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論萍鄉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農村城鎮化淺析

鄧小生

[論文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 農村城鎮化 基礎產業 保障制度 措施 對策

[論文摘要]闡述當前萍鄉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農村城鎮化的基本情況,通過對基本情況的分析,提出一些措施建議。

萍鄉市位于江西省西部,東與本省宜春市、南與吉安市、西與湖南省株洲市、北與湖南省瀏陽市接壤。全市總面積3827平方公里,丘陵、山地和平原各占土地面積的66.4%、27.3%、6.3%。現轄蘆溪、蓮花、上栗三縣和安源、湘東兩區及萍鄉市經濟開發區。至2005年底,全市總人口181.09萬人,非農業人口55.74萬人,農業人口125.35萬人。

一、萍鄉市農村剩余勞動力概況

萍鄉市現轄3縣3區,總面積38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476公頃,水田46294公頃,旱地6182公頃,由于多種原因,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到2005年,耕地面積僅有51000公頃,比前三年減少了2.8%。由于山多地少,耕地減少,加上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農業產業化逐步完善,大量農村勞動力離開了土地,使農村出現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力。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到2005年底,萍鄉市農業人口125.35萬人,占總人口的69.22%。全市農村勞動力資源約63.46萬人,其中農村剩余勞動力28.69萬人,在外務工4.0萬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已變成了各地各級政府穩定當地社會的重大問題。

二、萍鄉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狀況

目前萍鄉市的農民剩余勞動力轉移主要以就地轉移和外出務工為主。2005年全市農村剩余勞動力中,在鄉鎮企業及市內二三產業就業的人數占31.2%,在市外就業人數占68.8%。農民工外出務工主要呈“候鳥式”流動和“遷徙式”流動兩個特點,“候鳥式”流動即平時在外務工,習慣于春節前后、農忙季節回到農村,“遷徙式”流動即常年外出務工。同時農民工流動就業形式已由過去的個體流動為主逐漸演變成現今的家庭式流動和個體流動并存 。

農民工的輸入地主要是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這些沿海經濟發達的省市,跨省流動農村勞動力主要去的省份為廣東、江蘇、北京、福建、浙江、上海,上述6省市吸納了我市82%的全部跨省流動就業農村勞動力。

由于受文化程度限制,農民工一般主要分布在制造業、建筑業、采掘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從事制衣、建筑、電子加工、家具制造、手工業、木工、制鞋、玩具加工等職業,其中制造業占27%,建筑業占26%,采掘業11%,批發和零售業10%,住宿和餐飲業9%。

外出務工已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據統計,2004年我市農民工年平均務工收入為6971元,比2003年高出982元,20012004年平均增長率達9%,年平均寄帶回現金3911元。這些收入為萍鄉市農村經濟發展、農民致富奔小康和社會穩定注入了活力。

三、農村剩余勞動力與城鎮化的相互作用

城鎮化一般簡單地釋義為農業人口及土地向非農業的城市轉化的現象及過程,具體的分析包括幾個方面:(1)人口職業的轉變。即由農業轉變為非農業的第二、第三產業,表現為農業人口不斷減少,非農業人口不斷增加。(2)產業結構的轉變。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提高,第一產業的比重相對降低,農村多余人口轉向城鎮的第二、第三產業。(3)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農業用地轉化為非農業用地,由比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轉變為較集中成片的、密度高的居住形式。(4)文化非農化過程,即由農村文明轉變為城鎮文明,包括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非農化。在這四層含義中,農業人口不斷減少,非農業人口不斷增加,將農業人口變為城鎮人口是城鎮化的核心所在。

(一)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出路

加快農村城鎮化,可以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空間和范圍,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在依靠外出務工的同時,還可以依靠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這是一個符合客觀規律的大趨勢。農村城鎮化是指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實現農村小規模社會化服務體系向城鎮的大規模社會化服務體系的轉化;實現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為主的城鎮化人口轉化;實現農村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城鎮化。通過農村城鎮化,發展小城鎮來轉化農業剩余勞動力,已經被實踐證明是一種極為有效的途徑。因為通過農村城鎮化后形成的小城鎮,地域分布廣、數量多,新建擴建都有潛力,農民實現身份轉移的難度和風險較低,其經濟技術結構、職業結構同目前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技術狀況比較接近,容易協調和在發展中同步提高。城鎮是農村工業、服務業發展的載體,對鄉鎮企業、文化、科學、教育、娛樂業等產業都有明顯的集聚作用。城鎮為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提供優越的交通、通信、金融、信息等服務,及人才、技術支持。依靠城鎮的吸引力和農村的推力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可以轉移農村過剩人口、緩解人口與土地的承載矛盾。

(二)城鎮的發展離不開第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而農村剩余勞動力為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生產要素

