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新農村建設中農村老年人的社會化問題分析
孫澤紅
: 論文關鍵詞:農村老年人 社會化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社會化問題逐漸凸顯出來。特別是在農村中,老年人口比重很大,老年人的社會化由于長期沒有得到關注而處于荒漠狀態。為了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有必要對農村老年人社會化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社會生活處于快速變遷過程中。截至2010年底,中國大陸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人口達1.78億人,占總人口的13.26%,其中近六成分布在農村。因而對農村老年人的生存狀態進行深入分析,了解其社會化的特征與問題,對于正確引導農村老年人社會化進程,加快農村老年人對社會變遷的適應,提高其生活質量,穩定農村社會,促進新農村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一、農村老年人社會化的迫切性
社會化是一個人在與他人及社會的接觸與互動中學習社會的文化,獲得并履行社會行為規范以及社會角色,以不斷適應和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是由生物人變成社會人的過程。老年人的獨特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其社會地位決定著老年人這一弱勢群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比中年人社會化更容易出現問題。而中國的國情決定農村老年人的社會化問題在中國老年人社會化問題的尤為重要。因此,農村老年人社會化研究必要而迫切。
首先,人類壽命大大延長。如何提高老年人,尤其是那些未受到社會重視的農村老年人,對社會變化的適應能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幸福指數,成為當今老齡化社會關注的重點。
其次,農村中,大量年輕勞動力流出,農村人口失衡,老年人口比重大大增加。農村的很多社會功能更多的轉移到老年人身上。因此,農村老年人必須通過不斷的社會化,調整心理及身體狀態,適應現代社會,發揮好農村更多的社會功能。
最后,現今大量老年社會化研究多集中于城市老年人身上,長期忽視農村老年人社會化問題的研究,所以目前農村老年人社會化的理論與實務研究尚不充分。現代農村的人口結構、生產生活狀況以及新農村建設需要對農村老年人社會化高度重視。 二、農村老年人社會化的基本特征
1.老年期認定的模糊性。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年齡劃分標準是60歲以上的人群是老年人。城市老年人有明顯的進入老年期的標志,即退休。但我國農村老年人卻沒有進入老年期的明確標志。
老年期認定的模糊性和不一致性導致農村老年人自身、農村基層組織以及社會各方面對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社會化問題的關注度不夠,不能及時給予已經進入老年期的老年人生活及精神上的關心,從而無法保障農村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
2.自我認同的漸進性。自我認同是個體依據個人的經歷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人的自我認同有賴于自己的工作角色及自我支持的程度。老年期是一個自我認同弱化的時期。由于社會保障制度在城市的廣泛實施,絕大部分城市老年恩在退休后就開始調整心態,主動進行社會角色轉換。而農村老年人在沒有明確的年齡標志的提示,只能根據自身體力的下降判斷自己老年期的來臨。因此,農村老年人的自我認同是在不斷的體力勞動中完成,是消極被動的。
農村老年人自我認同的漸進性嚴重影響到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并影響繼續社會化的順利進行。
1、 社會化的非組織性。老年人在喪失職業角色之后,需要在一定的組織中完成相應社會角色的轉換。城市老年人可以借助老年大學、各種文體娛樂協會等組織獲得新的社會角色,形成新的社會生活。但在我國農村,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建設的局限性,并沒有普遍形成各式各類的社會組織,關于老年人的組織更是寥寥無幾。農村老年人集體活動團隊、集體活動場所的匱乏,使他們交往范圍窄,內容單一,嚴重影響農村老年人的繼續社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