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常金玲 周柯光
: 中國以五千年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化延續至今。我們知道越是國際化,越要民族化,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文化建設,勢在必然。語文教學對于傳統文化的復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利用好這一傳承的載體呢?下面我結合自己的一些具體實踐,談談我的一點思考。
一、語文學科包含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教材文本中有相當多的文化因素。從教學的可操作性和學生的可接受性層面看,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挖掘中華民族文化:
1.倫理道德文化。以《論語》、《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文化思想精神和中華民族在近代形成的民主、科學的人文精神,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始終是割舍不去的精神文化主導。在新課改的理念指導下,語文教材的編選更為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把道德的體驗與學生的內心需求和學習的情感體驗很好地結合起來。新教材就選編了以前未進入過教材的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莫懷戚的《散步》等一批優秀文學作品,讓人耳目一新,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傳統道德倫理文化的熏陶與感染。
2.歷史哲學文化。語文教材中涉及很多的歷史人物、文學作家、文化名人和歷史事件,歷史的積淀很厚重。這些文章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人文內涵和睿智的哲學精神,既有積極入世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抱負和豁達的人生觀,又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氣質,還有對社會各色人等的深刻剖析、對不同時代的理性批判,可以說,語文教材是一座開采不盡的歷史文化的寶庫。
3.民俗鄉土文化。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現當代著名作家魯迅、老舍、周作人、沈從文、馮驥才、莫言等的作品,以及四大古典名著節選,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集成。這些作品包含著豐富的風俗習慣、風物民情,因為這些作品大都是從作者熟悉的時代風俗入手,語言風格也都帶有濃郁的地域色彩。如魯迅小說《社戲》、《故鄉》中的社戲、省親、江南水鄉的菱角、羅漢豆、科舉考試、茴香豆、酒店里的曲尺柜臺,劉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腰鼓等,真是中國傳統民俗的大百科全書。這些文章,能夠把學生從現代生活拉回到對傳統風俗人情的關注,品味到傳統文化中獨特的內涵。
二、如何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1.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且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站在時代的講臺,手執新教材的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個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通過祖國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使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光大。 古往今來,大量的文學作品和文化典籍,既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同時也是全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語文教材從中精選的上百篇詩文佳作,雖然只是滄海一粟,但通過學習這些藝術珍品,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祖國豐富的語言文字知識,而且可以從不同時代、不同體裁的珍品中受到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感受到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脈搏。我們要立足新課程,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以如何宣揚教材所蘊涵的傳統美德、如何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傳統文化典籍、如何把傳統文化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內涵、升華為做人的行為作為重點內容,設計好相關的語文學習的活動方案,為學生創造綜合學習的機會,從而來尋求繼承傳統文化的途徑和策略。
2.在語文教學中,給學生留出時間來誦讀經典美文。
可開設閱讀課,利用晚讀前20分鐘時間開展閱讀活動,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發給文言版本或白話版本的書籍,擴大閱讀面。上午、下午課前10分鐘預備時間,可利用校園廣播進行傳統經典的誦讀。①在初一年級學習《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家詩》等內容。②在初二年級進行《四書》、《五經》選讀。③初三年級“經、史、子、集”泛讀。④開設校園“百家講壇”,讓優秀學生上臺講解國學經典,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
3.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興趣可促使學生主動地感知事物,并使注意力持久、觀察敏銳、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思路開闊、記憶牢固、意志堅強、情緒高漲。總之,興趣能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變得有生氣、有成效。
如在教學《內蒙訪古》時,如果結合課文中對歷史上民族矛盾的追述、對民族之間往來的稱頌,誘發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歷史上各民族之間早就交往密切,即使在戰爭年代,各民族人民仍然盼望民族之間加強友好往來,今天更應該加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這樣就十分自然地進行了一次以加強民族團結為內容的傳統文化教育。再如可以拓展學習閱讀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國》、聞一多的《七子之歌》等優秀的文章或詩歌,多角度地理解中華民族傳統的愛國主義情懷,更深刻地體會民族精神文化的豐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