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引發的網絡倫理學思考
潘丹丹 屈江龍
摘要:人肉搜索——網絡時代催生的一個抓人眼球的新鮮事物,正在以其特有的運作機制和信息搜索方式,掀起一陣陣的“搜索風暴”。它“魔鬼”般無孔不入的威力,讓人心為之惶惶;它“天使”般伸張正義的效果,讓人舉手為之歡呼。擬在科學界定人肉搜索概念的基礎之上,從倫理學的角度出發,結合典型案例對其進行利弊分析,并針對其引發的網絡倫理危機提出幾條可行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人肉搜索;利弊分析;網絡倫理;應對措施
1人肉搜索的概念界定
簡而言之,所謂“人肉搜索”,就是以互聯網絡作為運作平臺,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以及廣闊的網絡人脈關系,所有網民用戶共同參與、群策群力,以提供信息、共享資源、解答問題為主要目的的網絡社區活動。它打破了傳統搜索方式僅僅依靠某個網絡程序或網絡資料庫的機械化方式,而依靠無數網民的親身參與,用自身的知識、經驗、信息渠道,對提問者作出回答。
2人肉搜索利弊分析
目前,社會各界對人肉搜索褒貶不一。有人說它是懲惡揚善的武器,既能幫人們釋疑解惑、尋親找友、弘揚好人好事,又能讓一些丑聞惡行無處藏匿。但也有人認為它侵犯了個人隱私,成為網絡暴力的幫兇,使一些無辜的人受到牽連。那么人肉搜索究竟是“行善”還是“作惡”,是“魔鬼”還是“天使”,這就要求我們合理地對其進行利弊分析。
2.1關注人肉搜索的貢獻與便利
(1)方便信息查詢,提高辦事效率。
借助人肉搜索,能夠有效利用網絡資源和集體智慧,人們能夠更好地進行信息查詢,迅速找到想要的結果。人肉搜索本身具有的公益性、互助性、分享性等特點,充分發揮了人在網絡世界中的能動作用。一些知名搜索引擎和網站都設立了這個功能,比如“百度知道”、“新浪愛問”、“雅虎知識堂”。例如,在汶川地震中,網友發動“人肉搜索”幫助災區群眾找到失散的親人,更是體現出了“人肉搜索”的積極作用。
(2)方便輿論監督,凈化社會風氣。
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使人類進入自由表達的“民主時代”。崇尚良好的道德風尚,維護和諧的社會秩序是人們共同的美好愿望。人肉搜索可以發揮正面的輿論監督作用,揭露社會丑聞,還原事實真相,維護社會道德秩序。同時,人肉搜索還可以喚起大眾的道德良知,并形成道德約束。此外,人肉搜索還將成為網民對公眾人物、政府官員等特殊群體進行輿論監督的工具。
2.2警惕人肉搜索的弊端與風險
(1)大規模的人肉搜索容易形成網絡暴力,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
雖然很多啟動人肉搜索的網友都打著正義的旗號,出自善良的初衷。然而“網絡通緝令”一旦發出,就會像脫韁的野馬一樣難以控制,曝光隱私、肆意辱罵、侮辱人格、妄加誹謗,甚至到當事人的現實住所進行滋擾等等違法行為接踵而至。這一切已經遠遠超出了正義的底線,人肉搜索者正在演化為網絡暴民,產生一種網絡暴力。所謂“網絡暴力”,是指網民對某些不道德的行為在網上進行譴責時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或發表不負責任的煽動性、攻擊性言論,丑化、誹謗、污辱、謾罵當事人,從而對當事人造成傷害。如此基于正義的道德聲討,其實早已在無形中背離了正義的軌道,異化為赤裸裸的網絡暴力,這種以暴制暴的方式我認為是不值得提倡的。
(2)人肉搜索權限過分膨脹,導致網絡倫理道德失范。
所謂“網絡倫理道德”,是指人們通過電子信息網絡進行社會交往時而表現出來的道德關系。它主要探討人與網絡之間的關系,以及在網絡社會(虛擬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人肉搜索原本只是一種傳播信息、獲得知識的方法,但是在網民的力推下卻走上了一條更為意義深遠的道路。大量人肉網友在好奇心和窺私心理的鼓動下,團結一致,為求結果不辭勞苦,在揭露事件真相的同時還附帶公開一些與事件無關的信息。信息時代,在每個人都能憑借互聯網成為信息的接受者和傳播者而彰顯出平民力量和社會正義的同時,網絡技術帶來的自由傳播成了消滅隱私的武器,無孔不入的人肉搜索因公開個人隱私而造成的倫理漏洞現象,引發了網絡道德滑坡。
3規范人肉搜索機制,應對網絡倫理危機
透過大大小小的人肉搜索事件,我們能夠看到由網民的集群行為凝聚而成的一種草根力量的龐大和近似恐怖的蔓延,導致網絡道德失范,產生網絡倫理危機。我們不能因此而逃避,不能因網絡倫理道德問題的出現而遠離和拒絕網絡文化,而應該積極探究其產生的根源,以及有效的解決辦法。
3.1網絡倫理道德問題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網絡自身的特點弱化了傳統倫理道德的約束力。
網絡媒體自身具有開放性、隱蔽性、虛擬性的特征,以及相關網站把關人的錯誤角色定位,使得網民在網絡空間中享有更大的思想和行為自由——自由地進出網絡,自由地選擇信息,自由地發布信息。于是道德的無政府主義在這里就找到了市場。
(2)網絡法律和道德建設的相對滯后使網絡倫理問題的出現有了可乘之機。
