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新農村建設視角下供銷合作社職業教育:現狀、問題及發展對策
張億鈞
: 論文摘要:供銷合作社事業的發展、新農村建設及現代化農業發展關鍵在人才,而人才關鍵在教育,因此發展供銷合作社職業教育對于合作社的發展至關重要。本文就供銷合作社組織新型農民教育培訓具有的優勢,分析供銷合作社職業教育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基礎上,闡述供銷合作職業教育培訓其發展對策,為推進合作社事業的發展,滿足新農村建設的人才培養需求。
論文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合作社;教育;發展對策
供銷合作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織載體。供銷合作社是直接服務“三農”的合作經濟組織,是政府引導農民發展農業生產、搞活農村市場流通、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力量。供銷合作社肩負著多項職能、多重角色的特殊使命,決定了供銷合作社的命運與“三農”的命運天然地聯系在一起,決定了供銷合作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合作社發展實踐證明,人才是興社之本,而人才關鍵在教育,合作社的教育對于合作社的發展至關重要,關乎其生死興衰。2011年6月,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教育部頒布《關于進一步推進供銷合作社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意見》指出:“進一步發揮供銷合作社在發展行業職業教育中的作用,全面實施‘科教興社’和‘人才強社’戰略,打造全新供銷合作社,實現供銷合作社新的跨越式發展”,“面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艱巨任務,加快人力資源開發和農村實用技能人才培養,全面提高供銷合作社從業人員和農民素質,已成為供銷合作社職業教育十分緊迫的任務”。因此,只有高度重視合作社教育,構建完善的合作社教育體系,發展供銷職業教育培訓,為新農村建設和合作社快速發展的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本。
一、供銷合作社職業教育培訓現狀
近些年來,供銷合作社職業教育為農村培養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能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從總體看,供銷合作社職業教育離新農村建設、供銷合作社事業發展要求的現代職業教育還有很大差距,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從系統教育角度看,我國供銷合作社人才培養大多依靠供銷系統內所辦的學校,曾有安徽財貿學院和山西財經學院兩所普通本科高校、一所管理干部學院、幾百所供銷學校。隨著供銷合作社的發展陷入低谷,出現學校招生難,學生就業難現象,為了求生存,大多數供銷學校改旗易幟而去掉了“供銷”字樣,面向市場辦學。這些學校,一些升格為職業技術學院,一些下放給地方政府后合并升格為綜合性的職業技術學院,學校以適生存,調整辦學方向,修訂培養方案,完全失去供銷合作之特色。即使兩所辦學歷史悠久、實力較強的普通本科高校也下放給了地方,并且那些具有合作社特色的、全國唯一的合作經濟專業也被撤消,合作社教育體系受到很大的削弱。
從歷史角度看,我國一些高等財經院校和農業院校曾經開設過合作社專業,但在“文革”期間停頓了近二十年,導致目前出現斷層現象。1987年的《普通高等學校社會科學本科??颇夸洝分性鲈O與合作社相近的合作經濟專業,招生屬性為試辦,至1993年才被確定為正式招生;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規定(1998年頒布)》等文件的通知中合作經濟專業在本科專業目錄中沒有出現,從而停止了招生;即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后,教育部2007年度高等學校專業設置備案或審批的公布結果中,全國各高校申請新設置和調整的1711個本科專業中,仍沒有合作社專業。盡管目前還有少數高校仍保留有合作經濟專業研究生、??频恼猩?,如中國農大的農村合作經濟、安徽財大的農業經濟與合作經濟、華南農大的農村合作經濟管理、云南民族大學的合作經濟理論研究,但因沒有本科層次,在人才培養層次上出現分化和斷層現象。而且,合作經濟專業屬于經濟大類,與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所需經營管理的人才培養方向不相符,難以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直至2008年3月,青島農業大學合作社學院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個專門培養合作社高級人才的專業學院,它的成立填補了我國合作社高等教育的空白。2009年1月起,合作社學院作為嘗試,在青島農業大學內部所有專業的四年級畢業班學生中招收合作社專業方向課程班學員,成績合格者,由青島農業大學頒發合作社專業方向課程結業證書。
由此可見,盡管能為合作社培養人才的學校,無論是高等院校,還是中等專業學校,存在著辦學主體分散、數量有限、層次斷層、體系性不強等缺陷,很難形成優勢突破。
二、供銷合作社職業教育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供銷合作社職業教育缺乏特色,難以滿足合作社發展的需求
