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醫學倫理學教學中應加強網絡倫理教育
張燦 宋佐東
【摘要】 目的 探討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加強網絡倫理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方法 從醫學生網絡倫理教育的必要性、內容等方面進行了論證分析。結果 從前提、任務、環節、保證四個方面提出了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加強網絡倫理教育的設想。結論 必須創新醫學倫理學教學內容,加強醫學生網絡倫理教育。
【關鍵詞】 醫學 網絡 倫理學 教育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content and methodology of networkethics education in medicalethics teaching. Methods A demonst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content and method of networkethics education for medical students were done. Results A tentative idea was proposed for enforcement of networkethics education in medicalethics teaching in terms of prerequisite, task, procedure and guarantee. Conclusion The content of medicalethics education must be innovated, and the networkethics education for medical students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Medicine; Network; Ethics; Educaiton
網絡倫理問題是伴隨互聯網飛速發展而提出的新課題,又稱鼠標上的道德,主要以人與網絡之間的關系,以及網絡社會(虛擬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為研究對象,探討人們在網絡空間中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規范。該研究方興未艾,本文僅就醫學生的網絡倫理教育問題做粗淺探討。
1 網絡對醫學倫理學教學的挑戰
1.1 網絡挑戰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內容
網絡已成為醫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醫學生網絡失范和網絡受侵害問題日漸增多,凸現加強醫學生網絡倫理教育的必要性、緊迫性。目前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在理論上了解醫學道德的原則和規范,但主要立足于學生在現實社會中的生存,無法應對網絡和基于網絡發展而形成的虛擬社會的挑戰。網絡社會雖然是虛擬社會,它也應擁有它的社會秩序[1]。同現實社會一樣,置身網絡時同樣存在著倫理道德標準和行為的選擇問題,應該履行什么樣的道德義務,恪守什么樣的道德規范,如何處理網絡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些都是醫學生面臨的困惑。有人進行了一項名為“你對網上黑客行為的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選擇“欽佩,是天才”的學生最多,達37.1%;其次為“只要不造成破壞就沒關系”,占27.8%;有18.8%選擇說不清楚;而選擇痛恨黑客,認為“一定要追究責任”的只占16.2%。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創新醫學倫理學教學內容,加強網絡倫理教育。
1.2 網絡挑戰醫學倫理學教學的權威和效果
網絡以其開放性而著稱,在與網絡接觸的時候,一方面,大量良莠不齊、色情、反動的網絡信息撲面而來,加之不同文化背景下價值標準的多樣性,傳統醫學倫理學教育的權威性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醫學生在難辨是非真偽或受不良信息誘導的情況下,面對多元文化,就可能由欣賞而走向趨同,由無意模仿走向有意識追求,最終做出背離社會主流文化的錯誤選擇,學校醫學倫理學教育的效果因之而淡化。另一方面,司空見慣的網絡失范現象,虛擬的環境、隱匿的方式,也會誘導、引發或強化學生潛在的不良心理,弱化學生道德意識。據《中國教育報》報道,一項“你認為在網上最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的道德素質”調查結果顯示,66.1%的學生沒有選擇“誠實守信”,有55.1%的學生認為網上聊天可以欺騙對方,甚至13.2%的學生認為網上聊天誰也看不見,互相欺騙是正常的[2]。這種錯誤的網絡道德意識將對現實社會中醫學生的醫德行為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加強網絡倫理教育,提高在網絡社會中的判斷能力,是醫學倫理學教學過程中的新課題。
1.3 網絡挑戰醫學倫理學教學的方式與方法
網絡以其形象性、趣味性的特點和虛擬現實的技術,為置身于其中的醫學生提供了色彩艷麗的圖片、悅耳的聲音、活潑的三維畫面及其他仿真畫面,猶如身臨其境。利用網絡資源輔助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師生之間的溝通和良性互動,可以在短時期內傳遞大量信息,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滿足學生多方面的心理需求[3]。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的醫學倫理學教育方式:方法以理論灌輸和說教為主,形式單一、方法簡單,嚴肅有余又太過呆板,很難引起學生的注意,并且極易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如果醫學倫理學教學充分利用網絡這種全新的載體和豐富的教學資源,精選內容,精心加工,把一些優秀的視頻和音頻資料穿插在教育內容和教育過程之中,或開辦醫學倫理學教育網站,發布各種醫德教育信息,組織網上教學和案例討論,讓學生進行交互式的學習,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德育主動性,培養他們對現實醫德問題的分析、判斷能力。不僅會樹立新形勢下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嶄新形象,而且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改變對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反感和抵觸情緒,對教學內容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從而達到教育目的。
