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河北民間武術歷史文化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
佚名
作者:張綽庵 韓紅雨 馬振水
論文關鍵詞:河北民間武術 歷史文化特征 成因
論文摘要:從歷史的角度,揭示出河北民間武術具有多元性、兼容性、輻射性文化特征,并對形成該文化特征之成因從地理環境、社會民俗民風、政治軍事諸方面進行了闡釋。研究結果不僅為深入發掘民間武術這一文化遺產提供了理論指導,而且對武術學科理論建設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 ,淵源流長的中華武術同樣也體現出不平衡性,具有明顯地域性特點和民族特點。河北省作為中華武術的搖籃和發祥地之一,曾有 50余個拳理明晰的拳種發源于此,這種別具地域風格和文化特色的河北民間武術 ,是中華武術文化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地方武術文化進行研究,從地區武術文化的特殊性中尋找 中華武術文化的同一l生,對我們更全面更深入地 了解武術文化遺產、創新與發展中華武術文化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 對民間武術的界定
概念的界定,是進行任何科學研究的起點 ,決定著研究者的研究內容和范圍,正如先哲所云:“學問者乃天下之公器。”武術術語概念同樣如此,它是武學研究的邏輯起點。
國家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先生認為:“民間武術是相對于軍旅武術(亦稱官方武術)而言的,在中國武術史學中,一般將古代軍旅中傳習的武術,稱之為軍旅武術 ,而將流傳于軍旅之外的武術,統稱為民間武術。”從兩者區別來看,軍旅武術是“開大陣、對大敵”的格殺技術,強調 “列隊而前”、“一齊擁進”的配合格斗 ,目的是殺敵人。民間武術是“場 中較藝,擒捕小賊”的對搏術,講究“人 自為戰”,充分發揮人的技能和體能,目的是打敗對手、擒住對手,在演進歷程中廣泛吸取古代醫學、導引養生術,朝著內容龐雜、功用繁多的方向發展。本研究將民間武術界定為:在人類生存本能的基礎上產生的,長期流傳于民間,以家傳或師徒傳承為主要方式,以攻防動作作為基本素材,以提高個體攻防技擊為主體價值 ,注重德藝雙修、體用兼備的民族傳統運動形式。
2 河北民間傳統武術文化特征
2.1 多元性
2.1.1 拳種構成的多樣化
河北省作為燕趙古 國,與其他地區相 比,歷史文化積淀異常豐厚。早在小長梁人(遺址在河北陽原,距今約 170萬年前)時期,萌芽狀態下的武術已作為生產勞動技能寓于生產勞動過程中,而在與大 自然的抗爭中,逐漸摸索出一些簡單、實用的攻防格斗技巧,并把它應用于社會實踐與傳說中的武事活動 ,如神農 氏伐斧、燧之戰,蚩、黃涿鹿之戰和炎、黃阪泉之戰等,皆爆發于河北境內 。發展到宋代,民間武術結社在河北尤為普遍,蘇軾出任定州時就曾寫過定州民間武術結社盛況的專折奏于朝廷。
時至今日,據有關資料統計顯示 ,河北風格特點不同的武術拳種有:形意 、太極、八極、八卦、無極、八閃翻、綿張翻、鷹爪翻、翻子(長、短)、六合 、通背、燕青 (迷蹤)、二郎、功力、明堂等五十多種 ,故河北有“武術之鄉”的美譽。
2.1.2 拳理拳法的復雜化
就單一拳種本身而言,一個成熟的拳種應為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及訓練體系相對完整的技擊性運動,即它不僅需要具有一定的套路、器械,還需要有一定的拳理,在風格、勁力、練功方法等諸方面別具一格。另外,任何拳種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僅某一拳種某一套路而言 ,其發展動因涉及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術本身的社會功能等方面。
2.1.3 人力資源的多元化
由古至今,河北曾涌現出大批的武術英豪 ,如,東漢時期趙云,系今河北正定人;東晉時期祖狄,是今河北淶水人,劉琨是今河北無極縣人,此二人相交,“聞雞起舞”,磨勵斗志,被晉元帝封為奮威將軍,北伐戎狄。涿州人趙匡胤,出身于四世的將門之家,盤龍棍掃平亂世,人民得以休養生息。
另外,還涌現出“神拳”李洛能(河北深縣人)、“楊無敵”楊露禪(河北永年人)、八卦掌傳人董海JiI(河北文安縣人)等武術名家。據當地舊縣志記載,河北人以武步人仕途者甚眾,如,河北文安縣,共取武進士 25人,武舉人 128人。
此后,河北民間武術家更是層出不窮 、馳名海內外,他們宛如熠熠閃爍的群星鑲嵌在河北武術發展的史冊中,為中華武術的傳播做出了積極貢獻。如,1903年滄州武術家“神力千斤王王子平擊敗在滬擺擂的美國人沙利文 、英國人喬治、法國人彼得,名畫家齊白石欣然書寫“南山搏猛虎,深潭驅長蛟”賀聯,贈予王子平。此外,滄州武術和邯鄲永年太極拳于 20O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上充分說明河北民間武術 的人力資源,無論從時間維度、空間維度上,還是從所代表的拳種門派上,均體現出一一定的多元化特征。