從表面上來看,各類學校、培訓機構都十分重視新農村建設人才的培養。但仍存在著問題,主要有:一是長期以來我國合作社教育沒有真正地得到重視,從專業設置上可以看出,目前仍處在斷層階段,致使我國合作社教育無論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材建設方面,還是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幾乎為空白,豈能有特色之說;二是由于缺乏深入調查研究,不了解合作社的發展、新農村建設究竟所需什么樣的人才,而這些人才如何培養等問題研究不夠,并且存在著重學歷教育,輕在職培訓的傾向。因此,合作社特色教材短缺、合作社實踐經驗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專業斷層等現象,嚴重影響合作社教育培訓實效,難以適應合作社蓬勃發展的需求,甚至成為合作社發展的瓶頸。
(二)供銷合作社缺乏健全的職業教育體系
合作社教育涉及國民教育體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項系統工程。無論基礎教育,還是職業教育;無論中等教育,還是高等教育;無論全日制教育,還是在職教育都有涉及。目前,我國合作社教育體系尚未建立,合作社所開展的教育培訓是零散的、偶發的、短期行為的。至今國內僅有一家青島農業大學合作社學院。存在突出的矛盾:一是存在合作社需求大量人才與合作社缺乏教育資源的矛盾,導致缺乏合作社急需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一些辦學條件較好的供銷學校改旗易幟而去掉了“供銷”字樣,或升格為職業技術學院;或下放給地方政府,且合并升格為綜合性的職業技術學院,同時撤銷合作經濟的特色專業。因此,目前能為合作社培養人才的高等院校、中等學校甚少,不能滿足合作社蓬勃發展人才需求。二是存在合作社迫切需求人才與畢業生不愿到農村就業的矛盾,尤其是農民專業合作社亟需人才的培養??陀^上合作社地處農村,條件艱苦,待遇較差,缺乏吸引力。同時,不健全保障機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導致了合作社緊缺專業的畢業生嚴重缺乏,不能滿足合作社發展需要。三是存在合作社人才培訓形式和內容上與實際需要相脫節,人才培訓出現重形式,輕實效的的現象。
(三)供銷合作社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不深入、行業銜接不緊密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核心,職業院校應加強校企合作,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學生和老師的實踐能力。雖然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積極性較高,不斷地探索并實踐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但由于企業與學校責、權、利不明確,企業擔心承擔學生和教師存在的風險及損失,而企業積極性不夠。因此,從總體上看,校企合作缺乏有效、完善的機制,難以達到應有的嘗試和廣度。
供銷合作社正處在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培養造就一批具有開拓創新能力的優秀企業家至關重要。特別是國務院40號文件頒發以來,供銷合作社系統得到了又快又好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由于職業教育培養人才脫離行業,未能深深扎根行業,沒有行業特色,而職業院校發展缺乏行業企業強有力的支持,職業院校與行業的銜接不太緊密,為行業培養人才的職能難以得到充分發揮,輸送給行業的職業人才較少。比如2010年全系統新增的23萬人,絕大部分來自系統外院校。
(四)供銷合作社職業教育投入不足,效率不高
盡管國家給予職業教育的政策及財政扶持力度很大,但由于大多職業學校軟硬件設施建設與國家級示范校的要求相距甚遠,經費不足仍是制約學校發展的一大因素。還有職業教育存在多頭管理,行業辦學被邊緣化而致系統學校經費緊張之因素。一些地方省屬、地方學校,由于主管部門、主辦行業的不同,學校級別、經費標準也不同,致使教師待遇、職稱評定標準的差異,甚至畢業生證書等級、工作身份及待遇的不公平,由此導致同類學校的政策不同,引起諸多矛盾。
目前,農民合作社發展甚快,可教育培訓的總投入甚少??煞譃閮蓚€部分:一是合作社本身為提高產出質量、產出水平而開展的生產技能培訓投入,其使用效率雖較高,但總量很少;另一部分是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出于扶持教育培訓的投入,其投入少,且使用效率差,能真正投入到社員身上就微不足道了。因此低投入、低效率而使農民專業合作社教育舉步維艱。
(五)供銷合作社職業教育教師結構不合理
“雙師型”教師是職業院校的寶貴資源和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目前,職業院校面臨著“雙師型”教師嚴重不足,專業任課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制度落實不到位,其培訓和技能提高力度有待加強。職業院校面臨的普遍問題:理論教師會講課卻不會實操,聘請的實操教師會操作卻不會講課的現象,即“雙師型”教師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主要原因:一是經費和編制不足,學校對企業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沒有吸引力,主要通過內部挖潛培養 “雙師型”教師,導致質量不高,不能滿足教學工作的需要;二是一方面很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職業院校又招不到專業對口的師資;三是學校發展速度與師資編制缺乏的矛盾,導致結構性教師缺失,甚至成為教師隊伍擴大的重要因素。 三、探索適應新農村建設的供銷合作職業教育培訓發展對策
(一)構建適應新時代合作社教育體系
