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談與時俱進:論中國傳統節日德育資源的開掘和利用

侯文廣

[論文關鍵詞]傳統節日德育資源開掘利用

[論文摘要]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珍貴遺產,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從傳統節日蘊含的重要德育資源分析入手,探討傳統節日的文化特征,從導向機制、動力機制兩方面研究應對措施,這對于豐富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內容,培養國民健康的文化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整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傳統節日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豐富的德育資源。傳統節日中蘊含的德育資源及其重要價值,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2005年,中宣部等部門明確指出:“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薄皞鹘y節日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寶貴資源”。同時,傳統節日中蘊含的德育資源也激發了學術界的研究旨趣,有的學者已進行了探討,這對于開掘和利用中國傳統節日的德育資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這些成果或限于某個具體節日的發展趨勢研究,或僅限于探究傳統節日的德育功效等,缺少對傳統節日德育資源的運行機制的系統探討。本文擬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傳統節日德育資源的運行機制進行探討。

一、傳統節日蘊含的重要德育資源分析

在我國眾多的節日中,有十余個古代大節日“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牽動中國人的情感,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傳統的價值觀念、民俗心理和文化精神”。因此,大力開掘傳統節日文化中的精髓,既可以豐富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內容,又可以為社會主義新道德、新風尚建設提供優秀的傳統文化基礎。

(一)開拓創新:天人合一,辭舊迎新

“天人合一”是指人與自然的和諧。傳統節日中,春節的郊祀、春祀、秋祀以及臘祭,都集中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先民們認為“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會的最高主宰,“天”、“人”之間是相通的。先民們在春節等節日中,都要祭天祭地,以示祈求和感激。這種樸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先民們與自然始終保持和諧、協調的關系,這對于生態環境保護不無啟迪。

辭舊迎新,是春節所蘊含文化精神更為集中的體現。先民們在歲末年初之際,歷來保持著總結過去、規劃未來的節日傳統,以期來年的耕作有更大發展和更好收成。同樣,在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之際,歷代文人墨客、政治家也會保持這種良好愿望。例如,王安石的《元日》一詩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詩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薄皶r人慶祝新春佳節的熱烈氣氛、作者除舊布新決心變法的政治豪情,被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

(二)人文主義:以人為本,慎終追遠

傳統節日文化中蘊含的人文主義精神極大地豐富了德育體系內容。有的學者認為:“就本質而言,德育是一種通識性的教育,而不是一種專業性的教育?!笨梢?,德育不可能是關于某種專門知識的專業化傳授。以承認人、尊重人、關懷人為內容的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不僅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特色而存在,更是我國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內容。“以人為本”,是指在天地人之間、在人與神之間,以人為中心。天地人之間,人是主導,人是目的,歷來是我國以人為本的精神和基調。我國傳統節日中的春節,其祭祖、團年、百年等活動,清明節的祭祖、掃墓、拜祭軒轅陵、悼念革命先烈等活動,重陽節的敬老活動,以及臘八節的祭祖活動,都充分體現了家人團聚,友人睦處,不忘先祖和革命先烈,尊老孝親,慎終追遠,珍惜幸福生活的人文主義精神。多數節日里,都有祭祖的傳統儀式,直接目的在于緬懷祖先,根本目的在于對后人責任意識的呼喚,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三)自強不息:勤勞勇敢,剛健有為

節日源于祖先的現實生活。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的民族,先民們為了生存,同自然環境作斗爭,同兇猛的野獸作斗爭,養成了勤勞勇敢、積極進取、剛健有為的自強不息精神。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富含廣大勞動人民辛苦勞作的成果。節日里美昧可口的食品、內容繁多的禮俗、生動活潑的娛樂,薈萃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勇氣,凝結了勞動人民的汗水和力量。如春節期間的撣塵習俗就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勤勞、愛清潔的良好習慣。舞龍獅和賽龍舟則表達了老百姓昂揚向上、威武雄壯的精神面貌。臘八節的來源中有“勸勤懲懶”的傳說,每逢臘八煮粥喝,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這從反面肯定了勤勞剛健、自強不息的精神。

