企業的投資。
3、我國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結構的影響。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住房、醫療保健以及護理服務等產品的主要消費者。特別是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現代社會,老年人在滿足了物質消費的前提下,也會追求家庭服務、心理咨詢、休閑旅游等非物質消費,老年人由于心理、生理上的差異,衍生出了特殊的市場需求。隨著老年人占的比例不斷上升,社會對老年消費品的需求越來越大,這些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消費正作用于現存的消費結構,促使其發生改變。
4、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壓力增大。中國老年人口的近60%分布在農村。同時,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還處在試點階段,農民的養老、醫療社會保障有待加強。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農村的養老、醫療等方面的壓力相對城鎮將更加突出,西部和貧困地區尤為嚴峻。
5、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障資金需求影響。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障資金需求壓力急速膨脹。老年人是醫療衛生資料的主要消費群體,是醫療保障制度的重點對象。國際資料表明,老年人的人均醫療費用支出是在職人員的3—5倍。2000年我國老年人口醫療費用占GDP的0.48%。預計到2010年將占到1.11%,2020年將達到3.06%。同期的老年人口將增加1倍,醫療費用將增長5倍。2030年老年人口醫療費用將占GDP的8%~9%。老年人口醫療費用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GDP的增長速度。老年人口數量的急速增長加劇社會醫療保障費用支出規模的壓力。
6、人口老齡化對長期照料服務需求的壓力增加。長期照料服務是指面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和臨終關懷等綜合服務。老年人長期照料服務是人口老齡化過程中解決起來難度最大的一個嚴重社會問題。據推算,全國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數量在2020年將超過2000萬人,2050年達到3800萬人。目前,我國各類為老服務的機構能夠提供的床位卻很少,其中的長期照料服務床位更是少的可憐。此外,長期照料服務專業性較強,涉及到醫療、康復、護理、心理、臨終關懷以及管理等多學科內容,僅靠家庭和政府是解決不了的,因此要大力發展長期照料服務機構。
五、促進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高度重視社區老年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社區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功能。面對日益龐大的老年人口規模,各級政府應該整合社區為老年人服務的各種資源,構建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社區服務籌資體系,并從政策優惠、服務機構設置、人員職業化建設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以便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2、大力發展銀色產業。老齡產業還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口的需求,全國老齡消費者中每年有100億的購買力得不到實現。換句話說,隨著經濟的發展,老年人口的養老金、退休金提高了,他們的收入也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老年市場商機無限,購買力非常可觀。特別是中國作為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擁有巨大的消費潛力,如果能充分利用現有的前景廣闊的市場,將給我國人們創造許多新的工作機會,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給經濟發展帶來強大的動力。因此,企業開發產品時要針對老年人的需要為,根據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喜好,研制適合他們的產品。還要重點發展老年服務業,興建養老機構,包括醫療服務機構、保健機構、增加老年服務項目等。
3、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資源。雖然人口老齡化,使得青年勞動力數量下降,老年人體力上的衰退,但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在實現了老年人的價值,增加了他們收入的同時,也有效地彌補了勞動力供給不足的缺口,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可以返聘老齡高級人才,如高校和研究所中許多老齡人,仍然能繼續在自己的崗位上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可發展老年教育,出于經濟的困難或排除空虛的需要,一些低齡老年人就業的愿望非常激烈,發展老年教育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勞動力資源。
4、建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剩余勞動力紛紛涌入城鎮就業,大量老年人依然留守在農村,造成了農村老年人比例的上升,導致農村養老問題突出逐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障制度。因此,加快健全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并且根據農村老年人的需要,大力發展農村社區服務,興建老年人服務設施。
5、增強老年保健知識宣傳,提高老年人的獨立性。這就是要幫助老年人提高自立、自理、自助的能力。老年人從保持身心健康做起,提高實現健康老齡化的自覺性,減少病理性衰老,使各種器官及功能盡可能地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