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寶雞民俗文化產業傳承與發展分析
李強
論文關鍵詞:鳳翔木版年畫與彩繪泥塑 傳承 發展
論文摘要: 隨著國家的轉型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傳統民俗文化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同時也面臨著發展的機遇。本文通過對鳳翔木板年畫和彩繪泥塑手工生產的研究,為寶雞地區的民俗文化產業傳承和發展提供參考價值,探索民俗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得到持續的發展的途徑。
鳳翔木版年畫與彩繪泥塑是陜西具有代表性民俗文化特征的民間美術品,它們通過民俗文化活動與百姓的生活和精神需要緊密相連。木版年畫與彩繪泥塑的生產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六百年。近些年彩繪泥塑與木版年畫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曾經存在于下層民眾中的民間藝術得到政府的支持與資助。民間藝術長期生存于中國廣大的鄉村這片文化土壤,成為百姓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直至今日。
一、鳳翔木版年畫與彩繪泥塑的傳承
(一)鳳翔木版年畫的傳承
年畫的生產與民俗需求緊密相關,貼門畫的習俗歷史悠久,專家考證木版年畫的定性與蓬勃發展在宋代,古代文獻典籍中也多有記載,《夢粱錄》與《武林舊事》中就記述有北宋時民間流行鐘馗、財馬、門神、桃符的民間年畫。明代年畫再次興盛,從現存的明代年畫實物資料看,無論題材內容、刻繪技法還是藝術風格都十分多樣,樣式也趨于定式,許多題材與后世相差無幾,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陜西鳳翔的木版年畫均是從明代開始興起的。
鳳翔木版年畫的主要產地在鳳翔城東南——南肖里村,村中邰姓的“祖案”記述,明朝正德年間南肖里村已有邰姓藝人從事木版年畫的生產,在清代的康乾時期,生產已具規模,除了個體的生產外,還出現了集體合作的生產作坊。工藝以印刷與手繪結合(線稿印刷手繪施彩)。到了嘉慶、道光年間藝人學習外地先進的年畫印刷技術改進生產,線稿與施彩工序全部套版印刷。年俗的大量需求使生產規模逐漸增大,產地除南肖里村外還擴展到北肖里村與陳村,三個村從事年畫生產的有三十多戶,規模化的作坊五六家,銷售逐步擴展到西北地區。較大規模的作坊,當地人稱為“畫局”。繁榮時期畫局有十多家,其中世興畫局、忠興畫局、復盛畫局名聲較大。畫局將字號刻在印版之上,類似于廠標,通過銷售宣傳以擴大知名度。生產規模的擴大,促使畫局在年畫的生產分工上更加細致,有經濟實力的畫局專門聘請當地知名藝人畫匠來設計畫稿,刻板、印刷等環節各有專人負責,規模化的生產自然帶來成本的降低,專業化的分工同時帶來質量的提高,這都增強了市場的競爭力,良好的聲譽使鳳翔木版年畫成為西北地區頗有影響的民間藝術品。清末民初年間,木版年畫的生產達到繁盛,這一時期鳳翔木版年畫的年產量合計在四百多萬張,而世興畫局年畫的生產量占到了全縣總產量的一半,年畫品種多樣,有了名牌產品“金三裁”年畫。產品銷往陜、甘、寧、青及河南等地,真正創出品牌的知名度。
年畫是春節很普遍的一種民俗消費品,在豐年幾乎家家張貼。從年畫的種類看門神等“六神畫”的生產量就占到一半以上,這也是為了適應民俗市場的需求。木版年畫因為民俗生活的普遍需要而大批量生產,形成規模,趨于半專業化,與很多還處于業余、自娛階段的其他民間美術生產比較,它在生產的規模和文化影響方面都較大。
(二)鳳翔彩繪泥塑的傳承
