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端午節成粽子節 傳統節日敵不過網絡狂歡?
:“520”在朋友圈中剛刷過屏,不知道“530”網紅節你就又out了。近年來,各種網絡狂歡層出不窮,傳統節日卻相對冷清。對很多人來說,端午節就是“粽子節”。專家認為,這反映出人們對傳統習俗的傳承不足。近日,一條“端午節老習俗知多少”的圖文微博熱傳,其中列出了劃龍舟、系五彩線、插艾蒿、飲雄黃、蘭湯沐浴、跳鐘馗、包粽子、吃五毒餅等十多種活動。一些網友看完后感嘆:過端午節原來不只是吃粽子呀……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近年來各種網絡造節運動。“光棍節”“吃貨節”“賣萌節”“網紅節”……提前幾天,就有商家開始造勢。到了“節日”當天,更少不了拍照片、曬幸福、發紅包等,不少人熱衷追捧,樂此不疲。民俗學專家表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往往歷經千年傳承,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年輕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挖掘不夠,往往通過重新創造節日來獲得自我認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民俗學家曹保明表示,像端午節等節日,還有很多可以發掘的文化習俗。我們應豐富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給傳統節日增加新的元素和時代氣息,讓傳統節日更加年輕化、更加網味十足。(來源:新華社 文/
分析:互聯網發展“終結”傳統節日?
()互聯網和傳統節日本是兩極,一個走在時代的最前端,另一個則留存了我們民族歷史中最寶貴的部分。但隨著互聯網對人類生活的滲透逐步加深,兩極也慢慢有了交集點。在這里,互聯網和傳統既有融合,也有沖突。“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杜甫在《八月十五夜月》中關于中秋歸鄉心切的描述,在一千多年后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如今,中秋、春節的一些傳統依然照舊,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經選擇不回家了。有維護傳統的人士心生感慨,互聯網的發展讓年味和節日氣氛淡了。但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只是讓80后、90后生人在傳統佳節有了更多的交流、祝福和慶祝的形式可供選擇。不愛回家的年輕人“我中秋不回去了。”26歲的小趙表情平淡,神色中沒有流露出任何悲傷。她的家離北京并不遠,但中秋也無法與家人團聚。周圍境況相似的眾多伙伴,讓她在中秋期間不會單獨一人。時下多數在外年輕人選擇留守在奮斗的城市,他們經歷相同,彼此之間相互慰藉,中秋夜不用獨自面對天空的圓月。即便是一個人,他們也不會感到孤獨。網絡幾乎打通了
關于中西傳統節日文化的差異——由春節和圣誕節聯想到的
摘要:節日,一種文化現象,全方位的表現出孕育這一節日的民族的歷史文化意識。中國的春節和西方的圣誕節分別是東西方最重要的節日,對這兩個節日的由來、習俗、社會功能、文化內涵、傳播變遷等方面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窺見中西文化差異的一斑。關鍵詞:節日 習俗 社會功能 文化內涵一、春節和圣誕節的由來以及習俗(一)春節的由來和習俗春節,在我國最早的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中就有記載:“夏曰歲,商曰記,周曰年。”因為其在農歷的歲首,又稱“歲”。春節的概念,最初的含意都來自農業。周人主要是根據農作物成熟的周期來認識“年”這個概念的,《說文?禾部》:“年,谷熟也”。《谷梁傳》中也說:“五谷皆熟為有年,五谷皆大熟為大有年。”在農作物成熟的時候,周人要舉行一年一度酬神慶豐收的活動,這就是過年的雛形。漢代太初元年創立了太初歷,俗稱夏歷,確定正月為歲首,初一為元旦,過年的節日就基本定型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是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國民政府為了順應農時、便于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而農歷的
對于中國傳統節日與設計文化的思考
論文摘要:設計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它不僅體現著地域性、民族性特色,同時也起著傳播文化特色的作用。本文以傳統節日為切入點,簡述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屬性和人文特征,并由傳統節日傳遞出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總結了設計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和多元性特征,以期達到人們對設計文化的特征、狀態進行思考和探索。論文關鍵詞:傳統節日;民族性;設計;文化一、基本概念的界定(一)關于中國傳統節日傳統節日在我國有著特殊的文化內涵。中華民族幾千年光輝璀璨的歷史,形成了諸多光彩奪目的民族文化傳統。它作為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一個產物,鮮明的印記了農業文化烙印,反映了農業社會的社會規律和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執著追求。它凝結著中國人的生命意識、倫理情感、審美趣味與宗教情懷,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其影響力從古至今,無處不在。所謂“節”,是針對一年中氣候變化而言的。我國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自然環境的變化規律,將一年分為四時八節。后來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黃經),把全年分為二十四個段落,統稱為“二十四節氣”。據《禮記·曲禮上》載:“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
關于從傳統節日入手,發揚傳統文化
