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文化角度解讀武術文化特征
趙學靜
論文關鍵詞:中國文化 武術 武術文化
論文摘要: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使中國文化在開幕式上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武術也借奧運這一平 臺在第 29屆奧運會上展現了風采并宣傳了武術的精神內涵,盡管它不是奧運會正式項目,但是我們向全世界宣傳武術的步伐又進了一步。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在對中國文化特點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武術運動發展來解讀武術文化特征,目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武術熱愛武術。
1 關于中國文化特點綜述
關于中國文化的特點概說,許多學者已從不同角度進行總結和研究,梁漱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曾提出中國文化的十四大特征,韋政通概括為十大特征,最后張岱年先生從宏觀上提出七大特征學說,他認為中國文化特點可以闡述為:①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②重實際求穩定的農業文化心態;③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文化;④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⑤擺脫神學獨斷的生活信念;⑥重人倫輕自然的道德主義特征;⑦經學優先并籠罩一切文化領域。
陳江風提出了:中國文化的道德理想主義特征,追求和諧統一的特征以及延續性和凝聚力特征。一些學者也把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點概括為:(1)在人與 自然的關系上重視人與自然的統一 ;(2)在人與人的關系上重視人與人的和諧。邱丕相先生在《中國文化類型與傳統武術》一文中提出中國文化是和平內傾型的文化;是儒道倫理型的文化;是藝術審美型的文化。總之,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見解,但總的來說通過深刻學習中國文化我們從宏觀上可以把中國文化的特點理解為:天人合一,順天應物;家族倫理本位;貴和尚中。
2 中國武術與中國文化密不可分
中國武術萌生于中國文化的土壤里,它不僅是一種中國傳統的體育運動形式,而且是一個完整的文化意識形態,它涵蓋了中國古典哲學、倫理學、美學,醫學、兵學等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成分和要素,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這里我們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從中國文化角度來解讀武術文化中的道德、人倫與中庸的思想。中國文化是根,武術文化是其一個分支,從中國文化的特征我們可以看到武術文化的淵源。一些學者也曾說武術是中國文化的縮影,傳統文化的烙印是武術文化具有生命力的保證。可以說中國文化和武術文化都是對人、事、物的生活態度和處理方式的解釋和規范指導。
2.1 以和為貴,道德至上
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不是宗教”中國文化中貴和尚中思想使武術的發展層層遞進,武術文化的道德至上是中國文化的道德理想主義的具體體現。源于儒家仁義道德的社會倫理之光,在對武術的人文化成中,將原本散發著殘忍氣息的技術,衍變改造為“仁者之藝”的“君子之爭”,并通過武德體現 對武術后學的道德培養 ;在神態上,要求“內實精神,外示安儀”、“內宜鼓蕩,外示安逸”等;在技術上,表現為比試的“點到即止”原則和“舍已從人”策略;在武術行為規范上,呈現出“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等。
我們從《中國武術史》的記載中也可以了解到武術中的獨特的文化屬性,從開始的”術”演變為”藝”,后來上升為”道”,這就賦予了武術層次遞進,逐步成為一種道德而為人們所理解,即崇尚武德,上升為學習做人做事。目前在學校武術教育中也強調學生武德的修煉,這與中國文化的重人倫的文化特點是緊密聯系的。中國文化注重人的道德的修養,中國文化可以說是一種德性文化,所追求的是德與智的統一,以德攝智的文化,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十分注重兩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注重任何人關系的和諧,“仁義禮信勇”正是武術特點的概括。因此武術中的武德修身與中國文化中的人倫和道德特征是密不可分的,中國傳統武術中有許多關于武德的規范和要求,武諺曾云“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明德”,武術禮節等都體現了一定社會對“武”的約束和要求。但在如何賦予這些傳統禮儀以現代意義的方面,可能就要追溯到中國文化的源頭了。
2.2 百家爭鳴,兼收并蓄
中國文化從古到今有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之說,文化的兼收并蓄賦予武術也有這樣的文化特征。眾所周知,在 1983—1986年的傳統武術挖掘整理的成果中,就套路而言,自成體系的拳種就多達 129種,拳械套路近 5000種。武術能夠歷久彌新。派別林立,多種技法流派并存,其奧秘就在于武術文化吸納了中國文化中的兼收并蓄的特點。中國文化從孑L孟顯學并行天下到儒道佛三家并立,都造就和體現了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無所畏懼,無所顧慮的兼容并蓄的氣派。雖然武術在發展中也有派別之爭,產生門戶之見,但在大的走向上還表現出團體宗族派別之間的融合,這充分體現文化的兼收并蓄特點。
2.3 天人合一.順應天物
