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村勞動力非農收入影響因素淺議——以江漢平原稻農為例
陳風波 丁士軍
論文關鍵詞:農村勞動力非農收入影響因素江漢平原
論文摘要:本文在回顧農戶非農行為理論和相關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利用逐步線性回歸模型對農村勞動力非農收入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勞動力教育程度、非農活動的從事地點和所從事的職業及農戶耕地面積對勞動力的非農收入影響顯著,并據此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一、問題的提出
市場經濟為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提供了可能,除了從事本地非農活動外,大量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打工經商成為非農活動的主要方式L:第5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表明,全國目前有1.31億遷移人口,其中絕大部分是外出打工經商人員,他們已經成為社會上不可忽視的群體。由于農民耕地資源的有限,增加農民的收入在很大程度取決于非農收人的增加,從而對農民非農收入影響因素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二
國內外有很多學者對農民從事非農活動問題進行了研究。恰亞諾夫(1925)在考察農業勞動力從事非農活動動機時候,提出了兩種可能:一種是非農收收人相對于農業收入高,農民為了獲得更高的收人所以就選擇從事非農活動;另一種是農戶為了彌補農業活動收人不足而從事非農活動。其研究表明鄉城遷移人口最普遍的特征是年輕且教育程度較高,這反映了人力資本對勞動力遷移的顯著影響。如王志剛(2003)對湖南農戶外出行為的考察中發現人均耕地擁有量和農戶外出行為的關系不顯著,而蔡舫等(2003)的對西部四個貧困縣的農戶外出打工行為的考察表明絕對收人、受教育年限、婚姻狀況、勞動力非農工作經驗、家庭勞動力數和家庭耕地面積與農戶外出打工經商行為存在顯著相關。此外,市場完善程度作為農戶從事非農活動的外部條件,對農戶非農活行為影響也是很大的。
具有從事非農活動動機是從事非農收人的前提.而非農活動動機在一定程度上由農戶需求程度和農戶所擁有的資源桌賦來決定上面談到的那些對農民非農行為有著顯著影響的因素是否也對農民的非農收人也產生著顯著的影響,是否還存在其他因素對農民的非農收人產生著影響,值得深人探討。
二、數據來源和調查樣本特征
(一)數據來源和調查點基本情況
本文數據來源于《南方水稻生產的于旱風險及農戶的處理策略》項目對湖北江漢平原5縣(市)(仙桃市,石首市,潛江市,公安縣和江陵縣)共536個農戶的人戶調查,樣本選取是采用財富排序(Wealth Ranking)原則選取的,財富排序主要考慮了村干部的意見,調查時間是2002年7月,調查戶所反映的主要是2001年情況,內容涉及農戶家庭人口、土地、各種收人來源和種植模式等情況。
5縣(市)具體調查的鄉鎮分別是仙桃市張溝鎮,石首市團山鎮和久合烷農場,潛江市老新鎮和徐李鎮,公安縣章莊鋪鎮,江陵縣沙崗鎮。通過統計樣本特征,發現所有調查農戶平均人口為4.12人,戶均勞動力為2.49人,戶均耕地面積為13.3畝,其中水田面積10.8畝,旱田面積2.56畝分別就5縣(市)的農戶情況來看,縣(市)與縣(市)之問戶均勞動力和戶均人口差異不大,但戶均耕地擁有量的差別比較大,其中潛江市戶均耕地面積最大,為16.81畝,超過了1公頃,其他4縣(市)都不到1公頃,戶均旱田面積潛江市的也是最大的,達到了4.62畝,江陵縣農戶擁有的水田面積最大,達到13.70畝,但也不到1公頃。戶均耕地規模總體而言是偏低的‘。從農戶收人組成來看,5縣(市)種植業收人在農戶總收人中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非農活動收人,其中種植業收人占總收人的59.44 %,非農收人占總收人的31.40%,而養殖業收入占9.16%
調查總人數為2200人,從事非農活動的人數為760人,其中外出打工經商人數為335人。打工活動包括從事建筑、裝飾、制衣、進人鞋廠和電子廠當工人。從外出的地點來看,絕大部分外出地點是縣外(外縣則主要是指湖北省會武漢、廣東、福建和浙江等一些沿海發達地區)。
水稻生產是幾個調查縣的主要農業活動。隨著外出打工人員的增加,勞動節約型技術開始出現。調查中發現公安縣有大量農戶采用了水稻直播技術,很大比例的農戶在稻谷收割過程中以30一40元/畝的價格雇傭聯合收割機來進行收割:這些技術的采用大大地減少了農業勞動力的投人,為外出打工或從事非農活動提供了條件。由于5縣的在氣候、地理位置、收人來源、戶均規模和種植模式上并不存在很大差異,在后面的分析中,將5縣(市)的農戶合并來分析其特征:
(二)不同因素對農戶非農收入影響的統計描述
1.不同教育水平的非農收人差異。非農活動從事者的教育水平對非農收人的影響無疑是非常顯著的,文化水平越高,收人越高調查中的非農活動從事者大多數是小學和初中文化水平。從表1來看,小學文化的非農從事者比沒有上過學的人均非農收人要高約800元,而初中水平的又要比小學文化的高約1100元,而大專以土文化水平的非農人均收人約為13023元,是各個層次中最高的。
2.不同性別的非農收人差異性別對于非農收人的影響并不突出,從表2來看,男性從事非農活動的相對多一些,約占從事非農活動總人數的71%,而女性約占29 %。男性從事非農活動的平均收人約為3378元,女性約為3505元,反倒比男性多一些,差異并不明顯。
3.不同非農活動地點的非農收人差異。從非農活動地點來看,在外縣從事非農活動的農民收人水平最高,平均每人每年約是4324元,其次是本縣非本鄉,平均每人每年約是3243元,最低是本鄉非本村,為1867元。