鳳翔彩繪泥塑的生產以六營村胡姓家族為主,制作技藝作為傳統的家族手藝代代相傳,關于鳳翔泥塑的產生有這樣的傳說。元末明初時期朱元璋軍隊屯扎于鳳翔此地,時間長了軍士轉為地方居民,軍中有一些來自江西具有陶瓷制作手藝的人利用當地黏性很強的觀音土(俗稱板板土)和泥捏塑,制模做偶、施加彩繪,然后到各大廟會出售。當地老鄉購泥塑置于家中,因風俗而用于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名似乎可以從這一面佐證。
泥塑生產仍延續了手工生產方式,其民俗文化內涵以一種集體民俗意識被繼承。彩繪泥塑是普通百姓創造的藝術品,同時他們也是欣賞者和消費者,彩繪泥塑出現在許多民俗禮儀之中,與當地的民俗活動緊密相連。彩繪泥塑因為這種民俗活動的需求擁有了消費市場。在六營村就留傳有這樣的諺語:“寧舍二畝田,不舍靈山、周公會。”民俗生活的需要是彩繪泥塑生產發展的必要條件。一直以來彩繪泥塑的生產與民俗生活都緊密相關。靈山求子的泥娃娃,孩子滿月親友送來的保佑平安成長的坐虎,老人壽誕賀壽的泥虎,以及春節屋內懸掛的驅瘟辟邪的掛虎,背后都有它豐厚的民俗文化內涵。
泥塑虎懸掛于家中鎮宅、驅邪,作為保護神加以膜拜,產生于民間藝術與原始藝術共有的原發性與復功用性特征,源于遠古的虎圖騰崇拜。在中華民族中影響深廣的“虎、龍、鳳、蛙”等形象都具有圖騰的性質。歷史學家考證虎是生活在西北地區以狩獵為主的古羌戎族圖騰,經過漫長的歷史演化發展,崇虎的文化意識已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觀念。“泥耍活”是對彩繪泥塑的俗稱,但當我們觀察后會發現“鳳翔彩繪泥塑中的掛虎、坐虎無論從材料還是型制上看,都不適合孩子來把玩翻弄,而更適合于恭敬
嚴肅地懸掛或高置案廚之上,就人來說是表現出一種供奉的態度,就物而言則處于一種君臨居室環境的地位。就形象而言,它又是在獰惡兇猛的大輪廓骨架中以細小填充的紋樣和色彩給予柔化、生活化”。[1]在鳳翔及鄰近地區一帶農村,孩子們過滿月或生日時,外婆或娘舅把這種泥活作為禮品送到孩子家中,它的意義與其說是給孩子玩耍,不如說是為了給新生的小生命驅惡辟邪,充當鎮宅守魂的神靈瑞獸。彩繪泥塑作為原始文化的嫡傳,顯現出生命繁榮的審美理想。
二、鳳翔木版年畫與彩繪泥塑的發展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各地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開始復蘇,而融入民俗的各種民間藝術也漸漸恢復,在八十年代中期鳳翔木版年畫與彩繪泥塑特別受到美術界專家的關注并給予很高的評價,聲名鵲起。但由于經濟的市場化轉型,手工生產的民間美術品逐漸被大機器生產的競爭擠出市場。另外,民間美術“土”的特色,也使逐漸追求時尚喜好的人們漸漸將它們淡忘。鳳翔木板年畫與彩繪泥塑也經歷了沉浮起落,在當下生存下來并繼續發展。
(一)鳳翔木版年畫的發展
改革開放使曾經的傳統文化禁錮得到解放,春節貼門神的風俗習慣逐步恢復,八十年代初期南肖里村有多個家庭生產年畫,在此基礎上藝人們成立了鳳怡年畫研究會,為年畫的恢復與繼續發展發揮了作用。但隨著機器印刷的年畫商品在市場的出現,具有印刷成本低廉、色彩耐久等優勢的機器印刷品強烈地沖擊了木版年畫原有的市場地位,手工生產的木版年畫市場很快被擠壓,以民間藝人一己之力,無法挽救和阻擋木版年畫在市場競爭中的頹勢和逐漸在大眾消費市場消失的趨勢。行業也不得不遵循“適者生存”的原則尋求新的出路。 年畫藝人邰立平的經驗對今天非物質文化保護是有益的參考,他是年畫老字號世興畫局的傳人,在面對困局時,他仍堅持個體手工生產,優化工藝,提升質量,將木版年畫的品種開發與傳統種類挖掘整理結合起來。經過二十余年的努力,他整理印制了《鳳翔木版年畫選》三卷,保護了傳統年畫。他將木版年畫展覽搬到各大美術院校,在全國各地、海外交流推廣,贏得了聲譽。經過多年的努力,邰立平已是鳳翔木板年畫行業的佼佼者,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鳳翔木版年畫主要傳承人。雖然木版年畫失去了大眾的春節年畫市場,但木版年畫藝術層次的提升使其價格升了數十倍。本只從事年畫手工生產作為藝人的邰立平卻承擔了多種角色,他不僅從事年畫生產,而且進行組織管理、整理、研究對外交流的多種工作,他將搶救保護傳統遺產工作視為己任,具有一種獻身精神,他的技藝水平和多方面能力在其他藝人身上很難復制。這樣高質量的個體手工生產使得目前生產方式更加顯得精英化,也成為民間藝術在現代社會生存的一種模式。
