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村教育的職業取向
楊公科
[論文摘要]在農村基礎教育(或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之后,農村教育應有別于城市的教育,不能以普及高中教育為主要任務,而應該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取向。職業教育不僅可以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勞動力支持,而且可以為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論文關鍵詞]農村 勞動力轉移 職業教育 二元結構
農村職業教育是影響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關鍵因素,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是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重要環節。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途徑
改革開放以后,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速度不斷加快,數量不斷擴大,而且轉移途徑和方式呈現了多元化趨勢。具體有:第一,技校、中專和高等院校在農村招生,畢業以后在城市就業。許多農民和農村學生把此戲稱為“跳農門”,認為這是改變本人農村和農民身份,乃至人生命運的重要方式。第二,參軍當兵。在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中,考不上大中院校的農村學生,有一部分應征入伍,參軍當兵。按照我國現存的戶籍管理制度,軍人屬于非農業戶口。他們復員退伍后,想辦法進入城市就業工作。第三,在城市買戶口、買房子,實現農村戶籍身份向城市戶籍身份的轉變。改革開放以后,有些城市為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向農村人口出賣城市戶口,農民東借西湊,給自己和孩子買個城市戶口,試圖改變人生的命運。有些城市規定:凡是在本市購買商品住房、有固定住所或職業的農村人口,可以解決一個或幾個城市戶口。所以,在城市買戶口、買房子也是農村人口和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一個途徑。第四,進城打工,即農民工。農民工是中國社會改革開放以來最為壯觀、也最為悲哀的一種社會群體。土地承包到戶以后,人多地少的矛盾突顯出來,龐大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勞動收入比較效應的驅使之下,為了生存和增加收入,大規模地進城務工經商,生活在城市。但由于我國現在的戶籍制度、福利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把他們排除在城市之外,他們沒有城市戶口,沒有城市居民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成為城市中的二等公民,干著最臟、最苦、最累的工作,拿著最低的工資,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層。
二、教育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最佳途徑和關鍵環節
改革開放以后,不論是農民進城打工,還是在農村內部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絕大部分是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較高的年輕人。據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分析,2003年,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中,40歲以下的青壯年勞動力占85.9%。其中25歲以下的勞動力占47.3%;25~30歲的勞動力占15.6%;30~40歲的勞動力占23%。從受教育的程度看,2003年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中,文盲占1.9%,小學文化程度占16.7%,初中文化程度占66.3%,高中文化程度占10.8%,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3%,進城打工的勞動力文化素質明顯高于農業勞動力的平均素質。從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具體效果來看,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從收入的角度看,受教育文化程度不同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就業工作后取得的工資收入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根據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課題組(2006)對2005年的大學畢業生進行的問卷調查,2005年,大學畢業生平均月收入為1588元。而農村進城打工的農民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沒有一技之長或勞動技能較差的月收入水平只有500~600元;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月收入水平可達到800~1000元。文化水平與收入水平呈正相關效應。
其次,從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體制性障礙看,文化水平較高的勞動力在城鄉與地區之間轉移所面臨的制度性障礙也比較少。許多地方政府在對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設限的同時,為了加快本地區經濟發展,又對外來優秀人才或高學歷、高素質人才采用種種優惠和鼓勵政策,如戶籍接收、住房優惠、安家費補助等,使他們在短時間內成為所在城市真正的市民。 第三,從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后續效應來看,文化水平較高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以后,可以在農村形成巨大的轉移效應。所謂勞動力轉移效應或轉移的后續效應,是指農村每向城市轉移一個勞動力,對其子孫后代產生的影響以及對農村家鄉所產生的影響?,F實生活中,農村培養一個大學生就能帶出一戶人;培養十個大學生,就能帶富一村人。轉移的后續效應十分明顯。但是,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以后,由于工作環境不穩定、勞動強度大、收入水平低,他們只能像候鳥一樣過著漂泊不定的艱苦生活,最終還要回到原來的出生地——農村,結婚生子,繁衍后代。其轉移的后續效應明顯要差于文化水平較高的農村勞動力。
三、農村教育的職業取向
我國農村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據統計,當前城市、縣鎮和農村勞動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對比情況是: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之比為20∶9∶1,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之比為4∶3∶1,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之比為0.91∶1.01∶1;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之比為0.37∶0.55∶1。另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分析,2000年,我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79年,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人數超過95%。而同期日本同行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67年。我國較低的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是農業勞動生產率較低的重要根源。因此,加強對農村的教育投資,大力開發農村的民智,不僅是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重要途徑,也是化解“三農”問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但是,在加快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原則下,如何確定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具體目標,這是當前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具體地講,農村九年義務制教育之后,是以普及高中教育為目標呢,還是以發展職業教育為導向呢?
筆者認為,九年義務制教育之后,農村教育必須以職業教育為目標導向,原因如下:
首先,高中教育是以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教育目標,而不是以職業技能的培養為目標。加之目前我國高中和大學的升學壓力較大,高中和大學的教育資源有限,不宜盲目普及高中教育。根據《中國教育年鑒》2004年統計,2003年,我國大學招生人數為382.2萬人,而同期高中畢業生為458.1萬人,高中生的大學升學率為83%左右;但最近幾年高中連續擴招,而大學擴招速度減緩,高考升學率一直保持在50%~60%,升學率處于下降趨勢。2003年高中招生為752.1萬人,而同期初中畢業生為1995.6萬人,初中畢業生中考升學率僅為39%。如果一味地在農村普及高中教育勢必造成高考壓力增大、升學率降低??疾簧洗髮W的高中生自然會成為“升學無望,就是無路,致富無術”的人。這也是當前農村教育的癥結所在。
其次,從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來看,職業教育具有十分廣闊的前景。目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市場對生產性人員的需求旺盛,而對非生產性人員的需求疲軟。始于2003年的沿海地區缺工現象已經從個別事件上升為一種經濟現象,據粗略的保守估計,廣東省勞動力短缺數量超過100萬人,而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有一定技能的生產工人都嚴重短缺,熟練工人和技術工人工資水平可以高于簡單勞動者十倍甚至幾十倍,但是勞動力市場的另一面卻是那些沒有一技之長的進城務工人員、簡單的體力勞動者、城鎮下崗職工找工作相當困難。在畢業生就業市場上,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而中專、技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一片大好,工資收入水平不斷上升。勞動力市場的這些變化,都為農村乃至城市教育昭示著職業化發展的方向。
最后,職業教育是基礎教育向工作過渡的重要途徑,它以職業為導向,以就業和生存為主要目標,以職業技能為支撐。從教育最原始的動機來看,絕大部分人接受教育首先是為了生存,要生存就必須有一份職業,職業是謀生的手段。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1997年確定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ISCED),從0級學前教育到5級本科、高職和研究生教育,職業教育與培訓占據了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