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人口減少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淺析
張儉
摘要:日本人口出生人數自1970年代初期經濟完成起飛之后開始持續減少,對于因應經濟起飛時期高速發展壯大的高等教育機構形成極大的生源沖擊甚至經營危機。由于少子化帶來的就學人口減少,各高等院校不得不提高升學率、變通入學程序,包括開拓國際市場等等,采取各種措施滿足招生需要。而由此造成的教育質量低下乃至教育目的的迷失,無疑為教育發展埋下更加深刻的危機。
關鍵詞:少子化;高等教育;升學率;招生;辦學質量
日本人口出生人數自1970年代初期經濟完成起飛之后開始持續減少,當初每年高達200萬余的出生人口數經過30多年的變化,變成了目前每年的110萬人左右規模,降輻達到54%*1。同期特殊出生率也從1971年的2.16降低到1.29,遠低于人口更替水準的2.07*2,日本人口呈現高度負增長,成為世界上最典型的少子化國家。
眾所周知,日本作為一個自然資源短缺和不足的國家,之所以能成為當今為數有限的發達富裕國家之一,擁有數量眾多的高素質人力資源是關鍵和要訣。然而,少子化現象所造成的總體人口規模萎縮以及對家庭結構和地域的年齡構成的負面影響,正在對日本賴以發展的根本形成直接的沖擊。本文擬就日本少子化現象對擔負人力資源養成的高等教育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希望能從日本教育與人口發展的軌跡變化中,為當前正處于高速全面發展階段同時面臨人口轉型的我國高等教育提供一個參考、一面鏡子。
一、就學人口持續減少的后果:升學率提高
根據日本文部省學校基本調查統計,在經濟復蘇到起飛的1950、1960年代,日本高等教育升學率基本一直徘徊在10%*3左右。但隨著進入70年代經濟全面發展時期,教育設施的逐步充實和完善,升學率逐年上升,于1990年代初達到36.8%*4。
但隨著出生率長時期持續降低誘發的18歲人口急劇減少的情況日益嚴重,日本高等教育升學率在1995年一躍升高至45.8%*5,短短4、5年時間同一指標驟然上升9個百分點,升幅之大令人瞠目。但這一高水平的升學率并未就此打住,之后進一步持續增高,到2004年上升至49.8%,日本成為全球僅次于英國的高升學率國家*6。
東京大學教育系天野郁夫教授早在1990年代末期便分析指出*7,1991年日本18歲人口有204萬人,大學升學率36.8%,全國高等院校共招收新生73萬余人。而到10年后的2000年,18歲人口減少至151萬人,如依然維持36.8%的升學率,新生人數則僅有55萬人左右,比1991年減少了18萬人。而日本現在一所中等規模的高校每年新生人數一般也就是2,000人左右,不考慮其他因素,18萬人基本等于90所大學的年度招生人數,換句話說也就是如果不調整提高升學率,2000年將有90所大學不能招收到應有的新生。相反,若要保證73萬的入學人數,則升學率必須提高到48%以上,以滿足現存高校對基本生員的人數要求。
現實的發展完全印證了天野郁夫教授的分析。并且,如果用升學率同樣超過45%而教育體制又較接近的美國做參照,可以發現日本升學率急劇升高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動力在于各高校對于生源的需求。美國之所以能維持高水準的升學率主要依賴于兩個因素:一是美國大學80%都屬于國立或公立,私立大學僅占20%,從學生處征收的學費對學校運營壓力不明顯;二是美國高等院校退學率極高,通常只有20%左右的學生畢業*7。相形之下,日本的高等院校不僅退學率基本等于零,而且主要靠征收學費維持日常運營的私立院校在高校總數中所占比例竟高達80%,可以說有沒有學生就讀直接關系著這些院校的生存與否。
二、“粥多僧少” 的選擇:數量重于質量
截止2003年的統計,日本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227所,其中四年制大學702所,二年制短期大學(相當于我國的專科院校)525所。而同期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數為1,396所,其中本科院校629所,高職高專院校767所*8。日本人口不過1.2億左右,其教育資源之豐富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日本普通高等院校從1950年350所發展到2003年的1,227所,其中四年制大學部分私立院校從105所增加到了526所,比例從52%上升到了75%;而國立院校則在當初70所基礎上僅僅增加了30所,其所占比例不升反降從35%下滑變成了14%;公立院校也只從原有的26所增加了50所,可以說基本上變化不大。而二年制短期大學部分至始至終私立院校占有的比例達到了88%以上。對比上述兩組反映日本近半個世紀教育發展的基本數據,不難看出所謂高等院校突飛猛進的發展其實就是私立院校突飛猛進地在發展、在擴張。
國立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在辦學教學體制上客觀地講各有千秋,但私立學院主要以學費進行運營的特性注定了它對生員有著天生的依賴性。
二戰后持續的“嬰兒熱”為學校提供了空前巨大的潛在生源市場,相對緊缺的教育資源以及經濟高速發展又為學校發展時代提供了需求和保障,在這一特殊背景的作用和催化下,辦學靈活的私立學校如魚得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家庭生育計劃迅速改變了日本的生育模式,蔓延并持續的少子化趨勢讓總人口中少年兒童人口比例不斷下降,其規模也日漸減少,生源市場供給逐步變得短缺不足。另一方面,已經發展壯大的教育市場對生源的需求卻是有增無減,它需要越來越多的生源填充己被撐大的“胃口”,而日趨加劇的少子化現象無疑象一盞不熄滅的紅燈讓一路暢通的教育“飆車”停在了人口的十字路口。