2 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加強網絡倫理教育的設想
2.1 構建體系、明確內容是加強網絡倫理教育前提
網絡倫理是社會倫理在網上的延伸擴展和運用,是社會倫理的一種特殊表現方式[4]。因而醫學生網絡倫理教育體系不應是獨立的,既應秉承現有醫學倫理學的基本理念、原則和規范,如善惡觀、義利觀等,又應該在廣泛吸收有關網絡發展和各類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突出和加強網絡倫理教育內容,緊扣醫學主題,突出網絡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內容。①網絡誠信:網絡所具有的“數字化”、“虛擬化”運行的特點,可以使學生表現出非常自由、難以控制的虛擬人格,從而做出許多與現實人格不相適應的事情,不利于醫學生高尚醫德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完善,教育學生網絡誠信同樣就成為醫學生走向社會、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的必然過程。②網絡安全:網絡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醫學生既要樹立網絡社會中的自我保護意識,警惕網絡社會豐富多彩的背后暗藏著的陷阱,如信息欺詐、網絡色情、電腦病毒等,避免上當受騙;不用計算機進行偷竊或其他違法犯罪活動,以深思熟慮和慎重的方式來使用計算機等。③網絡知識產權保護:雖然網絡空間中侵犯知識產權現象司空見慣,但要教育學生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不使用、不復制他人的程序和其他信息,不使用或拷貝沒有付錢的商業軟件,不盜用別人的智力成果,未經許可不使用別人的計算機資源,不窺探別人的文件,不越權去訪問或者試圖獲取那些不應該獲得的資源等。④網絡自律:網絡論壇(BBS)有“無紙化的大字報”之稱,但就其影響范圍之廣和發布言論的方便程度而言,甚至比大字報有過之而無不及,網絡的虛擬與隱匿性,為處于網絡社會中的個人提供了充分的自由,由于缺少約束,為通訊自由權利的濫用提供了可乘之機,并可能給他人和社會造成很大危害,因而要加強醫學生網絡自律教育。 2.2 正確的網絡觀是網絡倫理教育的重要任務
網絡社會的數字化生存導致了人類文化傳播載體的劃時代變革,有利于人們生活觀念的更新,給人類社會生活和發展帶來了積極影響。但數字化也有消極作用,表現為網絡文化載體可能導致恒常文化價值觀的渙散以及域外強勢文化侵略等。網絡本身也蘊含著虛擬與現實、多元與一元、平等與霸權、技術與人文、自由與規范等諸多矛盾。如何引導醫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觀,理性審視網絡的二重性,趨利避害,把網絡作為學習工具和獲取知識的手段,而不是獵取不良信息的途徑,更不能形成對網絡的工具崇拜。在多元化的價值觀體系下,學會鑒別,學會選擇,是醫學生網絡倫理教育的重要任務。
2.3 提高醫學生自身修養是網絡倫理教育的重要環節
“慎獨”是中國傳統的道德修養方法,意即在個人獨處無人監督時,也堅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對自己的言行小心謹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古代先賢把“慎獨”作為完善道德的一種方式,特別強調一個人自覺實踐道德行為的意義,強調修養在“隱”和“微”上下功夫,即使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也能做到言行一致,避免社會生活中的雙重人格和兩面行為。但現實中“慎獨”往往受到環境的限制。而網絡的虛擬與隱匿性為醫學生倫理教育創造了絕佳的“慎獨”道德實踐場所,所以應從提高醫學生道德修養入手,加強網絡倫理教育,強化醫學生的道德責任感,教育醫學生不僅在現實社會,在網絡社會中也應堅持“慎獨”,養成良好的網絡道德習慣,遵循網絡的應用規則,保持清醒的自我約束,純潔品質,堅守符合社會規范的道德信念。
2.4 創新教育機制和模式是網絡倫理教育的體制保證
網絡具有極強的滲透性,由此決定了網絡倫理教育的系統性、復雜性和長期性。對醫學生的網絡倫理教育除依托醫學倫理學課程外,更應該形成由德育課和政治理論課教學、宣傳、保衛、網絡中心、院系部及學生管理等各有關部門共同參與,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協調的教育體系。既要培養一支具有較高政治思想理論水平,掌握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懂思想政治藝術和網絡技術的新型德育工作者,又要重視對專業課教師進行網絡知識普及和應用的教育;既要進行系統的網絡倫理教育,又要把教育內容融入學校教育系統,寓教育于日常教學活動之中。同時,要建立和完善有關規章制度,制定網絡倫理道德規范,建立網絡監控機制,規范網絡運作,加強學校局域網、校園網的管理,通過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阻止各類不良信息進入校園網絡,創造優良的網絡倫理教育環境。
醫學生是一群思想解放、積極向上、富有創造力、充滿好奇心和懷疑精神的年輕人,自身素質決定了他們無論在現實社會還是在虛擬社會中都是具有較高影響力的群體。在網絡社會中,醫學生不只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更是主動的信息尋求者、選擇者和交流者。加強醫學生網絡倫理教育,不僅可以培養他們自覺的網絡道德意識和規范的網絡道德行為,而且還可以作為一個輻射源,通過他們操縱信息去影響其他網民、網友,從而達到凈化網絡空間的目的。從這一點上說,加強醫學生的網絡倫理教育,增強其對網絡多元文化的鑒別能力、自律能力和免疫能力,內在地培養他們自覺的網絡道德意識、道德意志和道德責任,促使其形成正確的醫德意識和完美人格,其社會意義深遠。
[1]謝長征,胡縱宇. 網絡倫理的困境與發展[J]. 青少年研究, 2006(6):2628.
[2]劉微. 網絡道德失范挑戰德育[N]. 中國教育報, 2002623.
[3]楊建兵. 利用網絡資源輔助醫學倫理學教學試驗的分析[J]. 醫學與社會, 2002,15(2):5152.
[4]毛勤勇. 網絡倫理不能獨立于社會倫理[J]. 人文雜志, 2001(6):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