2.2 兼容性
燕趙故地的河北人民歷來尚武,并傳承不衰。據《史記·五帝本紀》中載:黃帝通過教武“振兵”、“習用干戈”,可見那時古代稱之謂“大戰之術”的武術,就在河北萌芽了。假如從西周倡導農民“一時講武”起已達三千余年。在上千年的傳播發展過程中,河北民間武術不斷汲取營養進行 自我更新,其在更新過程中呈現出明顯的兼容性特征。
2.2.1 橫向切合兼容
武紹祖先生在《中國武術史》開篇序言 中提到:“武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寶、國粹 ,與文、史、哲 、理、醫諸學科有著相互滲透的關系”,“同中醫、氣功等都是人體科學的一個不同側面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現象。”河北民間武術亦然,其拳種理論滲透著文、史、哲、理 、醫等文化精髓,如,河北省文安縣朱家塢人董海川傳習的八卦掌 ,融周易之理,取象八卦;一代武學大家孫祿堂先生則將拳術的本質上升為拳與道合,并根據易經和丹經先后創立了先后天八卦相合理論和以內丹修為為表征的拳學進階理論;武術家鄭懷賢先生,不僅在武術方面造詣較高,而且其骨傷治療方面也達到較高水平,曾擔任成都體育學院附屬醫院院長,著有《傷科治療》、《正骨學》、《傷科按摩術》等教材,并曾給周恩來 、賀龍等國家領導人治過病。
2.2.2 縱向交流融合
河北武術與全國各拳派相互融合,取長補短,改革創新,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局面。1985年河北省民間傳統武術挖掘整理匯編的《河北省武術拳械錄》中,收集整理出近 70余拳械。在這些拳械中,除八卦掌、苗刀、八極拳、燕青拳、戳腳 、明堂拳等多項拳種來 自于河北省外,還有部分拳種系于省內或其他省份的拳種交流融合而來,如楊式太極拳,則是由陳式太極拳交流變換而來,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先后衍生出武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等;形意拳則由山西心意拳發展演變而成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廣為流傳的大成拳;其他的還有 陰陽八盤掌 、六合 、太祖等等。它們在交流傳承過程中,受河北地理、人文等環境影響,均能夠歷久彌新,各成體系,從而形成了多種流派并立的局面,究其奧秘 ,與河北民間武術文化的博大開放、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不無關系。
2.3 輻射性
河北民間武術在兼容并收的基礎上不斷汲取營養,同時,又將 自己成熟的拳理拳法不斷地向四周擴散,對周邊乃至海外均產生了深遠影響。如,《朝野僉載》中載:“北齊稠禪師,鄴人也(河北臨漳一帶)……,橫塌壁行,自西至東凡數百步,又躍首至于梁數四。乃引重千鈞,其拳捷繞武勁……”少林言武勇者自北齊稠禪師開始,河北人稠禪師,開了少林武術之先聲。民國時期,在孫中山“尚武精神”的倡導下,習武開禁,河北的拳技之風蓬勃一時,其中,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體操學校”(后改為“精武體育會”),是 由河北滄州武術技擊大師霍元 甲創建的,“上海精武體育會”不僅在全國許多省市設有分會,而且還派人到東南亞一帶表演、傳藝,使得河北的迷宗拳得以迅速傳播。1928年成立的“中央(南京)國術館”,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學員,如武術名家張文廣、溫敬銘、傅淑云、劉玉華等。館長張之江、副館長李景林都是河北人。“中央國術館”“武當門”的門長,由河北雄縣的高振東擔任;“少林門”的門長,由河北滄州的王子平擔任。在館內任教的河北武師還有佟忠義、郭長生等 2余人,傳授包括了河北的形意、八卦、太極、八極、彈腿、燕青 、通臂 、六合等拳種。
在該時期,河北人還參與創建其他省市武術館,進行武術傳播 ,如,1906年籌建的天津“中華武術會”,河北人李存義任副館長,燕青門的姜容樵任拳師;河北滄州人劉振山等創建四川“萬縣國術館”;在“湖南 國術館”任教的有河北定興拳師朱國禎;在山東“黃縣國術研究會”任教的系河北滄州李書文。總之,應邀在外地授藝的河北民間拳師其人次累計以說數以下計,而來河北學藝的國內外友人更是舉不勝舉。以上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河北民間武術向全國輻射的步伐。
此外,面向海外同樣不乏有河北民間武術的傳播紀實,如1936年在柏林舉行的第十一屆奧運會上,河北武術選手溫敬銘(蠡縣人)、鄭懷賢(安新人)等參加的中國國術表演隊向各國觀眾和運動員三萬余人 ,表演 了中國武術精彩拳種和器械,鄭懷賢表演的飛叉 ,獲漢堡市市長杯一只;1960年河北人王予平 與其女王菊蓉隨周恩來總理所率國家代表團訪問緬甸:1987年 10月 3日至7日,美籍華裔徐紀訪問盂村回族自治縣,考察八極拳法 ……如上所述,河北民間武術在全國武林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河北民間武術前輩為武術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3 河北民間武術文化特征形成原因分析