(四)愛國主義:貴和尚中,團結統一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富有愛國主義精神的民族,貴和諧,尚中道,追求團結統一。我國的春節、元宵節,全國上下,男女老少,大家同樂,一派升平,和諧歡樂。端午節則閃耀著愛國主義精神的光芒。人們通過舉辦賽龍舟、吃粽子,彰顯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憂國憂民的情懷?!芭D八節”的起源除了“勸勤懲懶”的傳說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緣起,即“援岳(飛)抗金”。據說,當時老百姓見岳家軍被奸臣克扣軍糧,自動煮粥支持岳家軍抗金,表達了對權奸的憎恨,對民族英雄的愛戴。中秋節、春節等無不包含著人們對故土、對家鄉的眷念。隨著歷史變遷和社會發展,中秋節、春節等又被賦予了民族大團結、祖國統一等深層次內涵。如今,包括臺灣的眾多詩人、作家,都以中秋節的“月亮”為題材,表達鄉思、鄉戀。

二、利于道德教化的傳統節日文化的特征

中國傳統道德能在民間廣泛傳播,除了儒學教化和政府推廣的原因,傳統節日也是有效的傳播途徑。這是因為傳統節日是老百姓所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民俗形式,具有周期性和群眾性、傳承性和變異性、綜合性和實用性的特征。

(一)周期性和群眾性

傳統節日是以年為單位輪回進行的。由此,形成了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的周期性特征。傳統節日起源于民間,又散布、植根于民間,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耳熟能詳,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普天同慶、人人共享,具有廣泛的社會參與性。這兩個特點使得道德教育的內容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并不一定固守在課堂和說理的層面。傳統節日錯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年四季的時空之中,不失時機的進行道德教化。民眾從小到大,年復一年不斷地接受著道德傳統的洗禮和熏陶。傳統節日地域廣泛,人們在無處不在的節日文化包圍、簇擁下,可以不斷完善、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質。傳統節日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實際上,傳統節日文化是一種群眾文化,積淀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良好的社會價值,具有滲透性、隱含性,有較強的審美價值和教育功能,可以有效影響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

(二)傳承性和變異性

傳承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傳統節日文化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天然地具備了傳承性特征。傳統節日起源于古代社會,內含大量美好神奇的傳說。這些傳說或是歌頌歷史人物、英雄人物伸張正義、揚善除惡的精神,或是追求愛情、揚美抑丑,或是追求吉祥、祭神斗邪,無不表現出深沉真摯的民族情感。“這些節日既是傳承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凝聚社會群體的力量,也為展示個人才藝、表彰倫理道德、提高民族自信心提供了時機與途徑”。文化的傳承性是相對的,變異性則是絕對的。人類社會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與社會息息相關的節日文化也必然因時、因需而變化發展。如祭祖、上墳等,節日文化最初包含大量的迷信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報本返始”的人文理性所取代。傳統節日在文化傳承過程中,從來都是順乎人性、因勢利導,巧妙地滲入思想深處,比硬性灌輸的效果好得多。 (三)綜合性和實用性

傳統節日文化的綜合性,具有濃郁的包容和涵蓋特性。從民俗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上看,容納了文學藝術、服飾、禮儀、飲食、宗教、哲學以及娛樂方式、體育項目等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的廣泛內容,而絕非單一的文化內涵。傳統節日活動是應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而產生的,如果不需要,則會被無情地淘汰。傳統節日文化的實用性則是指節慶民俗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蚴羌耐心酥琳宫F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之情,或是在信仰崇拜中求得一種心理平衡,或是具有強身健體、益智娛情的直接功效。這兩個特點,使得傳統節日所蘊含的德育內容靈活多樣,而非呆板的條條框框。傳統節日借助靈活多樣的手段和模式來傳遞豐富多彩的道德信息和理念,使公眾潛移默化的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傳統節日德育資源開掘利用的運行機制