【摘 要】:“過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一活動,挖掘傳統節日內涵,理解傳統文化,實踐傳統的情感,從而為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道德精神奠定情感基礎。【關鍵詞】:民族傳統節日 傳統文化 過春節一、 民族傳統節日尷尬的現狀:鏡頭一:圣誕節前,大街小巷,各個商場,各個超市布置一新,早早地張燈結彩。歡快的圣誕歌曲不絕于耳,圣誕樹和掛件都很熱銷,讓人仿佛置身于西方世界。在這種熱鬧的氛圍中,還不具有辨別能力的小學生也開始了慶祝活動,他們不僅互贈卡片和禮物,還會在圣誕前夜或圣誕節當天自行舉行慶祝活動。此外,在學生的強烈要求下,許多家庭也會買圣誕樹進行裝飾,甚至有些家長會裝扮成圣誕老人,給孩子們送禮物。鏡頭二:在《品德與生活》課中,當教師問學生:“你知道端午節嗎?”全班43名學生,只有6個學生知道端午節是吃粽子的;教師繼續提問:“那你知道端午節怎么來的嗎?”這時全班只有1名學生知道它的來歷和屈原有關系。“那你知道端午節是哪一天嗎?”這唯一的一名學生也不知道是哪一天了,課堂上呈現了一副冷冷清清的場面,和過圣誕節的熱鬧形成了鮮
關于傳播儀式觀中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播
摘要:本文從詹姆斯·W·凱瑞的傳播儀式觀角度,分析了我國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儀式性、慶典性和參與性特征,指出傳統節日文化傳播與傳播的儀式觀具有同樣的核心主旨,即通過神圣的典禮將人們以團體或共同體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以完成“時間上對社會的維系”。發現了當前的傳統節日文化傳播仍是傳遞觀下的信息與知識的線性傳播,沒有創造出“把人們吸引到一起”的“儀式化場域”。提出傳統節日文化傳播應該以傳播儀式觀為理論指導,在傳播過程使用、還原與創造有意義的文化符號,使中華民族文化經過幾千年洗禮,留存下來的具有生命力、最具共同記憶的部分得以生產、還原與維系,成為聯系古今、聯結民眾的精神紐帶。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 傳播儀式觀 傳播傳遞觀傳播儀式觀與傳統節日的文化契合儀式性契合。美國新聞學會會長詹姆斯·W·凱瑞的傳播儀式觀在傳播信息論、傳播技術論、實證傳播論外,提供了從人類文化傳承角度考量傳播的另一種視角。相對于“傳播傳遞觀”穿越空間距離的“發送—接收”的共時性線性模式,傳播的儀式觀強調的是在“共同的場域”內,受眾經由集體參與共同體驗情感的歷時性模式。而存活于民眾生活中
對貴州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傳統節日互動發展的分析
摘 要:作為文化傳播的途徑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之間既相互滲透又相互沖突和融合,在這一過程中,不同文化視域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選擇直接影響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本文從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的內在關聯出發,分析了兩者之間的共性和運行的特殊性,以此為基礎,討論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的文化所具有的選擇、傳承和創造的功能,最后,對傳統文化、網絡文化、大眾文化和和諧文化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關鍵詞: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領域中,將文化學的價值取向適時引入,不但能夠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又能夠促進文化事業的繁榮。從學術發展的角度講,這既是文化學學科群在我國多學科領域都得到迅速發展的結果,也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前途擔當和命運關注的必然。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加入到文化學的視角進行審視和剖析,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和加寬對思想政治現象的理論詮釋,使教育者和教育對象都能夠更加充分地把握其發展的內在規律,更好的發揮它的功能和特性。時至今日,雖然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了長期的開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
淺議電視媒體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節日文化消費社會節日體驗【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現狀來探析消費社會中大眾傳媒對傳統節日文化產生的影響,并以電視這個媒介手段為例分析節日文化內涵嬗變的原因和節日的電視化表現。一、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現狀節日之于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各國人民為了適應生產和生活需要而創造的一種儀式。我國的傳統節日從遠古流傳至今,形式內容豐富多彩,體現了中國人民勤勞奮進的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廣大民眾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正所謂“生活中不可無節日,節日里不可無活動。”同時,傳統節日有著定位清晰、指向鮮明、含蘊雋永的節日文化內涵,其傳達的是較直觀、質樸、濃郁的人文和情感信息。而節日文化作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蘊涵著大量歷史人文的內容,有著無窮的魅力和底蘊。它是我們民族的特征,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情感方式和審美方式,顯現了我們的民族自己獨有的生活習慣和美好愿望。它與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不僅構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淵源的基因,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然而由
試析電視媒體怎樣傳播傳統節日文化
