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目前新農村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幾點思考
張宏偉
【論文摘要】2005年12月31日,《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發布。次年,各地的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已經邁開,隨之其示范效應也開始凸現。時過5年,一些地方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和實踐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論文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問題;思考
1.目前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早在2006年三、四月份,農業部組織的對全國18個省的200多個縣進行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百村調研”考察活動中發現,各地的新農村建設目前都已起步,開局良好,一些地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行動”試點工作也次第展開,其示范效應也開始凸現。時過5年,但是有些地方在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和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這些問題主要有:
1.1 管理人才缺失嚴重
目前大部分地區村級班子成員普遍年齡偏大,知識老化,難以擔當新農村建設的重任。他們是靠經驗做事,靠威望“攬才”,靠資歷管理。他們文化層次低,見識世面少,技術能力差,把控全局難。因此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難免出現前做后拆、現做現拆、反復建設、重復建設、顧此失彼、避重就輕、得過且過、就事論事等情況。而那些有頭腦的“壯勞力”大都外出打工去了。
1.2 項目依賴思想明顯
一些地方把新農村建設片面地理解成“抓項目”,因此市縣各職能部門、鄉鎮都排隊進省、進京,力爭獲得政策性項目資金支持。這給人一個明顯的感受就是一些縣鄉干部把建設新農村——這一農村面臨的全面發展機遇片面地理解為“要錢”的機遇。部分農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較嚴重,認為新農村建設是上面撥的款,所有的建設項目資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覺主動地參與性不高。有人還以為修了幾條村路,蓋了幾幢新房,清理了房前屋后的垃圾就是新農村建設,忽略了生產發展和鄉風文明建設。不難看出,有些地方存在嚴重的“項目依賴癥”和“資金依賴癥”,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方,這是對新農村建設認識上的一個誤解。
1.3 亂占耕地現象泛濫
少數縣鄉干部頭腦發熱,熱衷于立招牌,把新農村建設當作是自己政治上升遷的大好機遇,全然不顧實際情況和農民意愿,實施“達標工程”,諸如學校要達標、住房要達標、道路要達標、環保要達標、電視要達標、通信要達標……等等。為了實現那些“達標工程”,大多地方是以犧牲農民土地為代價的。當然這里并不是說達標不對,而是說有些地方的做法太過頭,脫離實際。
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凈減少耕地36.2萬公頃,全國耕地面積僅剩約12200萬公頃。國土資源部對16個城市進行衛星遙感監測發現,違法用地宗數占新增建設用地總數的近60%,面積占近一半,個別地方甚至高達90%,違法亂占耕地建房的事情極其嚴重。
1.4 過分追求村貌作文章
路邊建房刷彩、廁所貼上瓷磚、貸款建設樓房、扛著鋤頭進電梯……這些看似夸張的現象,卻成為一些地方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追逐的樣板。有的地方干部對于新農村建設,他們頭腦中存在模糊認識,希望立竿見影、早見實效,指望兩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農村,索性提出全部拆除現有住房,實現村民的整體搬遷,而不顧做法的可行性以及農民的自愿與否。這種不切實際的做法誤導著一些地方搞新農村建設的思路,在實踐上容易勞民傷財,增加了農民的負擔。
2.解決問題的幾點思考
幾年前,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容是十分清晰的,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簡稱“二十字”)。它是一個全面而完整的系統工程,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
2.1 加強農村基層領導班子建設
建立依靠基層組織和黨員干部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團結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建設新農村的工作機制。新農村目標要求的實現,最終還是要靠農村基層組織和黨員團結帶領廣大農民群眾通過艱苦奮斗的努力來完成。 從現實情況看,中央提出的建設新農村“二十字”目標要求,不是幾句空洞口號,而是飽含著具體實在的內容,都需要有組織有領導地進行,必然是由一線堡壘和一線黨員來承擔。基層黨組織要積極、耐心引導廣大農村黨員增強黨性觀念,通過學科學、用科學,學會用科學的方法武裝自己,在勤勞致富、二次創業”、農業結構調整中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增強黨員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被譽為“天下第一村”的江蘇華西村、“共產主義小社區”的河南南街村的實踐充分證明,“農村發展快,全靠黨員帶”。他們的經驗昭示:黨員強化責任意識,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新農村建設才有可靠的組織保證。
2.2 把培養新型農民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
培育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農民知識化、技能化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步伐,決定著“二十字”目標的實現。目前農村缺乏大量的人才,“留守者”絕大部分農民普遍存在年齡大,沒文化,“靠經驗靠天收”是他們的當家本領,所以難以擔當新農村建設的重任。
培育新型農民,要樹立大規模投入、大規模培養的理念,加快農村人力資本積累,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即培養一大批基層組織(黨支部、黨小組)負責人,一大批農民技術員,一大批種、養殖能手,一大批興辦實體、繁榮農村市場的經紀人,一大批活躍在農村建設中的能工巧匠。同時利用國家政策吸引大學生到農村的廣闊天地施展才華,發揮作為。縣鄉兩級政府要建立長效機制,在政治待遇、經濟待遇、激勵機制、淘汰機制、評價機制等方面制訂相應的管理辦法,讓大學生“村官”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2.3 建設新農村不能以農民失地為代價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中央文件明確要求,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
“抓項目、上工程”必然要用地,但更要還地,不能完全以農民失地為代價,而是實施“用還結合”機制,問題是從哪里還地?怎么還地?還有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有些縣、市土地出讓金收入已經占到財政收入的35%左右,有的高達一半以上。有些縣、市財政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60—70%來自出讓土地的收入。“以地生財”已成為地方政府增加財力、籌集城鎮建設資金的重要途徑,但也帶來農民失地更多的負面影響。
今年3月,國土資源部耕地保護司司長嚴之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能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及時復墾這些損毀的土地,大約可增加6000多萬畝耕地、3000多萬畝其他農用地。既可為保障18億畝耕地紅線做出重要貢獻,也可為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提供用地空間。因此,努力實現“不欠新賬、還清舊賬”是土地復墾的總體目標和要求。
2.4 新農村建設需要縣域經濟的發展和壯大
堅持以工業富縣為主導,通過新型工業化壯大縣域經濟。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國力空前提升,國家財政收入大幅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實施提供了財力上的可行性。江蘇、廣東、山東三省的做法就是一個很好的示范和“標桿”。
發展縣域經濟,首先要在科學分析,挖掘縣情、鄉情等地方特色,建立科學的縣域經濟發展長遠規劃、近期規劃,并建立健全配套保障體系。其次要通過走新型工業化的路子,把招商引資、上項目作為發展經濟的重要措施。第三要堅持發展資金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并重,堅持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特色化。第四要切實執行國家有關政策,抓準自身資源、技術、資金的等方面的不足,有的放矢。
2.5 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扶持農村的長效投入機制
新農村建設的最大的瓶頸制約就是資金不足,不少村級組織集體經濟薄弱,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業稅(費)全部取消以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要“二十字”目標去做。而這一切,都要有足夠的資金保障作支撐。為此,就必須要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向農村傾斜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關注“三農”,服務“三農”。在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上,應全面推行專家評審、項目指南、標準文本和資金報賬、集中采購等一系列制度,充分發揮財政支農資金“透明運作”的示范作用。還有,要處理好增加投入與創新體制機制的關系,特別是要探索建設項目的民主決策機制、建設資金的籌集和融資機制、項目建設的監督管理機制等。
除此之外,還應該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借鑒吸收世界上多數國家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通過長期的政策融資或外資來解決資金不足方面的成功經驗,為來自各方面的投資主體創造良好的和完善的投資環境,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吸引越來越多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