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及現實意義
黃輝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文化 文化精神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一種行為層面的傳統文化,根植于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體現了強大的文化凝聚力與生命力,有時甚至與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聯系,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隨著外國特別是西方節日在中國的流行,青年人熱衷過情人節、圣誕節,淡化中國傳統節日中必須有的一些習俗,比如春節回家、清明掃墓、端午吃粽、中秋賞月吃月餅等。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出通知,公布對國家法定節假日進行調整,明確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目為法定假日,筆者認為,此舉無疑是及時且具有現實意義的。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一種行為層面的傳統文化,根植于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通過對天人、群己、義利等關系的約定,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體現了強大的文化凝聚力與生命力,還與中華文化精神、中華民族精神相聯系,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范,它實質上是與人類化聯系在一起的。原始人鉆木取火、刀耕火種,崇拜自然、圖騰、祖先與神靈;宗法制社會形態下,人們講究長幼尊卑、人倫血親、禮教德治。各個歷史階段,人們祭祖、拜月、踏青、登高、折柳驅邪……人類的行為、觀念隨著人類的起源、進化、發展日益豐富,文化的內涵也隨之漸趨深厚。假如某些行為、觀念變成大多數人約定俗成的習慣性定勢,則成為一種習俗,有些習俗以節日或民風民俗的形式存在下來。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有全國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傳統節日達 200多種,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 6種。筆者下面以這 6種主要傳統節日為例,闡述其中的文化內涵。
1.1 中國傳統節目根植于中國古代農耕文化
自然條件與地理環境決定了早期的中國以農耕經濟為主。人們發明了農具,培育出新的農作物,制定了一系列農業制度,形成了一些農事習俗,創作了農事詩、各式圖形等,這些都是農耕文化的體現。中國傳統節日根源于中國古代農耕文化。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 “載”,夏代叫 “歲”,周代才叫“年”。“載”、“歲”、“年”都是指谷物生長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收的寓意。關于春節的另一種說法是:春節起源于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清明節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農業上開始忙于春耕春種。江南有農諺這樣形容清明:“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種莫遲延”、“種樹造林,莫過清明”。關于中秋節的起源,有一種說法是秋報的遺俗,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重陽節在陜北是正式收割的季節……從傳統節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農耕目的,雖然在流傳過程中,有些節日淡化了農耕印象,但傳統節日體現或根植于古代農耕文化這一點是確定的。
1.2 中國傳統節 日體現了原始觀念文化
對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這里的大自然主要指太陽、月亮、大地及除此之外的自然物。《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騖角黍 (粽女)”,端午節采棕葉、包棕子體現了人們對植物的崇拜。在中秋時節,古代貴族和文人學士會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無論是祭月還是賞月都體現了對月亮的崇拜。春節祭祖、清明掃墓是對祖先的崇拜。圖騰崇拜是較為高級的宗教形式。原始先民都相信自己的氏族與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之間存在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并以之作為氏族崇拜的對象。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出現了,這正體現了人們對龍圖騰的崇拜。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說:“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劃龍舟之習俗就已存在于吳越水鄉一帶。目的是通過祭祀圖騰——龍,以祈求避免常見的水旱之災。祭祀之日便是端午,在水域中競劃刻著龍飾的舟船是‘龍祭 ’的重要內容。”
1.3 中國傳統節日反映出古代宗法文化的特征
中國長期處在宗法制社會形態下,在宗法制度下,人們重血親人倫,講究禮教德治、長幼尊卑、貴賤有別。宗法制社會形態下的一系列要求在傳統節日中找到了很好的依托。春節祭祖、清明掃墓,把人置于血親人倫中,體現出一種 “人道親親”。《禮記 ·大傳》中這樣解釋 “人道親親”:“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通過這種方式整個家族就以血親人倫為紐帶聯系在一起了。無論是祭祖、掃墓,還是拜月、登高,都有嚴格的儀式,崔提《四民月令》是這樣形容春節祭祖的:“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于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通過一系列固定儀式,實現了“尊尊”—— 長幼尊卑、貴賤有別,并且這種等級差別也與血親人倫有關。通過傳統節日中的血親人倫紐帶,尊尊與親親聯系在一起,整個社會實現了從“家天下”到“國天下”的過渡,形成了家國同構格局。
2 中國傳統節日中的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傳統文化中具有積極意義的、體現在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思想和觀念。中國傳統節日體現出精忠愛國、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天人合一、貴和尚美等文化精神,正是因為有著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使得中國傳統節日及節日中的一些習俗經過幾千年的歷程仍被保存、遵守著,體現出強大的文化生命力。
2.1 精忠愛國
精忠愛國思想在清明與端午兩大節日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并且這種傳統文化精神在歷史進程中已經自發地上升為一種民族精神,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清明掃墓的習俗來自于寒食節,而寒食節相傳與春秋時期介子推有關,介子推 “割股”給處于困境中的公子重耳充饑,這里體現了“忠”與“義”兩種文化精神。當公子重耳成為晉文公欲封賞介子推時介子推背著老母進了深山,這里體現了“孝”。在幾千年的社會進程中,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忠”“義” 的文化精神也成為中國傳統觀念中士大夫精神的淵源,孕育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而以血親為紐帶將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孝”,從小處說,使一個家族具有凝聚力;從大處說,使一個民族、國家更具有凝聚力。端午節賽龍舟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屈原代表著真、善、美,是愛國和憂民的化身,對屈原的紀念體現出一種赤誠愛國的文化精神。