傳統節日蘊含著極為寶貴的傳統德育內容和成熟的道德教化體系,使德育有了依托和根基,所以上至國家政府,下至社會、個人都應重視傳統節Et的德育資源的利用和再生。

(一)導向機制:開掘傳統節日德育內涵

傳統節日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即所謂的俗文化,主要在民間生根發芽,但它卻以其無處不在、通俗易懂的特點而發揮著不容小視的作用。有學者認為,“文化整體是根本性的東西,德育作為其中的一分子,必然受文化整體的制約”同。有鑒于此,新時期,我們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積極倡導文明、和諧、喜慶、節儉的節日理念,努力發展健康向上的節慶文化,引導人們科學認識和把握傳統節日習俗,剔除封建糟粕,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積極創新傳統節日的形式和載體。

包括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在內的西方節日,正漸漸融入青年人的生活。與中國傳統節日相比,大有“西風壓倒東風”之勢。西方節日絢麗的表現力,強勁的擴張力,很能引起青年們的關注和興趣年輕人思想活潑,接受能力強,喜歡形式新穎、活動有趣的洋節日。相形之下,我國的一些傳統節日的節慶活動內容老套,形式過于陳舊,由此,造成了傳統節日缺乏活力的現象。所以,新時期,我國創新傳統節日活動,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對國民進行傳統道德教育,就顯得極為迫切。為了讓傳統節日張揚生命不僅要讓其在內容上、形式上吸引人,關鍵要讓它所蘊涵的文化內涵影響和塑造人們的心靈。

傳統的做法,每個節日因為有其特定的紀念意義,如端午節要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的主題,利用群眾性文化活動、體育活動和科普宣傳活動,增強人們的愛國情感和自強不息精神。新時期的傳統節日,就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加入現代元素,與時俱進,體現社會發展的新道德和新風尚。近幾年的清明節就體現了這一點。最突出的字眼是“低碳”的清明節,反對污染環境,注意保護生態,用校內集體“清明祭拜”、鮮花祭拜、網上祭拜等來代替傳統的祭奠方式。圍繞傳統節日主題,結合時代特點,創造性地開展節慶活動,利用傳統節日特殊的活動規律,生動具體地進行道德教育,這是開掘傳統節日資源進行道德教化的趨勢,體現了傳承性和時代性的結合,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二)動力機制:國家、社會、學校的綜合效應

從國家角度看,應加強對傳統節日的保護和引導。近年來,我國對傳統節日文化加強了管理,效果很明顯。陜西黃帝陵的按時祭拜,以及清明、端午、中秋從2008年定為法定節假日,這充分說明了國家對傳統節日的重視。此外,在新時期,國家應倡導和創新傳統節日,賦予其時代性,增加其文化性,避免只是簡單的節日重復。在這點上,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東南亞歷來重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遺產,不斷加大對其開發和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同時,韓國搶注“端午祭”并申遺成功,也值得我們借鑒和深思。

從社會看,商家和媒體應該重視傳統節日并對其進行正確宣傳和引導。值得一提的是,從2008年開始,各地區舉辦四大傳統節日的“中華詩文經典誦讀”活動,取得很好的社會效應和示范效應。但值得注意的是,商家和媒體不能因為私利,過分重視西方節日,而淡漠傳統節日,這種厚此薄彼帶來的不良效應是巨大的,尤其是會嚴重傷害普通民眾對傳統節日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實際上,如果傳統節日文化宣傳到位,同樣會達到“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雙贏效果。

從學???,應把傳統節日文化內化為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學校要做到重建人文教育理念、增開有關傳統節日教育課程、開展有關傳統節日的校園活動。通過這些措施,使得傳統節日的文化元素得到有機整合,并發揮積極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形成正確健康的文化觀。

總之,國家、社會和學校職能不同,對傳統節日文化引導和弘揚的具體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是,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讓我國民眾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觀,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正如有的學者所言:傳統節日有助于激發民族自豪感、有利于促進民族認同、有益于增進民族向心力?,F實存在的社會問題,從來不是單獨一個部門所能解決的。只有國家、社會和學校等各方面聯合起來,全方位、多層次的相互配合才能形成綜合效應。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