(二)鳳翔彩繪泥塑的發展
鳳翔彩繪泥塑生產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恢復得到文化部門的支持,彩繪泥塑作品進京并在美術館展出,美術界的專家學者對其藝術價值也給予很高評價。藝人們還跟隨文化藝術交流團到國外獻藝辦展,這些都促進了彩繪泥塑的生產,產品還由工藝美術公司代銷,以老藝人胡深為代表六營村多家農戶從事這種副業生產。但隨著民俗熱的逐漸降溫,泥塑生產并未持續興盛。
新世紀之初,人們在享受現代化帶來的物質便利的同時,也注重起精神消費,開始思考和重新認識包括民俗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的價值。這時彩繪泥塑得到了一個大的機遇,2002年、2003年泥塑馬、泥塑羊登上了中國郵政發行的生肖郵票,使鳳翔彩繪泥塑一夜之間家喻戶曉,當地政府也將民間藝術作為一張地方文化名片在政策上加以扶持。伴隨著生產訂單的源源涌入,六營村家家戶戶開始彩繪泥塑的生產,生產的一擁而上,在短時期也出現了市場的惡性競爭,幾年的市場沉浮之后彩繪泥塑的生產有了多樣形式,近年隨著國家新農村建設和一村一品戰略的實施,彩繪泥塑成為了一種標志性的品牌產業,現在泥塑生產的形式趨于多樣化,有以老藝人胡深為代表的家庭式生產,也有青年藝人胡新民創建的大規模的民間美術生產的文化企業。因為知名度與文化需求而帶來了大量訂單生產,使彩繪泥塑以一種良性的競爭方式發展。
市場的需要影響了彩繪泥塑的生產。年俗產品成為彩繪泥塑產品的主流,即以生肖泥塑為主,就如老藝人胡深談道:“什么年(生肖)生產什么,什么需要生產什么。”市場的需求決定了泥塑生產品種,但也使彩繪泥塑的圖案造型傳統發生了微妙變化。傳統的泥塑掛虎最具鳳翔彩繪泥塑的代表性,原本具有豐富內涵的民俗文化圖案漸漸向簡化、視覺裝飾化發展,現在的泥塑產品更加美化,易于大眾接受,但似乎少了鄉土民俗的味道。孩子百天送泥虎,護佑健康成長的保護神的民俗性質已經逐漸地褪去,而更加大眾娛樂化,使其成為既帶有民間藝術特征又具有現代視覺裝飾性的民間工藝品。
從非物質文化的角度看木版年畫與彩繪泥塑,我們關注了它們在當下的生產情況與藝人的出路,“非物質文化形態的鮮活性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生存的具體體現。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只是保存物質化的‘遺產’或收藏遺產化的‘文物’,其根本要旨是使傳統文化形態能夠‘生活’在當代,成為當代社會生態系統的實際構成”。[2]民間藝術反映民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有形載體,民間美術融入百姓的民俗生活,民俗與民族精神關聯。在新時期多元化的文化環境使得民間藝術的身份更加微妙,鳳翔木版年畫與彩繪泥塑以其各自不同的生產方式為民俗文化產業的傳承發展提供了例證。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民間藝術不是“文物”,它是文化,而且與我們的生活相關聯,只有自然地融于我們的生活中,才能良好地發展。
[1]王寧宇.中國西部民間美術論[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179.
[2]彭迪.建言民間美術的活態保護[J].美術觀察,2007,(11).
[3]陳勤建.中國民俗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