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統籌背景下,重慶城市體育與農村體育的現狀比較分析
張雪霞
【摘 要】重慶是一個二元結構極為突出的直轄市,農村人口、農村學生人數都占很大的比例,在統籌城鄉發展過程中,農村是重點,但農村教育、衛生、體育等事業發展遠遠落后于城市。本文就主要從重慶市城鄉群眾居民體育這個方面的現狀分析重慶市城鄉體育的發展。
【關鍵詞】城鄉體育 現狀 比較
群眾體育是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我國人口素質,強國強體,提高國家實力的百年大計,從長遠的角度看,是我國體育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時期,研究重慶城鄉群眾體育的發展狀況,目的是找出適合重慶城鄉體育的發展方向,為重慶體育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以期對西部地區體育協調發展提供參考和依據。
1.重慶市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情況
從這次對農村參加體育鍛煉的520人的調查顯示:男性鍛煉者421人,占參加體育鍛煉總人數的80.96%;女性鍛煉者99人,占參加體育鍛煉總人數的19.04%;其中年齡主要集中在6—23歲,以青少年為主,占參與體育鍛煉總人數的64.1%,老年人為153人,占參與體育鍛煉總人數的29.4%。從這個比例可以看出: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里有93.5%的是青少年和老年人,中年人參加體育鍛煉的很少。對重慶市城區居民群眾的610人的調查中顯示:男性鍛煉者296人,占參加體育鍛煉總人數的48.5%,女性鍛煉者314人,占參加體育鍛煉總人數的51.5%,參加體育鍛煉的各個年齡階段的人群比例以中老年人為主。
調查統計的數據結果表明:城市與農村的居民參加體育鍛煉時,在性別上表現出明顯的不同,這主要與他們的體育意識、受教育水平、工作生活的方式、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2.重慶市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參與體育鍛煉時間和次數對比
農村居民在時間的安排上較大程度受到農村季節性生產勞動的影響,有較大隨意性和無固定規律的特點。調查結果:有 61.8%的人很少有時間參加體育鍛煉,有19.3%的人有充足時間進行體育鍛煉;53.5%的人每周鍛煉不超過1次,多數人每次鍛煉不足30分鐘,而且有 42.7%的人體育鍛煉的時間不定,隨意性很強,農閑是鍛煉的高峰期 (達到58.2%)。農村人群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少、時間短,這主要與農村的生活特征聯系比較緊密所致。
城市居民參加體育活動時間一般是在早上、下午和晚上,也有少部分居民選擇在上班時間,這與我國其他城市的情況一致。每周鍛煉次數主要集中在 1次和 2次,3次以上的只占21.8%,但他們每次鍛煉是時間大部分人都超過了30分鐘。從這次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次數是明顯不同的,這主要與他們的生活特征和生活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3.重慶市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參與體育鍛煉時場所的選擇
農村居民參加體育鍛煉活動時,在場所選擇上63.6%的人參加體育活動的地點不固定,常常選擇在曬谷場、自家庭院、小樹叢林等。對鄰近的農村學校、企事業單位的開放體育場所是廣大農民參加體育鍛煉和比賽的最佳地點,但目前完全開放的只有26.5%。近年來,隨著科教興國戰略和希望工程的實施,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帶發的“農村全民健身工程”的推行,使學校,特別是相對貧困地區學校的辦學條件、硬件建設有了較大的改善,所以,利用農村學校師資和場地設施推動農村體育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重慶市周邊區縣農村幾乎沒有商業性健身活動場所,這與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落后以及群眾體育意識淡薄有關。
城市居民參加社區體育鍛煉地點的選擇上,主要是收費場所、公共體育場所、公園廣場、自家庭院、單位體育設施、住宅小區、社區體育設施、樹林河邊、公路街道等。收費場所、公共體育場所二者已占58.87%,說明重慶市近幾年里的體育健身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市政府近年來的重視有很大的關系,重慶市主城區近幾年著力于體育設施的建設,建設了兩江四岸工程配套全民健身場地 62個,新建青少年體育俱樂部4個。重慶市的社區體育近幾年里有了長足的發展。 4.重慶市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參與體育鍛煉活動方式和項目選擇