【論文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電視傳播方式【論文摘要】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積淀下來的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改革開放后,隨著民眾對西方文化的推崇、對西洋節日的追捧,導致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有逐漸式微之勢。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要改變這一局面,電視媒體作為大眾獲取信息首選媒介之一自然承擔起了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重任。中國的傳統節日大部分起源于先秦時代,它在流行和演變過程中,吸取了儒、道、釋文化等多元因素,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如今,更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精神動力。 然而,在現代工業文明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一個個舶來的節日,如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在我國的青年人中大行其道,而由于傳統節日的精神文化內涵的缺失,中國傳統節日處于尷尬境地。清明節一度成了“燒紙節”,端午成了“粽子節”,中秋成了“月餅節”。這兩者的此消彼長加劇了傳統節日文化的斷層現象,致使傳統節日文化從形式到內涵都正在走向虛空。
論析跨文化視野中的我國傳統節日變遷
論文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變遷;跨文化傳播論文摘要:從跨文化的差異及傳播角度,分析中外節日的多元共存。我國傳統節日自身有必要順應文化交流與融合的趨勢,吸納西方文化元素和思想精華;同時應保護和傳承作為非物質類文化遺產的我國傳統節日,復興民族文化與傳統,努力維護我國文化的特色和個性,發揮傳統節日的積極價值及健康功用。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概念逐漸淡漠,傳統節日的走向及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引起了學界爭鳴,成為一個較為厚重的文化課題。然而,我們不僅不畏懼外來文化的侵人,而且還要進一步加強不同文化的雙向交流、理解和學習,達到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共同發展。西方將洋節文化輸人到中國本土的許多現代化傳播理念之運作方法,也值得在繼承和創新本土傳統節日文化時學習和借鑒。與此同時,要深人反思傳統節日的現狀,審視整個社會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出保護傳統節日的策略和途徑。為此,需要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參照自己民族文化去認識他國文化特征,才能形成不同文化的多角度全方位認識,以跨文化的視角考察節日文化的變遷與
淺議中國傳統節日習俗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習俗春節端午節原因弘揚內容摘要: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有它發生、發展的歷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本文以春節和端午節的習俗活動為例,討論傳統節日習俗的形成以及轉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弘揚傳統文化,這對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重構中國傳統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國門,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節日習俗是展現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反映著民族的歷史風貌和社會生活,在增強國威,加強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春節、端午節的習俗的形成(一)春節春節是我國最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據史料記載,我國的春節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它可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先人們,與他們從事的農業祭祀活動密切相關,我國的大部分民族都過這個節日。“年”是個時間概念,它的生產與農業、歷法直接相關,是古人對農作物生長周期和季節變化的一種總結。從歷代過節情況來看,年節風俗活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潔祭
淺談與時俱進:論中國傳統節日德育資源的開掘和利用
[論文關鍵詞]傳統節日德育資源開掘利用[論文摘要]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珍貴遺產,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從傳統節日蘊含的重要德育資源分析入手,探討傳統節日的文化特征,從導向機制、動力機制兩方面研究應對措施,這對于豐富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內容,培養國民健康的文化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整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傳統節日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豐富的德育資源。傳統節日中蘊含的德育資源及其重要價值,已經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2005年,中宣部等部門明確指出:“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寶貴資源”。同時,傳統節日中蘊含的德育資源也激發了學術界的研究旨趣,有的學者已進行了探討,這對于開掘和利用中國傳統節日的德育資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這些成果或限于某個具體節日的發展趨勢研究,或僅限于探究傳統節日的德育功效等,缺少對