3.1 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理環境是指“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l ”地理環境的差異 ,造就了不同類型的文化現象,促進了人類文化發展。從空間維度上講,人們生活在不同地域,創造著不同的文化模式。在文化的形成及發展中,地理環境通過影響人類活動,而對文化施加影響。正如博阿茲所言:“人類的文化生活在許多重要層面上均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
我國地域遼闊,地理環境的差異較大,地域文化絢麗多彩。河北民間武術文化便是在獨特歷史地理文化的 自然塑造 中逐漸形成的。據《禹貢》載,“燕趙”在l占時屬冀州之地。《讀史方輿紀要》中亦稱燕京“滄海環其東,太行擁其右,漳、衛襟帶于南 ,居庸鎖鑰于北。幽燕形勝 ,實甲天下。”燕趙大地北控長城,南界黃河,西倚太行 ,東臨渤海,地形地貌千姿百態,自然、人文景觀豐富多彩。就滄州而言,其環境與武術的關系尤為明顯。滄州沿渤海方圓百余里,均系蘆蕩荒灘,人煙稀少,既是犯軍發配之地,又是叛將蔽身良所。一些受朝廷緝拿之叛將,尋滄州民眾強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他們隱姓埋名,化裝僧道游俠,傳藝維生。京杭大運河縱穿滄境,京濟、京大要道貫通南北。滄州、泊頭、河問、獻縣均為南北水旱交通要沖,為京、津、冀、魯、豫商品流通必經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為官府 巨富走鏢要道,故滄州鏢行、旅店、裝運等行業興盛。各業相爭,必握高強武技才可立足。清末,“鏢不喊滄州”,已為南北鏢行同遵之常規。 從上我們不難看出地理環境的多樣性造就了多姿多彩的燕趙文化,同時也為河北民間武術文化的形成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沃土和充足的營養。正如金恩忠先生在其《國術名人錄》序言開篇所言:“吾中華民族 ,故稱強悍,任俠尚義之人,慷慨悲歌之士,蓋得山川大澤雄厚之氣,故其人性情亢爽,體力健壯,天府神州,地理之關系使然也。”再次說明了中華 民族之所以形成任俠尚義之風是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
3.2 社會民俗民風的影響
燕趙故地的河北人民歷來 尚武 ,從西周倡導農民“一時講武”起已達三千余年,如從黃帝在涿州“振兵”教武、“習用干戈”時算起則已四千余年了。《漢書·龔遂傳》說,渤海郡 (滄州一帶)太守龔遂見人民尚武成風,擔心農民遇機造反,就布告全郡“賣刀買犢,賣劍買牛”,棄武從農。《隋書·地理志》稱這里“悲歌慷慨”、“俗重氣俠”、“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并”;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有句名言“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亦曾贊嘆:“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圖書者往往而是。”的確,在這塊古老神奇的土地上,自古豪杰英雄輩出。有“千場縱賻家仍富,幾處報仇身不死”的邯鄲游俠;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燕地刺客;有“當陽橋頭一聲吼,喝斷了橋梁水倒流”的涿郡猛將張飛;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共產主義斗士李大釗;有英勇抗擊 日寇,血染沙場的狼牙山五壯士。
當今 ,燕趙英姿更加煥發 ,全省城鄉練武群眾約有幾十萬人。如滄州地區僅在校學生習武的已逾十萬人;深縣組織了 6個武術輔導站 36個訓練點,帶動了 196村恢復了練武活動,并建立了自己縣的“武術節”,舉辦武術學習班 ,獻技、獻藝 、獻資料,積極挖掘整理武術套路、史料、名人軼事、口傳秘訣等等。正如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所言:“從未有人 以原始的眼光看過這個世界。他看到的這個世界正是由一套明確的風俗 、制度和思維方式改造過的世界。”
縱上所述,社會的動蕩、頻繁的戰事,強化了河北人民形成的尚武尚勇的社會風俗,這種風俗的延續不衰,促進了河北民間武術的形成和發展。直到現在,生活在這里的人民仍然保持著這種優良習武傳統,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尚武習俗所賦予的社會價值和功能不同罷了。
3.3 政治、軍事等因素的影響
3.3.1 政治與武治息息相關