重慶市農村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活動方式呈現如下狀況:獨自鍛煉、與朋友、同事一起鍛煉、參加村里組織的活動、參加體育輔導站鍛煉,他們主要以“獨自鍛煉”和“鄉村組織鍛煉”主,因為該地區的農村建立起村體育輔導站和俱樂部還非常少見,所以導致參加體育輔導站方式鍛煉的人也相當少。在項目選擇上,農村居民選擇了散步、慢跑、跳繩、乒乓球、羽毛球和足球、籃球、排球等球類活動。這也就更進一步證明了學校體育是國民體育的基礎以及在農村群眾體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對城市社區居民體育健身活動方式的調查中發現:獨自鍛煉、與朋友、同事一起鍛煉、參加社區組織的活動、參加體育培訓班等方式進行體育鍛煉。在項目的選擇調查中,選擇比較多的是散步慢跑,其次是旅游、交誼舞、羽毛球、氣功太極拳、網球、健美操等。表明重慶市居民日常體育鍛煉是以小型多樣的健身、保健、娛樂項目為主,選擇的活動項目基本上能滿足自身健身的需要。但是只有84.2%的社區居民選擇健身路徑,也說明重慶市健身路徑建設值得思考。總的來講,重慶市社區體育方式已由過去單一的體育競賽為主向多形式的群體活動轉變,這與我國城市居民參加社區體育鍛煉的項目特征大體一致。
從這些結果可以看出: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活動方式上沒有太大的差別,唯一不同的是城市更方便些,他們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選擇體育鍛煉的方式,而農村居民相對要受的外界環境的限制。在項目的選擇上差別就比較大些,農村居民還是參加些比較傳統的、對場地設施要求不太高的體育活動,城市居民選擇的項目更廣泛、對場地設施要求相對高些的運動城市,這也是城市與農村最大的差別。
5.重慶市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體育消費情況
農村居民除家庭日常消費外,最主要的消費支出為:蓋房子、添置家用電器、家具、支付子女教育費用、醫療保險、日常開支,體育、文化娛樂消費的支出都是比較次要。說明重慶農村經濟較為落后,人們消費能力低,體育消費意識淡薄。
重慶市城市居民人均體育消費與我國發達地區比較還有較大差距。統計資料顯示,重慶市2005年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44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8623元,由此看出,體育消費的潛力還非常大。他們在體育消費上主要表現在:購買運動服裝、購買體育彩票、觀看體育比賽、訂閱體育報刊、購買健身器材、體育旅游等。
總之,農村居民在體育活動中幾乎是沒有經費投資,他們是用最原始的活動方式、穿日常是服裝進行體育活動,城市居民在體育活動上的消費更細、計劃的更周詳。這與家庭的經濟狀況、生活環境、體育意識等有關。
重慶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帶動大農村的格局。體育事業受社會總體經濟環境的影響,也呈現出以城市帶動農村的特點,城鄉差別較大。其主要原因:區域經濟差異對農村體育的制約性;教育政策、人們受教育程度問題以至于影響人們的體育消費觀念;農村經濟的發展現狀以及農村現有的條件制約農村體育的發展。
對目前的狀況,政府有必要制定城鄉體育教育統籌發展相關政策,努力把農村體育工作納入法制化、科學化和規范化的軌道,同時要將農村體育的投入納入政府部門的財政撥款中,以保證每年有適當比例的經費來源,為農村開展體育活動提供必要條件。積極發動社會力量進行捐助,將資金重點用于改善農村體育活動的基礎設施,改善體育鍛煉活動的現有條件。
以上是從重慶市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情況、體育鍛煉時間和次數、體育鍛煉時場所的選擇、體育鍛煉活動方式和項目選擇、體育消費情況幾個方面,來對比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體育活動的現狀,發現他們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這主要是由于城區、農村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在城鄉統籌發展,實現和諧社會、提高農村生活水平的背景下,要縮小農村體育與城市體育的差距,必須建立農村與城區之間的交流機制,雙方加強交流與合作,實施社區與村落之間對口扶持與幫助,其主要舉措包括:農村定期派遣有一定基礎的體育愛好者到城區社區學習交流,參觀優秀社區指導員指導體育活動,城區社區定期派遣體育社區指導員到農村指導體育鍛煉;雙方定時開展體育聯誼活動,彼此學習先進經驗;城市社區可利用的體育資源通過網絡傳遞到農村,實現體育資源公平、公開化,促進城鄉體育活動一體化;雙方體育愛好者之間廣泛開展體育交流活動,如各項目運動隊友誼比賽等;城區也可以將部分閑置的體育器材用于支援農村體育,這些舉措將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城區與農村體育的差距,促進城鄉體育的發展,提高城鄉體育的整體水平。
[1]趙云書.重慶市農村群眾體育鍛煉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27,(1): 89-94.
[2]劉官元等.重慶市城市社區體育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8,22,(1):15-18.
[3]張發強.中國社會體育現狀調查結果報告[J].體育科學,1999,19(1):4-7.
[4]胡健,徐鋼,羅韻.重慶市社區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65.
[5]劉芳.重慶市社區體育的發展對策[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6):608 - 612.