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順天應物的特點凝煉了武術的追求中和的文化思想。中國武術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體育項目。它的指導思想是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強。“天人合一”的觀念是道家哲學本體論的一種表現 ,認為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人應順乎 自然才能獲得生存與發展。“天人合一”思想給中國傳統哲學帶人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氣合一”等,就為中國武術文化打下了思想基礎。
首先,武術練功是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訓練,講究“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內外合一,形神兼備”。同時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運動同周圍環境密切聯系起來,按照不同的季節時辰、時令,并根據自然界和人體機能的變化,采用不同的方法從而達到練功的目的。其次,從“天人合一”思想引發出“圓”與“空”的觀念,是人對天地自然特色的領悟,也是動功的最佳方式與境界。圓則靈活多變,空則輕靈無阻,又圓又空則做到活潑 自如。所以不少拳種以圓、空為基本架式與手法,如峨嵋拳和太極拳等均以圓、空為技擊特色。特別是太極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易經》)和“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周敦頤:《太極圖說》)等太極哲理而產生的。總而言之,不論是武術的套路演練還是攻防技擊,不論是內家拳還是外家拳都體現出中和中庸的文化思想特征。
2.4 以土為本,落葉歸根
以土為本,安土樂天的生活情趣是直接從農業文明中發生出來的國民精神。中國作為一個農業民族,人們建立的自然經濟社會以人為本,靠天吃飯,種土地收糧食。農民固守在土地上,起居有定,耕作有時。安土重遷是他們的固有觀念。《周易》稱:“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禮記》稱:“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其身。”這就很鮮明的告訴我們古代人所追求的是在自己土地上從事周而復始的自產自銷的農業經濟所必須的安定和穩定,這樣一種特征使武術的發展中也具有以土為本,落葉歸根的特點。
在武術的樁功練習中也有明確的體現。武術樁功要求習武者以大地為根,頭頂天腳立地 ,正應驗了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就不能成其身的中國文化特點。
在武術套路的創編中,武術中的運動路線起身、收勢在一個點,面朝一個方向,體現了天人合一、落葉歸根的文化特點和相輔相成的和諧統一的思想。 2.5 宗法制度。外姓不傳
中國文化的宗法制度使武術技能形成以宗族為中心進行口傳身授的文化特點。在華夏這片土地上,中國人受“宗族中心”的文化特征的影響,使人們的家族觀念濃厚,家族血緣關系在社會關系中占主導地位。武術運動就是在這樣的環境和觀念中造就了區別于與西方體育的根本文化特征即宗族中心。例如:武術技能的傳授歷來就有“傳內不傳外,外姓者不傳,有過習武經歷者不傳,傳男不傳女”的規矩。武術中的太極拳中也是按姓來分的,如陳、楊、吳、武、孫,南拳中的蔡李佛拳等,這些都充分體現武術受古代宗族觀念的影響之深。從現代意義上來講,宗法制度使武術的傳播受到一定的限制。
2.6 內傾重道,玄妙神秘
既然中國文化是一種內傾文化,武術也不同程度受到影響武術在此更體現了”道”的精神,修煉過程中講究身心俱煉,求道求內勁內氣內功。武術的運用技術主要以內外的整體和諧為特點,所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中國文化的這一特點使武術也成為一種“終身之藝而體悟不止”;這里要說明的是武術的內傾性具有難以劃定、比較的特點。但是從發展意義上來講,內傾性不利于武術的科學發展,有些拳術強調的內功內勁內氣過于玄妙神秘。如:形無形,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又如愈老愈功夫深。若以這些看不見的摸不著的所謂內涵來評判武術競技水平的的高低既不可行也是不足取的。我們在解讀武術文化時要辨證對待這一點。.爭取在競技武術發展中改造這種玄妙的神秘。
3 結語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在中國文化的熏陶下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在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我國通過奧運會這一平臺加大了宣傳并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武術的魅力。中國文化豐富多彩,武術也應該在時代背景下,在保存其文化主脈的同時,以博大的氣派,不斷融匯和吸納中國文化其他元素,承認并理解武術所涵蓋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兼容并蓄高度融合的精神,消除“師道尊嚴”、“宗族中心”甚至“玄學”的負面文化。我們應該看到武術文化傳承的兩面性 ,揚長避短,使武術的發展道路更加規范更具特色,為武術進人奧運會奠定基礎。
[1]張岱年 ,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2]陳江風.中國文化概論[M].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蔡仲林,周之華.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康戈武 .中國武術實用大全[M].北京 :今 日中國出版社 ,1990.
[5]王 崗.武術發展中的“文化圍城 ”現象審視 [J].北京體育大學報,2005(11).
[6]湯一介 .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詮釋[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3.
[7]邱丕相.中國武術套路的文化解析,民族傳統體育理論研究中心編著,武術丈淪[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8]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