近代以前,中國所面臨的軍事威脅主要來 自北方,尤以河北為急。自隋唐以后,中國國防形勢有所變化,東北一帶各少數民族陸續崛起,河北方面國防壓力增大。唐以后南下中原的少數民族大都 自河北而人。河北北部外圍山脈為抵御塞外游牧民族南下的主要屏障,中原政權出于保障安全 的需要,對河北的經營尤為重視。如,明朝以舉 國之力、大興土木修建的長城,在河北境內途經距離最長、修筑最堅固、建筑風格極具代表性。清代,承德成了清王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保定則是直隸總督署的所在地。這樣,政治重心集于河北,是一種能把政治、軍事上的需要與經濟上的供給相對完好地兼顧起來的格局。
而國家政治與武術的關系前人多有論述,如梁啟超在《新民說 ·論尚武》中引用卑斯麥之言提到:“天下所可恃者非公法,黑鐵而已!赤血而已!寧獨公法之無足恃,立國者茍無尚武之國民,鐵血之主義 ,則雖有文明,雖有智識,雖有眾 民,雖有廣土,必無以自立于競爭劇烈之舞臺。”孫中山在其《精武本紀 ·序》亦論及:“吾人初不以黷武善戰策我同胞,然處競爭劇烈之時代 ,不知求自衛之道,則不適于生存。”張之江先生在《中央國術館成立大會宣言》中日:“國家所以衰弱,完全因為我們把與國同生死的武化忽略了。”金恩忠先生同樣提到:“要其能馳騁大陸,虎視一世,屹立地球 ,無不恃其國民之實力,與尚武之精神而已。以上論述明確提 出了要使 國家強盛,其 民必須要具備尚武精神 ,深刻闡明了國家政治與武術的關系。
3.3.2 軍事戰事為河北民間武術發展提供了大環境
早在五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三大始祖黃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戰到融合,開創 了中華文明史。春秋戰國時期,河北地屬燕國和趙國,故有“燕趙”之稱。漢代,河北被正式命為“幽”、“冀”等州。三國時期,河北成了各諸侯王國逐鹿中原、爭奪地盤的主要戰場。宋代 ,河北成為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遼金兩國交兵的戰場。河北境內戰事的頻頻發生,無疑對作戰方式、兵器使用、士卒身體素質、器械之術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河北民間武術發展提供了大環境。
3.3.3 農民起義頻發 ,為河北民間武術發展提供了溫床
封建社會時期,地主階級的掠奪變本加厲,農民破產更加嚴重,社會階級矛盾尖銳,從而激起農民群眾激烈的反抗。如,公元 184年黃巾起義,是東漢末年河北巨鹿人張角領導的一次農民大起義。在張角領導下,“七州二十八郡同時俱發”,百十萬大軍像暴風驟雨 ,對腐朽的東漢王朝展開了最猛烈的沖擊。竇建德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是隋朝末年大規模農民起義中的一支主要的隊伍。劉六、劉七兄弟在順天府霸州文安縣率領的農民起義,是明朝建國后 15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明末清初,反清復明的斗爭層迭不止 ,其中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顏習齋和明朝兵部尚書孫承宗即是最好的事例。近代和現代,燕趙兒女與全國人民一道抒寫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詩。武術在農民戰爭中廣泛應用,為河北民間武術的發展提供了溫床。
4 結束語
民間武術文化是中華武術文化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舉國上下大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大好形勢下,在全世界積極開展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推動下,對民間武術文化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無疑是加快開發中華武術文化資源的必然要求,對于中華武術文化全面走向世界,進一步促進國際體育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劉萬春.河北武術[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2.
[2]鄭勤 ,等.神奇的武術[M].桂林 :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
[3]張岱年.中國文化概論 [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 出版社, 1994.
[4][美]E·哈奇.人與文化的理論[M].哈爾濱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5]露絲·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 ,20o6.
[6]金恩忠.國術名人錄[M].太原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