日本短期大學中的私立院校是對生源最敏感的部分。1950年到1970年,它從132所增加到了414所,發展十分順暢良好,但之后二十年中它卻再也沒有能夠跨越出四百的臺階。在1999年蹣跚登上503所的頂峰之后,便開始逐年下跌倒退,2003年它減少至463所,退回到1980年代中期水平。
其他類型院校盡管不如私立短大嚴重和明顯,但基本的情形也不外是五十步和一百步。在少子化造成的生源壓力沖擊下,為了維持學校的正常運營、避免關門打烊的寂寞結局,除極少數頂尖一流學校尚可以侈談新生質量外,絕大多數學校或多或少選擇“舍質取量”的招生方針,以拓展生源范圍盡可能多地吸引年輕學子入學。 三、搶救生源的奚徑:自由化+國際化
針對日益激化的生源緊缺局面,日本不少的院校為了方便招攬學生,都在變通招生入學程序,在傳統的考試招生制度之外,開辟了由學校自行掌握尺度的“推薦入試”招生制度。在現有的私立大學和短期大學,通過這種自由化隨意性較大的推薦審查方式而不是經由統一的升學考試合格入學的學生,分別已經占到了25%和60%,而且只要少子化沒有緩解,不容置疑這一比例還將進一步增高。雖然這些以“改革”名義新出現的形式各異的升學方式和途徑對于迄今單一的招生渠道和呆板的招生制度有補充完善的作用,但其放寬放低升學尺度和門檻對于吸引考生保證生源的明顯功利性效用,難免讓人質疑其真正動機和目的何在,即便在高等教育接近普及的今天,“花錢買學位”、“通關系進大學”對于任何一所院校而言,依然是無法承受的硬傷。
同時,鑒于少子化和老齡化的發展對勞動力的影響以及國際化趨勢的作用,日本政府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積極推行教育國際化開放政策,公布了2000年前吸收10萬留學生的計劃。但由于日國固有的封閉性因素,直到2003年,留學生總人數才從1985年的15,009人上升到109,508人。而其中公費留學生部分僅從2,502人上升到9,746人,凈增不過7千余人,超過90%的增加全部來自私費留學生*9。
在日本國內不具備充分競爭力的相當數量的地方大學、特別是短大將著力點由國內學生轉移到富有潛力的留學生身上,紛紛出臺諸如減免學雜費等等手段拉丁般地招攬留學生來填缺補空。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地處北海道苫小牧的駒澤大學。該校目前近1千人的在校學生中留學生約有200人,為了吸引亞洲留學生來校就學,駒澤大學不僅宣布對留學生將68萬日元的年學費減免一半,還向其提供房費補貼。而且為了方便留學生入學,該校2001年5月下旬又專門制定新的入學日程,規定除4月春季入學外,同時實行9月秋季入學,以協調留學生因學制不同造成的時間上的困難*10。
日本少子化現象不僅極大地改變著學校的經營,并且更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身在其中的學習者。日本總務廳統計局*11近年來對人口死因的調查顯示,25~34歲人口的死因自殺高居第一,在15~24歲人口的死因中自殺也排上了第二位。自殺的原因十分復雜,難以一概而論,但它在大學適齡人口這一年齡段前后集中攀上高位,似乎又在暗示著某種無形的因果聯系,在發出無聲的強烈警示。
今天教育普及和大眾化趨勢導致高等教育已經不再是往昔的精英教育模式。但無論什么時代,教育所承擔的“釋道解惑”的責任卻應該沒有多少變化。為了吸收保證生源以維持學校經營發展,學校對學生像上帝、主顧一樣的遷就嬌寵、百般呵護,但卻可能因此助長不學之風,銷蝕大學生們本已脆弱的學習意欲,最終從根本上危及學校的生命力,讓學校變成不學之校。
勿需贅言,中國的人口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正在重復日本人口和教育發展的軌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石,我們有必要借鑒日本高等教育發展所提供的經驗和教訓,合理調整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協調關系,保證我國高等教育持續穩步發展,為社會經濟文化建設鋪墊堅實的基礎、提供充足的動力
參考資料:
注解:
1~2:日本統計局《平成12年國勢調查》
3~4~5:日本文部省《學校基本調查》
6:日本《教育指標の國際比較》(2004年版)
7:天野郁夫:《教育改革のゆくえ―自由化と個性化を求めて 》(東京大學出版會)
8: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簡況》(2003年)
9:劉曉峰等主編《日本的危機》(人民出版社)
10:日本《中文導報》,2001年3月
11:日本總務省2003年《自治白書》
參考論文:
[1]周滿生.日本、韓國、臺灣私立教育發展比較及其啟[J].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2]陳銘.中國與西方國家家庭教育的若干比較[J].東北師大教育科學學院.
[3]袁銳鍔.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的主要框架[J].華南師范大學.
[4]魏貽通.國外私立高等教育的模式與作用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