世界合作社發達的國家都非常重視合作社教育,且認為合作是國民性的重要體現,甚至在中小學基礎教育過程中開設合作社知識基礎課,將合作社意識教育作為國民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因此,把合作社教育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并擁有完整的教育培訓體系。如:丹麥合作社教育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最大特點是形成了完整的合作社教育體系,其包括初等教育、城市學生的預備課程、農業基礎技術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農業連續教育四個層次。美國在政府的推動和支持下,構建了以農業高等院校為主導的合作社教育體系。俄羅斯消費合作社中央聯盟(相當于我國的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擁有3所大學、3所學院以及70多個中等技校,可開展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年培訓人員達到16萬人之多。俄羅斯合作社大學是一所全日制大學,也是俄羅斯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它在全國18個城市設有分校,在校生近4萬人,可以開展從本科生到博士各個層次的學歷教育。目前,我國合作社教育幾乎為空白的現狀,已無法滿足我國合作社事業迅速發展和巨大的人才需求,因此,構建合作社教育體系非常必要和緊迫。
我國借鑒發達國家合作社教育經驗,構建中國特色的合作社教育體系。筆者認為,我國的合作社教育體系:一是構建以供銷合作社系統院校為主的、相對獨立完整的合作社教育的院??蚣芟到y,包括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合作理論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以及合作社多種教育培訓,重點培養農民專業合作社人才;二是構建以農業系統院校為主要支持的、注重與現代農業科技緊密結合的、合作社農業科技教育系統,包括現代農業各種技術知識及應用的教育、培訓和推廣工作;三是合作社教育納入中小學、高等普通教育中,把合作社意識、合作社知識及合作社理論教育作為國民系列教育的重要組織部分。四是構建以農村成人教育、各類職業學校及培訓機構為框架系統,以加強合作社知識教育;五是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在黨政干部培訓過程中將合作社課程列為必修課,使各級黨政干部能夠了解、掌握合作社知識,提高其對合作社的認識度、支持力度,尤其是直接面對農民的基層干部,這更有利于合作社的發展;六是恢復兩所原供銷合作總社所屬大學和高等農業院校為主要依托,并組建全國性的合作社大學,對大專、本科、研究生及博士層次的合作社專業建設與發展作出規劃,構建合作社學歷教育和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重點培養高層次合作社專業人才,從事合作社理論的教學研究。
(二)加快改革創新,打造供銷合作社職業教育特色,培養適應需求人才
供銷合作職業教育及培訓機構要順應新形勢發展,加快體制和制度創新,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打造供銷合作職業教育特色,培養重點領域緊缺人才和農村實用性人才,以滿足新農村建設和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求。筆者認為:一是辦學模式的改革創新。著力實現“五個對接”,即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相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相對接,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新農村建設、農村經濟和行業發展的能力。二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著力實現教學活動“三個結合”,即教學活動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開發結合,積極探索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增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努力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案例教學、場景教學和模擬教學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三是加強重點和特色專業建設。探索貼近“三農”、服務“三農”、融入“三農”的重點和特色專業設置與建設,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農業現代化服務,為農民增產增收服務。教育部和供銷總社聯合實施“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工程”,合作辦好一批涉農和直接服務于供銷合作社的特色專業,并依托這些特色專業建設相應的專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四是加快特色教材開發。加大特色教材開發的資金扶持,加大專業課程改革力度,積極探索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的機制,開發涉農及新農村建設的實用、科學的特色教材。重點建設一批以服務“三農”和“新網工程”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為特色的職業學校。
