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國傳統節日習俗
楊秀雙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習俗春節端午節原因弘揚
內容摘要: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有它發生、發展的歷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本文以春節和端午節的習俗活動為例,討論傳統節日習俗的形成以及轉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弘揚傳統文化,這對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重構中國傳統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國門,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節日習俗是展現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反映著民族的歷史風貌和社會生活,在增強國威,加強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春節、端午節的習俗的形成
(一)春節春節是我國最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據史料記載,我國的春節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它可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先人們,與他們從事的農業祭祀活動密切相關,我國的大部分民族都過這個節日。“年”是個時間概念,它的生產與農業、歷法直接相關,是古人對農作物生長周期和季節變化的一種總結。從歷代過節情況來看,年節風俗活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潔祭祖稱”,包括拜天地及祖宗、還有家人親友間的拜年活動,主要表達人們對天地養育之恩的謝意,對祖先的懷念和尊敬,對鄉親鄰里的祝賀,是中華民族重視倫理人情的體現,也是宗法觀念在人們心理上的反映。二是“進酒降神”,如放爆竹、貼春聯、喝椒柏酒、跳灶神之類。放爆竹始于漢代,南北朝時已成歲時風俗。初時只是火燒竹子,故稱“爆竹”,后將火藥裝進竹筒,宋以后普遍改用鞭炮。春聯最初是桃符,即把兩塊桃木板掛在門上,畫神茶、郁壘二神以驅鬼,五代以后演變為春聯,但門神并不廢。這些習俗發展到今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春節有那么多的習俗,自然也是人們想營造出過年熱鬧的氣氛來辭舊迎新。俗話說:人多才熱鬧。春節自古以來也就是一家團圓的節日,回家的節日。然而,在春節來臨之際,當前都市里卻有大量的“留守族”。他們打電話祝福代替了回家看父母,自然家里過年就熱鬧不起來。而這些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節日習俗也被人們能省則省,使年味兒淡了許多,人們過年的喜悅心情也淡了許多。
(二)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人最熟悉的節日之一,卻也是中國人最陌生的傳統節日之一。說熟悉,因為在中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五月初五為端午節。說陌生,因為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端午節究竟應該怎樣過。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其起源說法不,有的說源于昊越地區的龍圖騰崇拜;有的說是為了紀念屈原;有的認為五月五日是個“惡日”,端午節的活動是為了避邪取惡,等等。這幾種說法各有道理,很難判斷誰是誰非。極有可能就是這眾多因素的融合,因出于對屈原的懷念和同情,把節日都附會到他的身上。我國民間過端午節的活動是各種各樣的。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而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他。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吃粽子,小孩佩戴香囊驅邪,插艾和草蒲,飲雄黃酒。現在賽龍舟在一些地方還在舉行,粽子吃得卻不那么講究了,也看不見小孩佩戴香囊,更很少有人去插艾和草蒲,飲雄黃酒。取而代之是逛街購物,旅游出行。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和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根據和現實基礎。
二、中國傳統節日的轉化及其原因
從春節和端午節便可以看出,中國的傳統節日正在進行著轉化。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已經不再稀罕那些吃的東西,而更注重于追求那些新興的事物,以獲得刺激。這是一種典型的快餐文化,不注重內涵、本質及歷史傳承,只顧眼前,現在洋節的流行這種現象正是最好的例證。究其原因,有以下三點:(一)、政府不夠重視.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這些閃爍著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政府更多強調的是發展經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保護和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沒有利用政府的力量讓人們明白中國傳統文化的珍貴之處,從而使很多傳統的節日習俗流失了。(二)、物質條件的改善改變了人們的觀念。以前過年過節都是非常熱鬧的事情,臨近節日的時候,每家每戶都忙碌著準備過節的物品,尤其是過年,家家戶戶都忙著洗蒸籠、蒸年糕、炸煎堆,大人會專門挑一個日子去集市辦年貨,小孩子可以跟著去湊熱鬧順便央求父母給買幾件新衣服。而如今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穿新衣、吃年糕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人們都不再親自蒸年糕,因為這些繁瑣的工作可以交給專門的糕點店去代勞,這說明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重視春節,那樣重視我們的傳統文化,功利主義、個人主義以及享樂主義在整個社會占了上風。(三)、西方文化的沖擊。近代以來,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文化滲透并影響著中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相當大的沖擊,在先進與落后的比較中,人們普遍認可西方文化的先進性,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落后性采取否定的態度。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民族傳統節日被淡化了。 三、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民族文化的流失影響國家實力。國家的實力即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能力、科技能力、軍事能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和內外政策等非物質的國際傳播來吸引、影響或控制他人行為的軟實力。近年來,用本國文化打造軟實力,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中西文化頻繁交流的今天,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重構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更顯重要。那么如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呢?從我國的實踐看,有三個途徑:一靠宣傳。用現代傳播媒介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普適性宣傳,將傳統文化融人文學藝術、影視戲劇中,滲透在網絡、文化交流、旅游觀光中,面向社會大眾,重新喚起社會大眾了解傳統歷史和文化的熱情。通過這些媒介宣傳,使中國傳統文化民間化、大眾化、全球化。二靠教育.有人講,當代學校教育一個很大的缺失就是人文教育的缺失。消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響,必須從國民觀念人手,應該向兒童普及一些傳統文化,將一些傳統經典納人學校教育,特別是傳統經典中對人的道德修養教育。迅速國際化及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下,迫切需要尋找一種能凝聚國民思想的教育載體。三靠引導。當代著名作家王蒙認為,人類的問題總結起來只有兩個:一個是吃不飽“餓”出來的問題,即生存問題;另外一個“撐”出來的問題,比如探索人生的終極意義人生價值等等。21世紀,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惑境”當然是主要的。而這種“惑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思考和無知產生的。特別是青年一代,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就像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不知道何去何從、如何選擇,迫切需要引導。
四、結語
一個民族要立于世界,必須要有自己的文化,而傳統節日就是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時代的發展中,許多民俗文化不應只是“古化石”或“歷史殘留物”,國人有必要保護好、發揚好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從歷史引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