2.2 天人合一
關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基本的涵義是充分肯定 “自然界和精神的統一”,關注人類行為與 自然界的協調問題。春節迎新、清明踏青、端午賽船、中秋賞月、七夕觀星、重陽登高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天人合一思想除了人與自然協調外,筆者認為,更主要的是 “天人合德”——天有高尚的德,人應該效法天德,向自然學習,與天合德,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正如《易傳 ·文言》中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這種認識影響著許多人的價值取向、人生態度,這與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觀點是一致的。在現實中失意時,就轉向自然,或歸隱山林,或躬耕田園,在其間找到樂趣,發現真義。傳統節日中的一些習俗在社會發展中被淡化或消失了,唯獨親近自然的行為得以延續,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強大的文化生命力 。
2-3 貴和尚美
“和 ”即和諧、統一,“美”即美好、團圓,貴和尚美作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傳統節日中常有流露。春節雖然是指農歷一年的第一天,但人們習慣上的過年活動在頭一年進入臘月 (夏歷十二月) 就已開始 ,一直到元宵節才結束。在臘月里,人們要掃塵、祭灶神;除夕要全家團圓,大家圍坐在一起和面包餃子,和面的 “和”與 “合”諧音,餃子的 “餃”與 “交”諧音,“合”與 “交”是團圓、相聚之意;至元宵節全家又要圍在一起吃湯圓,這些都表達了人們希望生活團團圓圓、和諧美好的愿望。七夕乞巧,表達出人們希望婚姻美滿的愿望。至于中秋吃月餅,更兼有生活團圓、婚姻美滿之意。九九重陽,則有珍愛生命,健康長壽之意。此外,清明折柳,端午采艾葉、菖蒲,重陽遍插茱萸,這種驅惡避邪的習俗也顯露出貴和尚美的思想。 3 中國傳統節日的現實意義
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體現之一,在社會發展中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一般而言,消極的習俗總是流傳不久,經過幾千年社會歷程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習俗總體而言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3.1 中國傳統節 日體現強大的文化凝聚力與民族凝聚力
春節回家、清明掃墓、端午節紀念屈原的傳統習俗流露出敬祖意識、親情情結、精忠愛國等思想,這些觀念最容易喚起人們對親人、家庭、故鄉、祖國的情感,喚起人們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記憶,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喚起人們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及對文化同根性的認同。中國有許多俗語,如:“一人有難,眾人幫忙”、“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等,這些都是傳統節日具有強大文化凝聚力的表現;海外華僑回國祭祀祖先及在異國、異地的游子葉落歸根等行為則是傳統節日中民族凝聚力的體現。文化凝聚力與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強民族團結、維系國家統一,有利于加深世界各地中華兒女的親情,也有利于激勵一個民族、國家不斷前進、發展、強大。
3.2 中國傳統節日構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系
中國傳統節日中天人合一思想為人們提供了親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機會,在踏青、觀星、賞月、登高玩秋等活動中,人們放松心情,找回童真,發現樂趣。在親近自然的活動中,人與人之間進行交際,體現出骨肉情深或天倫之樂,形成一種與人為善、和諧相處的人際關系。
當今世界,科技與工業日益發達,但人與 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許多變化,如由于人類無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再如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日益冷漠、勢利等。現在當我們重新對照中國傳統節日中人與自然、人際問的和諧關系時,應該受到啟迪。所幸的是,當今社會上的許多變化已經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特意將保護生態環境,構建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關系提上日程,這是對傳統節日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肯定。
3-3 中國傳統節日喚起人們對美的向往
中國傳統節日中無論是親近自然 (如踏青、觀星、賞月、登高等)還是渴望團圓 (如吃餃子、月餅等)的習俗,都體現了人們對美的追求與向往。宗白華先生在 《美學散步》里論述了各種形態的美,書中特別有一篇文章—— 《美從何處來》,在這篇文章里,宗自華先生指出美來自于心靈。筆者認為傳統節日中的美主要指生命與生活之美,在親近自然,家人團圓,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傳統習俗中,人們體會到了生活之美,也益加珍愛生命。并且傳統節日中的行為、愿望都發自于內心,充滿了感情,因此,即使有時希望不能實現,結局未必圓滿,按照宗白華先生的說法,因為這些行為、愿望來自于心靈,它們也是美的。
4 結語
中國文化具有包容性,表現為同化力、融合力、延續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在歷史進程中,作為中國文化核心的中原農耕文化曾與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實現過交融互補,也與外國文化進行過幾次大的交匯。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應具有包融性,而傳統節日作為行為層面的傳統文化,更應具有包融性。
中國傳統節日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與其他文化交匯、互撞,消極的東西逐漸消亡,美好的東西日益突顯,這正是傳統節日具有強大文化生命力與凝聚力的表現。筆者相信,在與日前社會上流行的外國特別是西方節日的交匯、互撞中,中國傳統節日定能發揮中國文化慣有的價值整合功能,到達一個新的層面。
【1】李漢秋.讓傳統佳節濕潤民族精神[J].紅旗文稿,2008,(8):34—35.
【2】嚴考亮.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及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2007,(1):126—128
【3】張貸年.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4】陳松林.論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內涵及其現代意義[J].湖北社會科學,2003,(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