(三)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加強行業銜接
各級供銷合作社要為職業學校搭建開展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平臺,構建職業學校與相關產業、企業的協作機制,推動“教產合作、校企一體化辦學”模式,促進供銷合作社事業、新農村建設健康協調發展。并加強相關制度和法律的制定,建立有效的、完善的機制,明確企業與學校責、權、利,提高企業承擔教師和學生實訓的積極性,引導企業技術人員參與學校教學和實訓指導,促進學校與企業深度融合。為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化和打造全新供銷合作事業發展,培養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急需緊缺的高技能、實用人才,調整辦學方向,重點建設一批以服務“三農”和“新網工程”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為特色的職業學校,培養“新網工程”建設急需各方面專門人才,并積極承擔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農產品經紀人等農民實用技能培訓任務。此外積極參與“縣鄉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和“農民教育培訓工程”,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村技術人員繼續教育。
(四)加大職業教育投資,整合資源,提高效率
盡管國家給予職業教育的政策及財政扶持力度很大,仍遠遠不能滿足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經費不足成為制約供銷合作教育學校發展的重要因素。筆者認為:首先,通過立法措施扶持、支持供銷合作職業教育發展,要切實建立合作社教育培訓經費保障機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導、多方籌資”的職業教育培訓投入機制。其次,要充分利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教育培訓有關政策,積極爭取發改委、財政等部門支持,探索供銷合作社職業學校享受公共財政扶持的機制和辦法,逐步提高學校經費保障水平,多渠道籌措經費。第三,加大對供銷合作社職業教育的投入,支持職業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各級供銷合作社企事業單位要按照《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規定,實施職業教育和職工培訓,承擔相應費用。一般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從業人員技術素質要求高、培訓任務重、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開支。資金應切實用于供銷合作社職業教育和職工培訓。第四,整合資源,探索學校自建、校企共建、企業自建、向學校開放等多種形式的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模式,多方分擔實訓基地建設成本,組織實施好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項目,建設一批供銷合作社職業學校實訓基地,一批職業教育教師企業實踐單位,一批涉農專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革評聘制度創新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對供銷合作職業教育尤為重要,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是推動合作社事業發展、新農村建設和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完善政策機制,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筆者認為:一是采取有效方式,切實培養一批既精通職業教育教學規律,又具有熟練掌握實踐操作能力,且在行業頗具影響力的專業帶頭人;二是校企或政府支持合作培養企業專業技術人員、行業能工巧匠,讓其到高校進修,熟悉教育教學規律和理論水平,聘請為職業學校兼職教師;三是通過培訓,培養出一批既能熟悉中央、地方有關政策法規,又能掌握合作社組織、經營管理方法,能夠指導、解決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輔導教師隊伍,以推動合作社事業的發展。第四,改革創新教師評聘制度。即改革教師職務評聘辦法和考核標準,將參與企業技術應用、新產品開發、社會服務等實際操作能力作為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健全與完善兼職教師聘用制度,把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納入教師隊伍建設總體規劃,逐步擴大專業課教師中兼職教師的比重;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優秀人才、穩定師資隊伍的良好機制。此外,還要師德教育,注重教師職業道德培養,發揮高校優勢培養高水平師資,總而言之,逐步培養和造就一批供銷合作社的職業教育專家、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和專兼結合、雙師結構的優秀教學團隊,是推動合作事業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