迄今為止,因特網上尚無全球統一的網絡規范,有的只是一些地區性、行業性法規。而在我國網絡管理方面的法律、倫理道德、社會制約等方面法規的研究都存在滯后現象,這就使網民在網絡空間上陷入到無法可依、無規范可循的茫然不知所措的狀態。另一方面,現實社會中,轉型時期所存在的一系列倫理道德的滑坡現象,甚至黨政干部中的腐敗墮落現象,使網路倫理道德問題的存在有了現實的根據。
(3)網民自我宣泄和自我表現的心理要求促使了網絡倫理道德問題的形成。
現代社會是一個生活和工作節奏快速緊張的社會,現實社會的競爭和壓力,使人們產生強烈的壓抑感。長期處于這樣一種緊張狀態和壓抑狀態下的人們,需要尋找一個宣泄自我、釋放自我的機會和空間,而網絡空間正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許多網民視自己為網絡中無名的“大多數”,信奉所謂的“法不責眾”,導致網民責任感的淡化,使得很多人肉搜索偏離了初衷,最終演變成網絡群體暴力。
3.2應對網絡倫理危機的措施
3.2.1在技術方面,加強網絡技術監控和網絡管理
(1)逐步實行網絡實名制。
針對網民放任的網絡行為,“網絡暴力”盛行,公民名譽權、隱私權屢遭侵犯的情況,我們可以參照韓國國會通過的《促進利用信息通信網及個人信息保護有關法律(修正案)》,推廣網絡實名制。網絡實名制有利于規范人肉搜索行為,減少網絡垃圾信息,增加信息的可信度和網民之間的信任度,營造出更加和諧的網絡文化。鑒于實名制涉及公民自由言論的問題,可以先在一些規模大、影響廣、人氣旺網站推行網絡實名制,循序漸進,逐步推開。
(2)論壇管理和信息審核。
人肉搜索的載體是互聯網論壇,網民針對熱點事件人肉搜索出公民的資料信息,對當事人進行謾罵、攻擊,侵犯公民人格權利,網站本身難脫其究,在網絡侵權案中網站往往作為共同被告受起訴。因此,要規范人肉搜索行為,凈化網絡環境,網站本身必須負起對網絡監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嚴格按照《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加強對網站的管理和信息審核。 3.2.2在法律方面,完善相應的政策法規體系
由于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針對網絡管理方面的較為系統和全面的法律法規體系。這不僅給了違法犯罪分子可趁之機,也讓一些無意觸犯他人權利者找不到準則,如在網絡中侵犯他人肖像權、知識產權的概念是模糊的,網民也就難以界定到底自己的行為是否觸犯了法律界限。因而建立完善的網絡管理法律法規就成了有效保護公民權利的當務之急。
法律不應禁止所有的人肉搜索行為,這樣也是對公民監督權的粗暴侵犯。同時,法律也不能置其于不顧,任憑惡意的人肉搜索侵犯他人的權利。“兩害取其輕,兩利選其重”,應當在公民的隱私權與監督權之間找到平衡點,在規范的同時加以引導。
3.2.3在道德方面,構建網絡道德原則規范
網絡不僅僅是一種應用,也是一種文化傳播方式。應當制定相應的網絡道德規范和倫理守則,形成網絡社會所特有的道德約束力。網絡道德規范既可以制約人們利用網絡傳播、獲取和利用信息的行為方式,又可以作為評判網絡用戶行為的道德依據,尤其在目前相關配套法律滯后的情況下,道德和倫理更能體現出其作用。
3.2.4在教育方面,加強網絡道德教育
大力開展網絡道德教育,使網絡用戶充分認識到網絡是現代社會人們獲取各種資訊的基礎設施,維護網絡的正常秩序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在網絡道德教育過程中要注意三個方面:
(1)培養網民的網絡道德自律意識,堅持遵守網絡道德的基本原則,即無害原則、平等原則、兼容原則、公正原則、互惠原則、自由原則、自主原則。
(2)引導網民對各種信息采取辯證的揚棄態度。雖說網絡無國界、無民族、無階級,但網民則是有國籍,有民族性,隸屬于一定階級和社會中的,因而他們的網絡行為要遵從于現實生活中的相關法律和道德規范。
(3)強化網民的網絡整體觀念和群體意識。盡管網民在網絡終端始終是一個人,但他在網上的行為卻是一種社會行為而不是個人行為,因此,他必須對自己在網上的言行負責。
4結語
網絡時代呼喚網絡倫理,網絡生活需要網絡道德。2009年1月1日,天涯、貓撲以及豆瓣的人肉搜索引擎小組,出現了一條名為《人肉搜索公約1.0Beta版》的帖子,稱此公約的制定是為了加強網絡公民的網絡道德意識,加深人們對人肉搜索正確定義的理解,使人肉搜索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并不斷服務大眾。這說明網民已經就這一行為開始了自覺的反省。期望每位網民愛護網絡空間,有所為有所不為,恰當利用人肉搜索上。
[1]倪素香.倫理學簡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2]徐云峰.網絡倫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3]趙興宏.網絡倫理學概要[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8.
[4]路小超.從倫理道德視角解析人肉搜索現象[J].消費導刊,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