4.不同職業的非農收人差異。表4反映了農戶成員不同非農活動中職業的頻次及對應的收入,從職業頻次的分布來看,長期打工人員所占的比例最高,達到48.03 %,具體職業主要是到電子廠、服裝廠和建筑工程隊等打工;其次短期小工;固定職業主要是在本地的鄉村干部、醫生和中小學教書的老師。從平均收人來看,有固定職業的人員收人最高。人均年收人約為5825元,其次是長期打工人員,人均年收人約為4418元,個體戶的人均年收人也超過了4000元,短期小工收人最低,約為1321元。
可見擁有固定收人的職業應該是農民夢寐以求的事情,但這種機會在農村實在是太少,而且沒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社交能力是不能獲得的;獬齟蜆ぴ蚴橋┗Э梢匝≡竦囊惶鹺玫耐揪叮愿鋈說募寄萇匣故譴嬖諞歡ǖ囊螅匭胍壞攪矯攀忠?個體戶和從事一些小本經營買賣的收人并不低,但從事人員很少,其原因可能是從事這些活動除了需要有經營頭腦之外,資金是不可缺少的,而資金恰好是大多數農戶所缺乏的。
三、農戶非農收入決定因素的計量分析
(一)模型的設定及變量解釋
通過第2部分對非農收人影響因素的統計描述分析,可以大致了解一些趨勢,但其顯著性和其它一些變量對非農收人的影響并沒有考慮進來。從前面的文獻回顧和描述,可以大致預測相關因素對非農活動收人的影響方一向:考慮到性別差異,男性獲得的非農收人應該比女性多;如果按照生命周期理論,非農收人和年齡的關系應該是一個倒“U"型,所以年齡的平方一對收人的影響應該是負的;從人力資本投資理論來看,教育對收人的影響無疑應該是正方向的;不能確定婚姻對非農收人的影響方向;家庭勞動力數與單個勞動力的非農收人的影響也是不確定的;家庭耕地面積越多,可能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投人到耕地上,從而影響到非農收人;家庭財富等級和非農收人關系應該是正相關的,但不能確定是誰影響誰;從簡單的描述可以看出非農地點和非農收人存在很大關系。
對收人影響因素分析一般采用線性回歸方法,由于并不確定哪些具體因素對非農收人產生影響,通過一般逐步線性回歸模型( 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來分析相關因素對非農收人的影響。具體設定模型如下:
其中I表示非農活動從事者的非農收人,x1,x2...x表示可能對非農收人產生影響的個人特征變量、家庭特征變量和地區虛擬變量。計量模型中所涉及的變量如表5所示。
(二)農戶非農收入影響因素的一般逐步線性回歸分析
以一般逐步線性回歸分析為工具,通過對調查農戶中從事非農活動的760人進行模型估計,結果如表6所示。
從表6來看,如果以5%的置信水平,從事非農活動從事者的教育水平、外出地點、家庭耕地面積、個人職業特征和虛擬變量縣3(縣1為對照縣)與非農收人顯著相關。非農活動從事者受教育年限越長,其獲得的非農收人也越高;非農活動地點離家庭距離越遠,其獲得的非農收人越高;家庭的耕地面積顯著地影響了勞動力的非農收入,擁有的耕地越多,非農收入越少,可能原因是耕地面積越多,那么必然在農業上投人更多勞動力,從而影響到在非農活動上投人的時間和精力;勞動力所從事的職業特性對非農收人產生了很大影響,長期型的非農職業如在外長期打工、本村干部、醫生和教師等獲得收人遠遠高于短期非農活動收人;從縣域虛擬變量來看,潛江市相比較仙桃市的非農活動從事者非農收人相對較少,而從縣域基本情況介紹中知道,潛江市的農戶戶均耕地面積最大,這進一步反映了耕地面積對非農活動的影響;年齡和性別對非農收人沒有產生顯著影響,其中年齡對非農收人影響不顯著的原因可能在于非農活動從事者都處在一個特定的年齡段而不能顯示出差異。
對比相關對農戶非農行為和外出打工行為的研究文獻,可以發現對農民外出打工行為影響顯著的因素諸如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等個人特征和家庭勞動力數等因為對非農收人水平的影響并不大而在模型中被移出。可見,文獻中關于決定農戶外出的個人特征要素并不一定能決定非農活動從事者非農收人的高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對外出行為和非農收入的影響都是顯著的。家庭耕地面積在影響外出打工行為的同時,也影響了農戶的非農收人。非農地點和非農收人的高度顯著性顯示地區之間或縣(市)鄉之間存在的巨大收人差距,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的原因也在于此。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1.盡管性別、年齡和家庭勞動力數對農戶的外出行為有很大影響,但對從事者非農活動的收人影響不大,非農活動從事者的教育程度、外出打工地點和所從事的非農職業與非農收人顯著相關。教育程度越高,收人越高;打工地點越遠,收人越高;非農職業越穩定,非農收人也越高。
2.勞動力的教育程度不僅影響農戶成員的外出行為,也對其非農收入產生顯著影響,足可見教育的重要性。外出打工經商或從事非農活動越來越成為增加農民收人可靠途徑,如何增強農戶外出打工經商的能力,如何增加非農收人,這是國家和政府必須考慮的。從長期來看,應該增加農村基礎教育投資;而短期來看,以合理的方式對農民進行短期職業培訓而使農民有一技之長正變的越來越必要。
3.打工經商地點距家越遠收入越高意味著在風險增加的同時,機會和收益也顯著增加了。湖北作為中部地區,因本地經濟相對欠發達而不能為當地勞動力提供充足的非農就業機會,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大力推動勞動力的跨地區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