在農村城鎮化初級階段,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為第二、第三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服務,此時第二、第三產業的工資就保持在農業邊際生產率的低水平上,同時第二、第三產業投資的利潤率便保持在高水平上,從而第二、第三產業的規模就會不斷擴大,社會經濟持續良好發展,農村城鎮化水平就不斷提高,農村城鎮化逐步進入中期階段。直到農村剩余勞動力被吸收完畢,進而第二、第三產業的工資水平超過第一產業的邊際生產率,農村城鎮化進入穩定階段。

四、萍鄉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農村城鎮化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萍鄉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

1.就業結構不合理

由于萍鄉市農業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38畝,特別是由于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二、三產業不夠發達,全市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出外務工就業為主,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任務十分繁重。

2.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還處于盲目、自發階段

農民工外出務工主要是自發外出和通過家庭成員、親戚或同村村民帶出或經職業介紹機構介紹外出這三種途徑。外出務工人員大都呈散兵游勇,各自為陣,缺乏有效引導,難以形成合力。

3.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

由于教育基礎問題,農村勞動力無技術特長,思想觀念保守、落后,市場經濟意識弱,轉移難度大。據資料統計,萍鄉外出務工人員小學文化程度12%,初中文化程度占42%,高中文化程度占31%,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比重達54%。從接受技能培訓情況來看,接受過技能培訓的占10.7%,未接受任何培訓的占89.3%。

4.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中介服務滯后

大部分有外出務工愿望的農民工由于家住較偏避的鄉村,信息較為閉塞,獲取務工信息的途徑較少,大部分是通過在外務工的親友獲得用工信息,而通過公共信息渠道獲得就業信息的較少,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雖然開始對農民工免費服務,但提供的崗位類型、服務模式又往往不適應農民工的需要。還有一些非法職業中介機構和一些非法從事職業中介的人利用農民工缺乏辨別能力而又求職心切的心理,以虛假信息騙取農民工錢財,這些不僅損害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還影響了他們對職業介紹服務機構的信任。 (二)萍鄉市農村城鎮化存在的問題

1.城鎮職能雷同

城鎮職能就是由城鎮形成與發展的主導基本因素的主要職能所決定的。由于萍鄉市小城鎮職能的雷同,導致城鎮之間的惡性競爭,全市城鎮發展難以同步發展壯大。

2.缺乏主導產業

城鎮主導產業是一座城鎮產生和發展的決定性產業,它決定了城鎮的發展。由于萍鄉市小城鎮主導產業發育緩慢,導致經濟集聚功能差,規模效益難以發揮。

3.城鎮建成區的集中度較小

城鎮的集中度反映了城鎮土地利用率。萍鄉市小城鎮集中度小延緩了城鎮化進程,加大了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降低了城鎮土地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使城鎮空間資源浪費嚴重。

4.道路交通系統欠發達

交通運輸條件關系到第二、三產業的生產運行效益。萍鄉市地形屬丘陵地帶,平原面積偏少,致使交通不便,對外聯絡相對較少,第二、三產業發展滯后,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較弱,能吸納農村剩余勞動人口的城鎮也不發達。

五、對策措施建議

(一)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以增強入城的競爭能力和適應能力

農民由農村向城鎮轉移,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要求有一定的素質和技能。因此文化技能素質的高低成了決定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否轉移的重要因素。有鑒于此,為了增強入城農民的競爭力,促進更多的農民轉移。首先,抓好農村勞動力文化知識的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努力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其次,根據市場和勞動者就業需要,建立有關專業性的職業學校、培訓中心,增強農民生產和謀職的能力。

(二)消除城里人對進城務工農民的心理歧視,使農民工對所工作的城市有認同感

大力宣傳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鎮化的積極作用,減少消極面的宣傳和誤導,以逐步樹立起尊重、愛護進城農民的心態,讓進城農民獲得更廣泛的社會承認與理解,減少市民與進城農民的對立與矛盾。同時要把歧視農民,特別是不公正對待農民的行為及時地披露出來,充分發揮輿論的監督作用,保護進城農民的合法權益,從而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三)建立入城農民社會福利保障制度,使農民獲得穩定轉移

由于城鄉分割制度的存在,入城農民在城市碰到了個人在文化生活、房屋居住、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使他們不能實現職業和身份的真正轉移。

(四)加快小城鎮建設,快速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

優先選擇一批基礎較好、有發展潛力的小城鎮重點建設。重點培育城鎮發展的基礎產業,推進小城鎮的快速發展。同時引導鄉鎮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向小城鎮相對集中布局,促進小城鎮發展。積極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特色小城鎮,增強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拓展農民就業范圍。

[1]2002-2005年萍鄉統計年鑒.

[2]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7.

[3]鄒德慈.城市規劃導論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5.1.

[4]阮芳.外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分析以浙江紹興為例.科技創業月刊. 2006(10).

[5]趙洪寶,李曉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點及對策思考.前沿. 2005(06).

[6]姚曉榮.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深層次障礙及對策.甘肅社會科學. 2004(04).

[7]李彥超,陳玉召.淺析規模化經營背景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經濟研究導刊.2007(10).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