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互聯網發展“終結”傳統節日?
佚名
()互聯網和傳統節日本是兩極,一個走在時代的最前端,另一個則留存了我們民族歷史中最寶貴的部分。但隨著互聯網對人類生活的滲透逐步加深,兩極也慢慢有了交集點。在這里,互聯網和傳統既有融合,也有沖突。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杜甫在《八月十五夜月》中關于中秋歸鄉心切的描述,在一千多年后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如今,中秋、春節的一些傳統依然照舊,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經選擇不回家了。有維護傳統的人士心生感慨,互聯網的發展讓年味和節日氣氛淡了。
但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只是讓80后、90后生人在傳統佳節有了更多的交流、祝福和慶祝的形式可供選擇。
不愛回家的年輕人
“我中秋不回去了。”26歲的小趙表情平淡,神色中沒有流露出任何悲傷。她的家離北京并不遠,但中秋也無法與家人團聚。
周圍境況相似的眾多伙伴,讓她在中秋期間不會單獨一人。時下多數在外年輕人選擇留守在奮斗的城市,他們經歷相同,彼此之間相互慰藉,中秋夜不用獨自面對天空的圓月。
即便是一個人,他們也不會感到孤獨。網絡幾乎打通了他們生活的所有環節,獨身一人也無須擔心時間無處消遣。小趙說,她很早之前就已經下載好了大量韓劇和電影,預備中秋期間在家一次補看完。
和宅在家中的小趙不同,93年出生的小丘選擇在中秋時和好友一起外出旅行。他們約定去趟草原,中秋前就在網上確定了旅行團。“這次時間有點緊迫,只好跟了團。以后等有時間了,自己再好好安排吧。”
網絡改變傳統節日
小趙、小丘的故事并非孤例,時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遠離傳統節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不久前發布的《2014中國家庭團圓狀況》顯示,中秋回家的人群比例只有35%。
不回家的原因有很多,國慶長假馬上到來,工作緊張以及中秋假期短暫都是個中原因。不過即便無法回家,他們依舊可以與家人保持溝通。移動互聯網異軍突起的年代,人們不會擔心與家人失去聯系。
因此,不間斷的聯系也淡化了回家的渴望。寫下歸鄉名篇的詩人杜甫,恐怕怎么也想不到千年以后,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會如此便捷。期盼與親人相見的長途跋涉,如今已經易化為手機兩端的簡單連接,點幾下屏幕就能夠實現千里之外的視頻通話,清晰且快捷。
“我經常和爸媽視頻。”小丘說,現在自己幾乎完全通過即時通訊工具與家人溝通。一天前,她剛和父母視頻聊天過,中秋祝福也將通過這些新型工具。
掌握新技術的不只是年輕人。互聯網的普及和推動,讓中老年人也越來越頻繁地接觸到新技術,QQ和微信的互動同樣在漸漸取代他們書信乃至電話溝通。
“剛教他們的時候有點困難,要重復多次。不過現在的情況好多了,他們周圍也有人在用微信,所以他們也得跟著用,慢慢地就學會了。”小丘的姑嬸叔伯們在微信上組建了一個家庭群,她父母也被拉了進去。群里每天會彈出大量消息,小丘父母在不斷的摸索中,逐漸熟悉了微信的主要功能。
兩代人的交流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牽系而變得更自如。類似的故事越來越清晰地揭示了這樣一個現象:互聯網開始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重新塑造他們的生活方式。
不僅是聯系和溝通,傳統節日里的祝福方式也在悄然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朋友圈上分享節日圖片,與微博好友一起吐槽五仁月餅……它們正在與“賞月”、“看燈”一樣,成為中秋的固定曲目之一。
技術重塑人們生活
人們節日生活的變化,在感性層面就能察覺出。早年春節,人們走街串巷,登門祝福;2G網絡時代,人們用短信和電話傳遞心愿;現在,人們用微信分享同一時刻,用社交網絡了解好友近況,用地理標簽感受彼此位置……諸多現象的背后,是帶寬的加大、網速的提升、手機的變革、技術的躍進。
“世界變了樣。”獨立樂團Supper Moment在新歌中如此感慨,但事實上,科技圈又未嘗不是“變了樣”呢?
iPhone改變行業形態、微信重塑國人生活,它們帶來的翻天巨變在短期內驟然發生,令人猝不及防。
諸如春節期間微信紅包的突然走紅,一些基于傳統的新技術形式將會越來越多。
真情不變
1994年,法國藝術家讓·馬克·飛利浦發起了一項名為KEO的公益活動。他號召人們收集現有科學、人文和藝術等信息,然后刻成光盤,通過衛星發射到太空。衛星在太空運行5萬年后,將返回地球,那時的地球人將會收到這封“來自5萬年前的信件”。
“給未來人寫信”計劃得到了國際人權聯合會、法國外交部、歐洲阿里安空間公司等機構的支持,一顆名為“未來考古鳥”的衛星隨后孕育而生。“未來考古鳥”原本計劃2006年發射,但因為信息收集不足等諸多原因,發射計劃被一再推遲,至今仍然沒有發射。
但歸根結底,KEO是項令人心馳神往的浪漫計劃。如果忽略發射延遲,KEO面臨的最大問題恐怕就是,5萬年后的人類不知能否讀懂現在的文字和影像資料。原因在于,人類的語言結構一直處于動態變化中,而技術演進也讓后人創造出前人無法想像的全新交流方式。
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的情感一定會不斷延續。未來人或許讀不懂我們的文字,但他們一定能感受到我們留下的深刻感情,就像我們在一千多年后,依舊能從杜甫的詩篇中讀懂到他對故鄉的牽掛一樣。
技術常新,真情不老。
互聯網等新技術新媒介的發展不會“終結”傳統節日,卻會給傳統節日的形式注入新意。(來源:騰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