關于中國傳統節日民俗的現代解讀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節日;民俗;審視論文摘要:中國傳統節日民俗蘊含的豐富的文化精神,對我們現代人的思想和行為依然產生著重要影響,值得我們認真繼承和弘揚。本文以現代視角分析了中國傳統節日民俗豐富的文化內涵,解讀了中國傳統節日民俗中迷信色彩的實質,提出了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民俗的對策。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是在中華民族特有的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約下孕育、發生并傳承的,具有中華民族的獨特個性。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是一種深藏在人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規范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比如春節回家過年,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賞月等。 一、中國傳統節日民俗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民俗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一)團圓親情唐代詩人王維有詩云:”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明人高啟有詩云:”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即佳節思親猶如山之繞郭、水之東流一樣自然而然。因此,過去在傳統佳節來臨之際,人們就會如期去上墳掃墓,以示對亡故親人的懷念,而對于那些浪跡天涯的游子
中國傳統節日節食品流變
論文關鍵詞:傳統節日 節令食品 飲食文化論文摘要:本文探討了傳統節日節令由來,論述了節令食品不同于日常食品的功能,并以月餅、青團、餃子、元宵、粽子為例,剖析了節令食品不同的流變軌跡。1節日的由來何謂“節”?從“節”字的文字演化來看,金文、小篆、楷書的變化并不大,都是上面是“竹”字,下面是“即”,表示趨就;即“郁”,本意是指竹子之間的間隔。節日就是時間的間隔。1. 1天文現象古人發現了時間的周期性,在周而復始的時間里,又有一些天文上的特殊節點成為最早的節日。上古時期,“二分二至”是一年中重要的季節日。金澤在《宗教禁忌》中就提到:“神圣的時間是時間序列中各種不同的關節點,它們雖然有不同的劃分角度,如以月亮運行確定的朔、晦、望;以太陽運行確定的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還有以氣候來劃分的‘節氣’等。但只要這些時間關節點按照其固有的順序前后相繼,就表明自然秩序的神圣性沒有受到任何侵害。越是重要的時間關節點禁忌越多,其功能之一就是要強化自覺遵循神圣秩序的意識。”…從信仰的角度來說,節日是先民們為自己的生命節序所設定的“
淺論從文化象征角度談中國傳統節日旅游的發展——以端午節為例
論文關鍵詞:傳統節日端午節文化象征旅游論文摘要:本文以端午節為例,從文化象征的視角,通過列舉端午節多彩的民俗事項,挖掘其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最終對端午節日旅游的發展提出探索性建議,以期能給中國傳統節El旅游的發展提供借鑒。2008年,國家對法定節假日做出調整,將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三大傳統節日增定為具有三天假期的小長假日。旅游業是為“窗口行業”和公認的“朝陽產業”,從文化象征角度探討中國傳統節日旅游的發展,不僅具有深刻的文化踐行意義,還可以使旅游業由于傳統文化的注入取得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提高,最終實現經濟和文化的相互交融。一、端午節文化象征意蘊挖掘何星亮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象征系統進行論述時提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結構形式多樣,隱藏在社會和文化的各個方面,可以從多角度進行分析。他從文化習俗和信仰的角度分析了二元、三元、五元、八元思維結構。根據端午節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表達方式,本文采取三元思維結構,并基于“三才“即“天”、“地”、“人”的視角對端午節的傳統文化象征進行解讀。(一)天:崇尚自然,提倡人與自然和
關于道教與中國傳統節日及其原因探析
論文關鍵詞:道教中國傳統節日鬼神信仰論文摘要:我國從遠古以來就有“靈魂不死”的觀念和對天帝鬼神的信仰.秦漢以來盛行黃老神仙方術和天人感應、陰陽五行說。東漢順帝時,以黃老學說為基礎,吸收傳統的鬼神觀念和迷信方術,正式形成道教。道教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民俗中的很多傳統節日和民間信仰都有道教的影子。神鬼信仰是中國俗文化的根基所在.而道教則吸取了道家黃老思想和神仙家的方術,鬼神思想濃厚.對廣大人民有一定的吸引力。一在人類社會的初期,人們對自然界的威力和千變萬化無法理解,對自然事物既有所依賴又有所畏懼,認為宇宙萬物都與人一樣有自己的意志,都是神在主宰,于是就產生了崇拜行為。引發了原始信仰。原始信仰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對自然的崇拜,另一類是對鬼神的崇拜。而神鬼信仰可以說是中國俗文化的根基所在。只有了解了中國民間的鬼神信仰,才能真正理解普遍意義上的中國文化。道家、神仙家(主要是燕齊的方士和楚地的巫)之學,以及中國古已有之的神靈崇拜,流行于漢代的讖緯之學,是道教的思想淵源。而對神仙方術、原始巫術和讖緯術的吸收、繼承和發展,則使道教走上了方術化
新課標下語文教學如何更好地傳承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探析
論文關鍵詞:新課標 語文教學 傳承 傳統節日文化論文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借助語文課程的力量傳遞我國傳統節日文化,讓傳統節日中所蘊舍的豐富人文信息通過語文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傳遞到青少年的心靈中,成為了新課標下語文教學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國以往的語文教學對傳統節日的關注度不夠,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在新一輪課改中需要糾正這一現象,通過結合課文內容挖掘傳統節日內涵、語文主題活動,課后閱讀考試等教學環節點燃學生對傳統節El文化的感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傳承我國跳傳統節日文化,特別是讓成長于麥當勞、可口可樂、圣誕節等西方文化符號包圍中的青少年學生能了解、喜歡我國的傳統節日進而傳承傳統文化成為了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教師作為青少年接受系統教育的專業組織者,自然就成了點燃學生傳統節日文化熱情與興趣的主要實踐者和探索者。在學校的諸多課程中,語文由于與文化、人文有著“先天”的密切關系而成為了傳承文化的主要“陣地”0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明確了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那么在新課標下如何讓語
淺談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及現實意義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文化 文化精神論文摘要: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一種行為層面的傳統文化,根植于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體現了強大的文化凝聚力與生命力,有時甚至與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聯系,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外國特別是西方節日在中國的流行,青年人熱衷過情人節、圣誕節,淡化中國傳統節日中必須有的一些習俗,比如春節回家、清明掃墓、端午吃粽、中秋賞月吃月餅等。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出通知,公布對國家法定節假日進行調整,明確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目為法定假日,筆者認為,此舉無疑是及時且具有現實意義的。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一種行為層面的傳統文化,根植于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通過對天人、群己、義利等關系的約定,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體現了強大的文化凝聚力與生命力,還與中華文化精神、中華民族精神相聯系,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 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范,它實質上是與人類化聯系在一起的
關注傳統節日,留住我們的根—— 漫談傳統節日文化與小學生德育課程的對接
摘 要:傳統節日文化與小學生德育課程的對接就是利用傳統節日文化,開發其中蘊涵的道德教育資源,并賦予時代教育主題,組織和指導學生自主活動,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學習人類先進道德,學習做人的道理,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在如今傳統文化正逐漸被淡化,少年兒童傳統文化缺失之際,研究探討對接問題顯得尤為重要。關鍵詞:傳統節日; 文化; 德育課程; 對接思考來自于一學生的清明節日記:清明節到了,老師讓了解清明節來歷與習俗。問媽媽,媽媽不知道;問爸爸,爸爸不清楚;爺爺奶奶呢,能做的就是帶全家去上墳。可上墳時看到的是香火彌漫,點香磕頭的場面。既老套又不好玩,真是郁悶。(節選)日記引發深思: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文化的發展和繼承,就是本民族、本國文化的傳承,這可以保留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特色。今年,國務院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被列入國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結,另一方面也是社會對傳統文化回歸的呼喚。可是由于多年來人們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漠視,加之西方節日文化的沖
保護傳統節日文化 構建大眾休閑文化
【摘要】傳統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里世代相傳的文化習俗,它是民族精神、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的全面藝術展現。因此,我們在休閑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深刻理解大眾休閑文化的公眾性和公益性特征,讓更多的人在節假日休閑中歡度人生。 【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大眾休閑文化;公眾性;公益性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中華民族在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創造了特色鮮明的節日文化。形成了漢民族所共有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延續了上千年的傳統節日文化形式,這是華夏兒女世代傳承的文化精華。 一、傳統節日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1]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在傳統節日慶典活動中展現的具有一定地域文化特征、帶有強烈民俗文化色彩、包涵倫理道德和精神內涵、具有獨特歌舞形式、曲藝音樂特點的傳統文化精華。中華民族在傳統節日里不僅擁有共同的民間慶典習俗,同時還擁有是充分張揚地方個性、思
中國古代漢族以女性為核心的傳統節日的文化透視
神格與人格的交融——中國古代漢族以女性為核心的傳統節日的文化透視【內容提要】在中國眾多古代傳統節日中,天穿節、觀音會、碧霞元君廟會、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寒衣節等節日都是以女性為核心人物的節日,這類節日以其來源傳說或禮儀習俗表現了對某一女性的禮拜和祈祝。在這類節日中,亦包涵了古代中國對女性的道德修養和行為修養的要求。【英文摘要】Among the numerous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ancient China,theTianchuan(HeavenPiercing)Festival,GoddessofMercyFestival,Bixia(Azure Cloud)Lord Temple Fair,Double Fifth Day(or Dragon Boat Festival),Double Seventh Night,Mid-autumn Festival,and Winter Clothing Festival all had women at the core and expressed worship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